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玲
美國大學圖書館支持民眾科學研究的經(jīng)驗及啟示*
周玲玲
論文調(diào)研了美國校園開展民眾科研的現(xiàn)狀及圖書館在其中所起的角色,比較了圖書館開展民眾科研與以往開展科普教育的異同,認為以往開展科普教育的經(jīng)驗是開展民眾科研的基礎,而民眾科研是校園圖書館服務的新方向。我國應加快民眾科研的制度建設,校園圖書館應增強對民眾科研的認識,并針對新的服務要求,優(yōu)化部署圖書館工作人員和改善工作機制,抓住機遇,克服挑戰(zhàn)。
校園圖書館民眾科研非正式科學教育
DOI10.16810/j.cnki.1672-514X.2016.12.022
現(xiàn)代科技,尤其是互聯(lián)網(wǎng)以及移動終端的發(fā)展,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信息與知識共享。在此背景下,以往由科學家獨立或合作完成的科學研究也逐漸引入了公眾力量。民眾科研,(Citizen Science,又譯為“公眾科學”)由此興起。
事實上,民眾科研由來已久。在20世紀各種大學和學院開辦的正式科學研究教育項目向公眾開放之前,就有許多科學愛好者將大量的時間用于探索宇宙的奧秘并推動科學的發(fā)展,這被認為是最早的民眾科研形式。目前公認的最早的民眾科研活動可追溯到1880年燈塔看守人收集飛機與小鳥撞擊事件的數(shù)據(jù)。不過,較為正式的民眾科研項目是1890年美國氣象局批準的“Cooperative Observer Program”項目[1]。在該項目中,觀察者記錄數(shù)據(jù),如溫度和降水,并向國家氣象服務中心提交日常報告。該項目延續(xù)至今,只是報告改為了電子提交。
在學術界,民眾科研的概念及內(nèi)涵目前尚不完全統(tǒng)一。在牛津詞典2014版中,民眾科研被定義為“公眾承擔科學研究工作,通常與科學家或科學研究組織協(xié)作完成或在其指導下完成”。在此之前,歐盟發(fā)布了歐洲公眾科學白皮書,其中對民眾科研的定義是,“公眾參與到科學研究活動,對科學研究有所貢獻,貢獻包括知識、工具、資源等等,參與者為研究者提供實驗數(shù)據(jù)和實驗設施,并提出新的問題和參與創(chuàng)建新的科學文化”[2]。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張健認為,民眾科研是指公眾參與式科學研究,指包含了非職業(yè)科學家、科學愛好者和志愿者參與的科研活動,其范圍涵蓋科學問題探索、新技術發(fā)展、數(shù)據(jù)收集與分析等[3]。2014年,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蘭州分館門偉莉等人梳理了公眾參與科研的概念演變、項目類型、實現(xiàn)機制,認為“從根本上說,民眾科研是將公眾尤其是免費參與的志愿者納入科研信息收集范圍的一種科研模式。這些志愿者中除平常意義上的公眾外,還包括休閑度假人員、社區(qū)小組、學校班級、戶外運動或休閑俱樂部、自然歷史社會團體等。他們代表巨大的勞動力資源、免費的技能資源、當?shù)刂R資源和計算能力資源”[4]。盡管這些概念略有不同,但都有一個重要的相似點——在研究過程中有公眾自愿參與且伴有新知識的產(chǎn)生。
民眾科研是一種全新的科研模式,對于科研本身和參與科研的志愿者,乃至社會大眾而言,具有多重益處。受過專業(yè)訓練的科學家往往因為時間空間限制難以收集到某些數(shù)據(jù),民眾科研的興起使得收集更大地理范圍和更長時間跨度的數(shù)據(jù)變得容易。而大數(shù)據(jù)集可以反映出少量樣本數(shù)據(jù)所不能反映的趨勢。另外,從成本方面考慮,雖然維持一個運行良好的公眾科研項目也需要一定的經(jīng)費,但這些花費遠遠低于僅由科學家參與的研究項目[5]。另外,作為一種全新的、參與式的科學傳播模式,民眾科研打破了科學知識的生產(chǎn)過程和流通過程之間的界限,讓傳統(tǒng)意義上科學傳播的對象——民眾,參與到科學知識生產(chǎn)的過程中,從而可能帶來超越傳統(tǒng)科普的傳播效果[6]。美國非正規(guī)教育促進中心(CAISE)開展的一項研究認為,民眾科研確實在某些方面提升了參與者的科學素養(yǎng),如有效增加參與者的科學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參與者對科學研究方法的理解和應用、促進參與者產(chǎn)生積極的行為變化等。而更長遠來看,除了提升參與者的科學素養(yǎng),民眾科研向全社會傳播了科學的影響和科研的社會效用,這對增進科學界和公眾之間的了解及互信意義深遠。
