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倫
1884年,法國海軍在突襲澎湖后封鎖海峽,攻打臺灣。守島的正是李鴻章手下的大將劉銘傳。他沉著迎戰(zhàn),誘敵深入,在滬尾(即今淡水)打了一個漂亮的防御戰(zhàn)。獲勝后,他給軍機部呈送了一份作戰(zhàn)報告——
敵攻滬尾血戰(zhàn)獲勝折 光緒十年八月二十四日臺北府發(fā)
竊臣前將法船分攻滬尾,撥隊援守等情馳報在案。自是以來,我軍嚴防滬尾,不料十六日,法人又到三船,通計八艘,巨炮日擊滬尾炮臺,守兵茫無駐足。孫開華、章高元、劉朝祜等,晝夜率軍分伏海濱林莽,風餐露宿,不敢少休。
二十日清晨,敵船忽散,孫開華決其勢必登岸,親督右營官龔占鰲伏假港中,營官李定明伏油車,別令后營官范惠意為后應。章高元、劉朝祜各率營官朱煥明等伏北臺山后,防襲我臺。李彤恩所募土勇張李成一營伏北路山間。部署粗定,敵炮轟數百響,煙塵漲天,炸彈如雨,復以小輪分道駁兵千人,猝登海岸,攻撲炮臺。
孫開華,湖南慈利人,湘軍名將。劉銘傳作為淮軍首領赴臺掌管軍務,不以門戶之見,委之以重任,鎮(zhèn)守滬尾。孫開華在臺已數年,熟悉情勢,敵人來犯之前已做了各種準備。在敵艦駛近時,他命令先敵開炮,在氣勢上打擊了對方的囂張氣焰,擊傷敵艦兩艘。但是敵艦的炮擊還是摧毀了清軍大部炮臺,敵人分多路乘小艇登岸,戰(zhàn)斗正式打響。
孫開華見敵兵既逼,立率李定明、范惠意分途截擊,章高元等自北路迎戰(zhàn)。敵兵各執(zhí)利槍,自辰至午,槍聲不絕,屢挫復進,鏖戰(zhàn)不衰。我軍拔短兵擊殺,張李成領隊襲之,孫開華斬執(zhí)旗法酋,奪旗銳入。
我軍見敵旗被獲,士氣益張,斬首二十五級,內有兵酋二人,槍斃三百余人。敵乃大潰,我軍直追至海岸,敵兵溺海者更七八十人,敵船急護敗兵,開炮亂擊,自傷小輪一只,并遺格林炮一尊,我軍俱獲以歸。
這一段對這場戰(zhàn)斗的描述,在整個作戰(zhàn)報告中堪稱精華。此前,法軍雖已占領基隆,卻感知并沒使守島清軍屈服,又發(fā)現劉銘傳放棄基隆誘敵深入的戰(zhàn)略目的,惱羞成怒而策劃了這次突襲,不料正中劉銘傳下懷。劉銘傳一直在謀劃放敵登陸,發(fā)揮清軍陸戰(zhàn)優(yōu)勢殲之。在敵人登岸前,清軍已嚴陣以待,士兵和當地民練求戰(zhàn)之情激憤。此時同仇敵愾,殺聲陣天。由于武器不對等,清軍民以短刀對洋槍,可想戰(zhàn)斗之慘烈。大將孫開華、章高元等揮刀沖鋒在前,奮力斬殺敵執(zhí)旗軍官,使敵陣大亂。
是役也,提臣孫開華中后兩營,首犯敵沖,鏖戰(zhàn)最久,陣亡哨官三員,傷亡勇丁百余人。其余各營弁勇,俱有傷亡。戰(zhàn)后,孫開華舉戰(zhàn)勝各情,具報前來。
臣查此次敵兵猛撲滬口,蓄銳猝登,志在必克,當敵劃送兵上崖,各劃皆開入海中,自斷歸路,以決死戰(zhàn)。我軍自基臺被毀,無炮還攻,全賴軍士赤手短兵,誓死不退,雖槍炮如雨,士氣益奮決無前,竟能斬將搴旗,遏其兇焰。
伏念各將士忍饑裹創(chuàng),野宿山隈,當呻吟疲病之余,處絕險孤危之地,奮身血戰(zhàn),以弱摧強,實屬異常勞苦,所有統(tǒng)領擢、勝等營福建陸路提督記名提督漳州鎮(zhèn)總兵孫開華,身先士卒,忠勇善戰(zhàn),危局獨支,厥功尤偉?!煞衿聘褚元剳?zhàn)功之處,恭候圣裁。
這份報告寫于戰(zhàn)后第3天,透過文中的激動之情,可以看出劉銘傳對取得這次難得勝利的興奮情緒,愛憎分明,激情滿懷。文中著重強調了對湘軍將領孫開華的表彰,可見其坦蕩胸懷。
記名提督綽羅泰巴圖魯龔占鰲,陷陣沖鋒,殺敵最眾,可否賞穿黃馬褂,以示優(yōu)殊?!囃瞿灿?,亦俟查明,匯奏請恤。
再,此次非常惡戰(zhàn),將士風餐露宿,艱苦萬端,孫開華軍尤多出力,所請獎勵,不免稍優(yōu)。……至章高元,前于基隆獲勝案已邀獎勵,劉朝祜系臣侄孫,均未敢隨折上請,合并陳明。
晚清帝國在經歷了太平天國和捻軍兩次起義之后已是元氣大傷,面對列強進攻難以招架,即使在這樣的危情之下,劉銘傳作為統(tǒng)領能夠做到對自己的親屬嚴格要求,親臨一線作戰(zhàn),請功時卻自行回避,難能可貴。
此役之后,法軍的士氣受到重創(chuàng),哀嘆“海軍絕不能上陸作戰(zhàn)”。后來,法軍首領孤拔心力交瘁,病死海上,法國政府只好宣布與清廷議和,撤出臺灣。
一份抗擊侵略,堅守寶島的作戰(zhàn)報告,擲地有聲地給我們以莊嚴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