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棟
許多從事語文教學的同仁可能都曾有過這樣的困惑:語文課安排的課時不少,力氣也沒少花,可為什么就是效果不高呢?多年的教學研究告訴我,其主要原因是教者忽略了因材施教。即我們許多教者,不管什么課文,都采用一成不變的固定教學方式——審題、朗讀、分段、講解、總結等,沒有根據(jù)不同教材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要改變這一做法,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可從以下幾方面去做:
一、 思想性強的課文采用朗讀教學法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在其前言部分指出:“語文課程應為提高學生道德品質(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yǎng),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發(fā)揮積極的作用?!睘槁鋵嵾@一新課程要求,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精選了許多思想性、抒情性較強的文章。所以教好這類課文不僅僅是語文教學本身的要求,更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顯然,采用固定教學方式能達到這些目標要求,而采用朗讀法則非常有效。
如《海燕》一課就是一篇思想性、抒情性很強的散文詩。它語言精煉、文字優(yōu)美、感情豐富、形象生動。教學中可以先通過初步朗讀,讓學生思考海燕和大海等分別象征著什么,然后再讓學生討論分別用什么樣的語調讀才能表現(xiàn)出文中海燕、大海、風、雨、雷、電等象征角色的情
種形式反復朗讀,品味情感,增強語感。小組合作學習法:引導學生在解疑釋疑中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最后重視課堂語言的設計。教師要科學合理地運用課堂45分,精打細算,惜唾如金。好的文章通常有著多元解讀的空間,課堂中需要教師分享比學生的理解更深層次的閱讀經驗,才能靈活的深入淺出地把文章解說明了。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老舍生花妙筆下的濟南的冬天“瀟灑似江南”,主要根源于自身獨特的感受。老舍語言有兩大特色,一是熱愛,二是親切。而教師詩化的語言,跟美好的音樂一樣,流暢、靈動,極大程度地影響著學生的審美力。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教師語言和作者語言相映成趣。比如開頭的引入,在我利用課件讓學生欣賞春夏秋冬各季風景圖,聆聽高山流水背景音樂后說:“一曲高山流水盡,伯牙鼓琴遇知音。在中國北方有一座叫作濟南的小城,因為幸運地遇見了一位作家——老舍先生,而成為眾多文學愛好者心馳神往的地方。它到底有什么魅力呢?今天,就讓我們追隨老舍先生的足跡,去游一游濟南城吧!”又如課堂結束語化用了宋朝詩人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作結束:“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嬌羞雪亦奇。欲把‘濟南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p>
以上闡述的是一個寫景散文教什么,怎么教的范例。對于其他類型的散文教學,很有借鑒意義。如果我們的學生看不到散文作品中的繁花盛景,自然就描繪不出美麗的天光云影,他們的作品自然就散發(fā)不出靈氣和銳氣。 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靠的不是滿堂灌,必須具備源源不斷的清澈新鮮的活水,熟悉各種課型的基本模式,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對作品實現(xiàn)個性化閱讀,形成自己的閱讀感悟,才能吸引學生認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才能有收獲。
作者單位:廣東省韶關市第三中學(5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