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劍士,鄭桂麗,李夢巖,李鍇男,王寶成
胃癌根治術后患者血循環(huán)腫瘤細胞的檢測及其意義
狄劍士,鄭桂麗,李夢巖,李鍇男,王寶成
胃癌;循環(huán)腫瘤細胞;根治術后
胃癌目前仍是我國發(fā)病率和死亡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5年生存率僅為10%左右,其術后復發(fā)和轉移是死亡的主要原因[1]。 循環(huán)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是發(fā)生微轉移的必要步驟[2],與腫瘤血液轉移有密切相關性,提示在常規(guī)的影像學診斷之前可能已有腫瘤微轉移灶的發(fā)生。2013年10月—2014年4月筆者利用免疫磁珠陰性富集法對60例胃癌患者術后外周血中的CTCs進行檢測,并討論CTCs與臨床分期的相關性。
1.1 一般資料60例胃癌首次根治術后未行化療患者。男37例,女23例;年齡36~83歲,中位年齡58歲。乳頭狀腺癌 14例,管狀腺癌 7例 ,黏液腺癌 4例,印戒細胞癌 6例 ,低分化腺癌17例,未分化癌12例。根據(jù)TNM分期分為Ⅰ期11例,Ⅱ期21例,Ⅲ期28例。
1.2 方法所有研究對象均采用真空采血管采集肘正中靜脈血3.2 ml(不含抗凝藥)于ACD抗凝管中。采用免疫磁珠富集技術分離CTCs,用熒光原位雜交和免疫熒光染色鑒別CTCs,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并統(tǒng)計CTCs。判讀標準為DAPI+(單核),細胞核內FISH信號點>2個,且無血源性白細胞表面抗原著色,即CD45-。外周血中CTCs計數(shù)>2個/3.2ml定義為CTCs陽性。同時隨訪患者術后2年的病情變化。
1.3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Ⅰ、Ⅱ、Ⅲ期各組間的CTCs陽性率、血液轉移比較,采用χ2分析,以P<0.01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不同臨床分期胃癌患者術后CTCs檢測結果比較60例胃癌根治術患者外周血中CTCs陽性率為43.3%(26/60),分別為Ⅰ期9.1%(1/11),Ⅱ期為33.3.%(7/21),Ⅲ期為64.3.%(18/28),Ⅲ期陽性率與Ⅰ期、Ⅱ期相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2.2 不同臨床分期胃癌患者術后2年復發(fā)轉移結果比較60例胃癌根治術外周血中CTCs陽性患者,Ⅰ期CTCs陽性患者2年內未轉移;Ⅱ期CTCs陽性患者6~12個月無轉移,12~24個月出現(xiàn)轉移4例,其中肝轉移2例,肝肺同時轉移1例,骨轉移1例;Ⅲ期CTCs陽性患者6~12個月內肝轉移1例,12~24個月出現(xiàn)轉移8例,其中肝臟轉移2例,肝、肺和骨同時轉移3例,骨轉移1例,肺和顱內轉移分別1例。轉移率Ⅲ期高于Ⅱ期和Ⅰ期,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表2)。
表 1 不同臨床分期胃癌患者術后CTCs檢測結果的比較
表 2 不同臨床分期胃癌患者術后2年復發(fā)轉移結果的比較
澳大利亞的Ashworth于1869年首次提出循環(huán)腫瘤細胞的概念,循環(huán)腫瘤細胞(CTCs)是指惡性腫瘤從原發(fā)灶和或轉移灶脫落進入血液循環(huán)的腫瘤細胞。CTCs來源于實體瘤,通過基因轉錄、蛋白修飾和細胞表型的改變增強其侵襲力,再經(jīng)過誘發(fā)新生血管生成或經(jīng)周圍血管系統(tǒng)進入循環(huán)系統(tǒng),上皮間質轉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在此環(huán)節(jié)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3]。進入血液循環(huán)的腫瘤細胞大部分發(fā)生凋亡或被機體自身免疫系統(tǒng)吞噬及血液的剪切作用而死亡,也可被抗腫瘤治療清除,僅有少數(shù)的CTCs能成活下來,形成新的轉移灶。所以發(fā)現(xiàn)CTCs并不能證明一定有轉移灶形成,根據(jù)估計,僅有0.1%的CTCs會形成轉移灶[4]。由于CTCs的檢測技術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所以其檢測并未在腫瘤的防治中發(fā)揮應有的作用。