老宋
公元前94年,鉤弋夫人即趙婕妤在懷孕十四月后,生下皇子劉弗陵。時年六十二歲的漢武帝喜不自勝。史書記載:“上曰:‘聞昔堯十四月而生,今鉤弋亦然。乃命其所生門曰堯母門。”堯與舜乃是歷代帝王心中的偶像。漢武帝將劉弗陵經(jīng)鉤弋夫人懷孕十四個月而生,比之于“昔堯十四月而生”,將劉弗陵“所生門”命名為“堯母門”,這意味著什么,無疑會引發(fā)有心人的無窮聯(lián)想與猜測。
對此“堯母門”,司馬光評說:“為人君者,動靜舉措不可不慎,發(fā)于中必形于外,天下無不知之。當是時也,皇后、太子皆無恙,而命鉤弋之門曰堯母,非名也。是以奸臣逆探上意,知其奇愛少子,欲以為嗣,遂有?;屎?、太子之心,卒成巫蠱之禍,悲夫!”司馬光說的皇后,就是衛(wèi)子夫;司馬光說的太子,就是衛(wèi)子夫所生之劉據(jù),司馬光說的“逆探上意”的“奸臣”,則是當時已“大見信用,威震京師”的“直指繡衣使者”江充。實事求是地說,劉弗陵出世之時,漢武帝尚無廢棄衛(wèi)皇后與衛(wèi)太子之心,即在衛(wèi)皇后與衛(wèi)太子“不自安”時,還對大將軍衛(wèi)青說:“太子敦重好靜,必能安天下,不使朕憂。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賢于太子者乎!”讓衛(wèi)青出面去安撫他們母子。但江充卻從“堯母門”中窺見了某種信息,或者叫作漢武帝的“潛意識”也罷,于是投其所好,興風作浪,制造并擴大漢武與太子之間的裂痕,最終釀成“巫蠱之禍”。倘若尋根究底,“巫蠱之禍”的禍根,其實是在漢武帝喜不自禁之時就埋下了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巫蠱之禍”也就是“堯母門”之禍。
死于“巫蠱之禍”的大概有十幾萬人。先是以江充為使者,治巫蠱獄?!懊褶D(zhuǎn)相誣以巫蠱,吏輒劾以為大逆無道;自京師、三輔連及郡、國,坐而死者前后數(shù)萬人”。其后,江充追查“巫蠱”,竟然深入皇宮,逼得太子無路可退,起兵反擊,于是造成“太子謀反”的表象,由漢武下詔,剿滅“太子黨”,不僅“諸太子賓客嘗出入宮門,皆坐誅”,“其隨太子發(fā)兵”者均被殺,且全被滅族,連他們的家人也死于非命。當漢武帝聽了田千秋的一番話,茅塞頓開,弄清“吏民以巫蠱相告言者,案驗多不實”而“太子惶恐無它意”后,深知太子冤屈,再次大開殺戒,“族滅江充家,焚蘇文于橫橋上”,且凡“加兵刃于太子者”亦被滅族。前后被誅之人,除江充等死有余辜者外,大多都是屈死的,包括被構(gòu)陷罪狀而誅者,因奉命行事而死者,以及被株連滅族者。由此可見,“巫蠱之禍”也可謂“無辜”之禍。
在“巫蠱之禍”中,皇后衛(wèi)子夫與皇太子劉據(jù),皇太孫劉進與皇孫媳史良娣,皆死于非命,連剛出生幾個月的皇曾孫劉病已都被投入監(jiān)獄,這可都是漢武帝最親的親人呀!然而,在漢武帝誤以為太子“謀反”之時,親生的兒子不如他皇帝的位子。當漢武帝知道他們蒙受了的冤屈,這冤屈又是自己一手釀成之時,其內(nèi)心之痛,如刀割,如箭穿,如火燒,如油煎,可謂皆有之又皆不可盡言。一個“思兒亭”,便是其泣血之處?!拔仔M之禍”對漢武家族的打擊是致命的,對漢武本人身心之創(chuàng)傷也極大。劉據(jù)死后四年,即公元前87年,漢武帝劉徹也就撒手西去,命歸黃泉了。
