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治文
掌握本單元的學習目標,知道重點難點,用知識結構導圖引領內化單元概念規(guī)律及其方法,對加深所學知識的理解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后對知識點進行回顧,能牢牢把握單元知識的主線,再通過概念規(guī)律的應用,結合物理學方法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
一、明確復習目標 宏觀把控內容
1.知道磁極間的作用規(guī)律,知道常見磁體的磁場分布,會畫磁體周圍的磁感線。
2.能運用安培定則判斷通電螺線管的極性。
3.知道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因素,了解電磁鐵在電磁繼電器等方面的應用。
4.領悟電動機的工作原理及換向器的作用。
5.了解發(fā)電機的原理。
二、導圖引領 合作復習
三、記住考點 構筑基礎線
考點一 磁現(xiàn)象
1. 磁體:具有磁性(具有吸引鐵、鈷、鎳等物質的性質)的物體。
2. 磁極:磁體上磁性最強的部分。磁體有兩個磁極,分別叫南極(S極)和北極(N極)。
3.磁極間相互作用規(guī)律:同名磁極相互排斥,異名磁極相互吸引。
4.如果讓磁體在水平位置上自由轉動,靜止時總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指南的一端叫南極(S極),指北的一端叫北極(N極)。
考點二 磁場
1.定義:磁體周圍存在的一種特殊物質。磁場是真實存在的。
2.基本性質:對放入其中的磁體有力的作用。
3.方向判定:在磁場中的某一點放入小磁針,小磁針靜止時北極所指的方向即為該點的磁場方向。
4.磁感線:用來描述磁場強弱和方向的曲線。磁感線不是真實存在的。
考點三 電流的磁效應
1.奧斯特實驗:(1)該現(xiàn)象在1820年被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發(fā)現(xiàn)。(2)表明通電導線周圍存在磁場,電流周圍磁場方向跟電流方向有關。
2.通電螺線管:(1)通電螺線管外部的磁場與條形磁鐵的磁場相似。(2)它兩端的磁極跟電流方向有關,可以用安培定則判定。
3.安培定則:用右手握住通電螺線管,使四指彎曲與電流方向一致,那么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是通電螺線管的N極。
4.電磁鐵:(1)構成:通電螺線管和里面的鐵芯。(2)影響磁性強弱的因素:a.同一個電磁鐵,電流越大,磁性越強。b.當電流相同螺線管外形一樣時,線圈的匝數(shù)越多,磁性越強。c.通電螺線管中有鐵芯比無鐵芯時磁性強。(3)優(yōu)點:電磁鐵磁性的有無、強弱及磁場的方向可分別由電流的有無、大小及方向來控制。(4)應用:電磁繼電器。
考點四 磁場對電流的作用
1.作用:通電導線在磁場中會受到力的作用。
2.力的方向:跟磁感線方向和電流方向有關。
3.說明:若導體中電流的方向或磁感線的方向有一個改變,則導體的受力方向也隨之改變;若上述兩個方向同時改變,則導體的受力方向不變。
4.能的轉化:電能轉化為機械能。
5.應用:直流電動機。(1)構造:由磁極、線圈、換向器和電刷組成。(2)工作原理:利用通電線圈在磁場里受力而轉動的原理工作。
考點五 電磁感應
1.現(xiàn)象: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導體中有電流產生,這種現(xiàn)象叫作電磁感應,產生的電流叫作感應電流。
2.感應電流的方向:跟切割磁感線的方向和磁場方向有關。
3.能的轉化: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
4.應用:發(fā)電機。(1)構造:主要由線圈、磁極、換向器和電刷組成。(2)工作原理:利用電磁感應來工作。
四、例題解析 獲取技能
例1:根據(jù)圖中通電螺線管的南北極,標出如圖中小磁針的N極和電源的“+”極。
解析:①根據(jù)異名磁極相互吸引的規(guī)律可知,小磁針靠近通電螺線管N極的一端為S極,另一端是N極。②根據(jù)安培定則,伸出右手握住螺線管使大拇指指示通電螺線管的N極,四指彎曲所指的方向為電流的方向,所以電流由螺線管的右端流入,即電源的右端為正極,電源左端是負極。如圖所示。
答案:
點撥:磁極間的相互作用規(guī)律與安培定則相結合是電磁學方面的常見題型,一般有兩個思路:①由小磁針的指向判斷通電螺線管的磁極,進而判斷電流的方向或繞線方式;②根據(jù)右手定則判斷出通電螺線管磁極,進而判斷出小磁針的指向。
例2:電動自行車因其方便、快捷深受人們的喜愛,其核心部件是電動機。以下各圖中與電動機的工作原理相同的是( )。
解析:電動機是利用通電導體在磁場里受力運動的原理制成的。A圖是奧斯特實驗,證明電流周圍可以產生磁場,與電動機的原理不同,故A不合題意。B圖中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導體中產生感應電流,是電磁感應現(xiàn)象,與電動機的原理不同,故B不合題意。C圖是探究電磁鐵磁性強弱與線圈匝數(shù)關系的實驗,與電動機的原理不同,故C不合題意。D圖有電源,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力會發(fā)生運動,是電動機的原理,故D符合題意。
答案:D。
點撥:該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磁場對通電導線的作用。電動機是利用通電導體在磁場里受力運動的原理制成的。同學們明確各選項所揭示的原理可做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