隨著CTCs檢測技術的不斷成熟,美國FDA于2014年批準了 BioTNT公司的Cellsearch系統(tǒng)在轉移性結直腸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中的應用。由于相當一部分腫瘤患者術前已經(jīng)出現(xiàn)腫瘤微轉移灶,但常規(guī)傳統(tǒng)的影像學檢查無法發(fā)現(xiàn),CTCs檢測有助于發(fā)現(xiàn)早期患者的微轉移灶,Sastre等[5]發(fā)現(xiàn)CTCs與直結腸癌的臨床分期相關,且能在早期的直結腸癌患者體內檢測到,提示檢測CTCs有助于早期發(fā)現(xiàn)腫瘤。由于CTCs在外周血中數(shù)量較少,所以從血液中分離富集CTCs是進行檢測的關鍵。目前用于CTCs的富集的方法主要有:梯度離心法、過濾法、免疫磁珠分選法。檢測方法主要有免疫細胞化學法、流式細胞檢測法、聚合酶鏈式反應核酸擴增法、光纖陣列掃描術、酶聯(lián)免疫斑點術、CTC芯片技術等。
該研究采用免疫磁珠陰性富集法進行富集,通過去除血漿,裂解紅細胞,利用表面包被磁珠的抗白細胞共同抗原的抗體去除白細胞,從而富集得到稀有細胞,最后進行免疫熒光染色在熒光顯微鏡下進行鑒定判讀。CTCs檢測有助于TNM分期[6],但也有學者認為與TNM分期無關,而與胃癌淋巴結轉移、遠處轉移和復發(fā)密切相關[7]。本組60例應用上述方法檢測胃癌根治術患者外周血中CTCs陽性率為43.3%,Ⅲ期患者陽性率高于Ⅰ期、Ⅱ期 (P<0.01),提示與腫瘤TNM分期密切相關。CTCs陽性患者出現(xiàn)遠處轉移機率明顯增加,CTCs陽性患者轉移率Ⅲ期高于Ⅱ期和Ⅰ期,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分期越晚,CTCs陽性患者遠處轉移的風險更高,說明CTCs檢出與胃癌的預后密切相關。因此對于原發(fā)性胃癌CTCs檢測對于早期預測轉移,TNM分期及預后評價具有重要意義。檢測CTCs可早于常規(guī)影像學檢查評估腫瘤復發(fā)風險,判斷患者預后,指導術后輔助化療和腫瘤的個體化治療。這對于降低術后腫瘤復發(fā)及轉移率,提高生存率具有重要的意義。
[1]Zhang ZY,Ge HY.Micrometastasis in gastic cancer[J].Cancer Lett,2013,336(1):34-45.
[2]Maestro LM,Sastre J,Rafael SB,et al.Circulating tumor cells insolid tumor in metastatic and localized stages[J].Anticancer Res,2009,29(11):4839-4843.
[3]Kalluri R,Weinberg RA.The basics of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J].J Clin Invest,2009,119(6):1420-1428.
[4]Liotta LA,Stetler-Stevenson WG.Tumor invasion and metastasis:an imbalance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regulation[J].Cancer Res,1991,51(18S):5054-5059.
[5]Sastre J,Maestro ML,Puente J,et al.Circulating tumor cells in colorectal cancer:correlation with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variables[J].Ann Oncol,2008,19(5):935-938.
[6]黃選章,王振寧.循環(huán)腫瘤細胞對胃癌臨床病理特點和預后意義的Meta分析[C].第9屆全國胃癌學術會議暨第二屆陽光長城腫瘤學術會議論文集,2014:6.
[7]李 熳,張志廣,劉 霞,等.胃癌患者循環(huán)腫瘤細胞的檢測及臨床意義[J].中國腫瘤臨床,2014,41(22):1142-1145.
[2015-09-14收稿,2015-10-12修回] [本文編輯:吳 蓉]
R735.2
B
10.14172/j.issn1671-4008.2016.03.022
250031山東濟南,濟南軍區(qū)總醫(yī)院腫瘤科(狄劍士,鄭桂麗,李鍇男,王寶成);264000山東煙臺,解放軍71146部隊煙臺第一干休所衛(wèi)生所(李夢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