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尚婧
語文課堂學習,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師的主導作用通常體現(xiàn)在“引導”上。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技能,以及學生的心理特征,進行順勢利導,把教學過程導向預定目標,完成教學任務。當前,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已經(jīng)基本杜絕,廣大教師都重視讓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只是,有些教師還把握不準自主學習的實質(zhì),自主學習經(jīng)常流于形式。有的課堂甚至呈現(xiàn)一種“放羊式”。因此,語文課堂教學,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必須提高引導的有效性。
一、情境創(chuàng)設引導課堂學習的高效性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內(nèi)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眲?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和探究,正是滿足了孩子們的這種“需要”。
依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認知水平,結合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內(nèi)容創(chuàng)設合適的情境,通過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學習。如學習柳宗元的《江雪》時,筆者創(chuàng)設了多媒體情境,為學生呈現(xiàn)出“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畫面,調(diào)動了學生的視聽感官系統(tǒng),彌補了傳統(tǒng)古詩教學的枯燥和乏味,讓古詩教學充滿靈秀之美,發(fā)展了學生的想象能力,促進了學生對古詩的學習和理解。然而,同樣是古詩學習,教學杜甫的《絕句》時,筆者卻沒有創(chuàng)設多媒體情境,而是讓學生反復閱讀:“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痹诂槵樥b讀中逐漸體驗“兩個”與“一行”,“黃鸝”與“白鷺”,“鳴”與“上”,“翠柳”與“青天”之間的對偶關系,在誦讀中感知古詩詞語言的韻律美。
二、課堂提問引導課堂學習的高效性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過程有效推進的重要手段。教師通過課堂提問,引導學生思考、探究,組織有效的教學活動。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教師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指導學生采取有效的學習方法。
課堂提問,教師要精心準備,不能信口開河,對學生的回答要有預案,并針對不同的回答,思考如何糾正學生問題中存在的問題,如何繼續(xù)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提出的問題不宜過大,以防止學生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抓手。當然,問題也不能讓學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諸如“是不是”、“對不對”、“明白了嗎”等,盡量不要提。問題一定要能引發(fā)學生思考,通過思考多數(shù)學生能夠解決;提問要給足學生時間,使所有的學生都有時間來思考;學生回答時,不必每次都是舉手的同學,讓那些不舉手的學生談談“不成熟”的看法,或許更能幫助學生解決思維中存在的問題。如學習《望月》時,為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筆者提出了如下幾個問題:
1.課文寫“望月”,以“月”為核心,寫了三個方面:眼中月、背月詩、憶月。
2.在“眼中月”這個部分,作者趙麗宏描繪了一幅畫面。
3.除了課本上的一些關于“月亮”的詩句,你還能說出哪些?請說出來與大家分享。
4.和我一起望月的,還有誰?他有哪些特點?
課堂提問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一門教學藝術。教學中,要 “問”出學生的思維,“問”出通過表情朗讀創(chuàng)造意境。像《周莊水韻》《濟南的冬天》等優(yōu)秀散文和《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沁園春·雪》等詩歌,可通過教師、學生的表情朗讀來展現(xiàn)課文的畫面和意境,把學生領入課文。
用形象的語音創(chuàng)造意境。例如,在教《春》這篇課文時,教師或?qū)W生分別背誦名家、名作中描繪春天的名句。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白居易在《憶江南》中“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等都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展現(xiàn)了美麗的春色。我們也可以讓學生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春景。通過這些形象化的語言,渲染氣氛,烘托畫面,讓學生情不自禁地進入“春”景之中。
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造意境。在教學過程中,用電視錄像、錄音、多媒體等現(xiàn)代化的教學設備創(chuàng)造意境,導入新課。在教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選段時,播放了“紀念九一八事變的歌曲《松花江上》”的唱段,把同學們帶入到那個值得我們悲憤的日子,去感受那種背井離鄉(xiāng),流離失所,妻離子散,天各一方的生活。這樣他們會很快進入角色,深入到課文之中,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三、用啟發(fā)討論的方式導入課文
通過教師的啟發(fā)、點撥,開拓學生的思路,引起學生的聯(lián)想,或組織學生醞釀、討論,引起大家的關注,也應是教師常用的方法。
用設問的方式導入新課。采用這種導課的方法可引起學生的重視,集中注意力,拓展學生思維的跨度。例如,教《人類的語言》一文時,可提出這樣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除了人以外,別的動物有語言嗎?為什么?人類的語言的特征是什么?同學們七嘴八舌,議論紛紛,教師因勢利導,讓學生打開教材閱讀課文從中找答案。
用談話的方式導入新課。這種談話要力求言簡意賅,談話的內(nèi)容包括解題、作者生平、時代背景等,有時還須要引進有關資料。例如:教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犟龜》一文時,在揭示課題后,就介紹本文的出處,本文選自《米切爾·恩德作品集》,接著又講了作者是德國當代最優(yōu)秀的幻想文學作家,德語國家的文學評論界稱贊他“在冷冰冰的、沒有靈魂的世界里,為孩子也為成人找回失去的幻想與夢境”。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新奇極了,對新課文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用設置懸念的方式導入新課。設置懸念,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增強求知欲。當然,設置懸念也要力求恰到好處。例如:教授語文八年級《范進中舉》一文時,設置了這樣一個懸念:范進千方百計要中舉,一家人都希望他能中舉,可是,當他真的中舉時,卻出現(xiàn)了一個戲劇性的場面,想要知道他中舉前后的原委、變化等,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篇課文。
用串連的方式導入新課。這里指的是把課內(nèi)課外知識、新舊知識溝通、銜接起來。當然,這種串連不是漫無邊際的,應為新課服務,以舊帶新,以課外促課內(nèi)。教授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一文時,要求學生對照已學過的毛澤東的另一篇課文《紀念白求恩》,請同學們討論一下,比較這兩篇課文的相似點。同學們在預習和比較的基礎上,初步明確了這兩篇課文的寫作背景(抗日戰(zhàn)爭時期)、文章中心(對工作的極端負責任、艱苦奮斗的奉獻精神)、寫作特色(以小見大)等幾個方面都比較相似。通過這樣的對照、討論,讓學生在“溫故”中“知新”。
如果我們把一堂課比作一臺戲,那么,導入新課,就好比是一出戲的序幕。我們要認真探討導課的藝術,把這個序幕設計精彩,做到先聲誘人,引人入勝,從而奠定了一堂課的成功基礎。
作者單位:寧夏石嘴山市隆湖一站學校(75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