如果說,劉弗陵出生之時,漢武帝并無明確的意識要廢劉據(jù)而立弗陵,最多只是萌生并隱含有這樣的念頭,那么,在衛(wèi)太子成為戾太子之后,他立劉弗陵為太子的意向,就越來越強烈了,只是他一直處在猶豫不決的狀態(tài)之中,劉弗陵那時才幾歲呀!到了漢武帝去世前的那一年,他已刻意要立劉弗陵為太子了。有三件事,可以證明他的這種“刻意”。其一,燕王劉旦與他的胞弟廣陵王劉胥均已成年,在衛(wèi)太子成為戾太子之后,原也均可成為太子的人選,但他們顯然沒有進入漢武帝的視野。劉旦曾萌生此念,自以為按長幼次序應被立為太子,上書請求回京侍衛(wèi)父皇,漢武帝大怒,將燕王的使者斬于皇宮北門,并從此厭惡劉旦。其二,漢武“使黃門畫周公負成王朝諸侯以賜光”,他病重之時,大將軍霍光哭著問他:“如有不諱,誰當嗣者?”漢武帝回答說:“君未諭前畫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币簿褪钦f,在他“使黃門畫周公負成王朝諸侯以賜光”之時,已打定主意,要霍光充任當年周公的角色,像周公背負著成王朝見諸侯那樣背負劉弗陵朝見王公大臣。其三,這是最難以使人接受的一著,為了劉弗陵能當穩(wěn)了皇帝,在漢武帝“使黃門畫周公負成王朝諸侯以賜光”之后數(shù)日,“帝譴責鉤弋夫人。夫人脫簪珥,叩頭。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獄!夫人還顧,帝曰:‘趣行,汝不得活!卒賜死”。鉤弋夫人其實并無任何過錯,只是因為“主少、母壯”,漢武帝怕日后鉤弋夫人像呂后一樣,“獨居驕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因此就先送她去上西天去了。如此這般,說他讓劉弗陵繼承皇位乃是“刻意”為之,絕非過甚其辭。鉤弋夫人本是“堯母門”之“堯母”,卻竟會因為是“堯母”而得如此下場,這恐怕是她連做夢都未曾想到過的。
公元前87年漢武帝去世之前,“詔立弗陵為皇太子,時年八歲”,同年登上帝位,即為漢昭帝,由霍光等人輔佐,當了十三年皇帝,二十一歲去世。也就是說,他八歲當皇帝時,已成孤兒,盡管他天資聰明,出身高貴,卻畢竟只是一個孩子,從小失去了親爹親娘,沒有了天倫之樂,沒有了幼童之趣,甚至也沒有了安全之感,必須在他并不熟悉的“大將軍”掌控之中過日子,全由別人擺弄,全憑別人天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提心吊膽,郁郁寡歡,不管如何前呼后擁,無論怎樣錦衣玉食,這日子想必過得并不舒暢,以至于成人之后連自己的婚姻尚且不能自主,只是別人爭權(quán)奪利的一個節(jié)目。可以這樣說,劉弗陵坐了十三年的皇位,就像坐了十三年的牢獄。我甚至想,如果要八歲的劉弗陵在親娘與皇位之間作個選擇,恐怕他寧要親娘也不要皇位,說不定還會哭著叫喊,說“我要媽媽,我不要當皇帝”。如果漢武帝沒有如此刻意地將劉弗陵捧上皇位帝,他恐怕不會尚未留下自己的子嗣就那么早早地告別人間。他有最好的飲食起居,他有最好的醫(yī)療條件,如果他因什么疾病而死,那么,我以為最有可能的就是抑郁癥。劉弗陵原是“堯母門”之“堯”,他也沒有因此得福,恰恰相反,倒是因此遭罪。
老子有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漢武帝老年得子,這“堯母門”原本應是有福之事,招致的偏偏都是禍事,不僅對在“巫蠱之禍”中丟了性命的衛(wèi)皇后與衛(wèi)太子是禍,就是在“堯母門”中本來似乎應當受益的“堯母”與“堯”,得到的也只是禍而并不是福。許多歷史事件的偶然性中,都有其必然性。漢武帝算盡機關(guān),費盡心機,硬是將劉弗陵捧上皇位。但最是刻意為之的結(jié)果卻相當不幸,因為大凡刻意為之之事,畢竟太多一廂情愿。套用《紅樓夢》中的那兩句曲子說,這也叫“老謀勝算太精明,反誤了弗陵性命”。
國人常說的“人算不如天算”,是否也有這層意思?
【小黑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