1.1 美國校園的民眾科研現(xiàn)狀
近年來,民眾科研在美國興起。學生群體作為民眾科學文化素質(zhì)培養(yǎng)的重要目標對象,獲得了極大的關注。2015年3月23日,在白宮科學會議上,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指出,民眾科研是促進學生科學、技術、工程和數(shù)學(STEM)學習的有效工具,美國聯(lián)邦政府,企業(yè)和其他團體應積極推進學生加入到民眾科研中,并提出如下四條重要舉措[7]:(1)由白宮開啟民眾科研示范:在第一夫人的花園中安裝雨量計,參與到社區(qū)雨雪冰雹(CoCoRaHS)監(jiān)測民眾科研項目中;(2)充分利用聯(lián)邦自然資源和公園:聯(lián)邦漁業(yè)與野生動物局和美國國家生物觀測網(wǎng)聯(lián)合實施的“Project BudBurst”項目將提供在線課程,支持野生動物保護的民眾科研項目。總統(tǒng)發(fā)起的“Every Kid in Park”行動將與相關組織和大學(如康奈爾大學)等協(xié)作,使美國各地成千上萬的家庭和學校在2015-2016學年中參與到民眾科研項目中;(3)開發(fā)新型民眾科研項目APP程序:ESRI公司此前曾在ConnectED計劃中承諾向十二年級以下學生提供免費易用軟件,2015年該公司將發(fā)布專為民眾科研設計的免費開放式眾包軟件,教師、學生和青年團體均能夠輕松創(chuàng)建自己的項目,并在野外利用該APP程序報告觀測值,在動態(tài)圖上進行分析探討;(4)建設民眾科研用具租借庫: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科學與社會就業(yè)培訓中心、波斯頓科學博物館、公共實驗室(Public Lab)社區(qū)和SciStarter公眾科研平臺將聯(lián)合建立一個民眾科研工具庫,使得學生、家長以及其他民眾可以獲取到數(shù)據(jù)收集工具。
以上舉措的發(fā)布在政策層面確立了民眾科研的重要性,同時也突出了各要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即政府引導民眾科研的發(fā)展,起到組織示范與資源保障作用;企業(yè)作為技術支撐,開發(fā)民眾科研所需的軟硬件;公共機構作為民眾科研項目的協(xié)調(diào)者促進民眾科研的順利進行;學生群體作為民眾科研項目的重要參與者,在民眾科研中獲得知識的同時貢獻出自己的技能與知識。
事實上,早在上述政策發(fā)布之前,美國校園就開展了大量的民眾科研實踐。最為著名的民眾科研推動者數(shù)康奈爾大學。1992年,康奈爾大學申請的“公眾參與的鳥類學”項目被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NSF)立項后,“民眾科研”概念被正式確立和廣泛傳播。該項目每年產(chǎn)出數(shù)以千萬計高質(zhì)量的觀測數(shù)據(jù)。迄今為止,已有六十余篇已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引用了該項目所取得的數(shù)據(jù)。值得注意的是,高校既是民眾科研項目的重要發(fā)起者,同時也是民眾科研志愿者的重要來源。民眾科研的模式可利用較低的成本收集到大范圍的科研數(shù)據(jù)。高校的教授、研究員作為承擔科研項目的重要群體,在面臨需要收集大量數(shù)據(jù)的科研任務時,往往有招募臨時工作者的需求,而學生作為具有一定科學素養(yǎng)的群體,是參與科研項目工作的良好人力資源。招募學生作為民眾科研的志愿者一方面可以解決科研工作中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同時,也是發(fā)展高校學生作為科研工作后備軍,實現(xiàn)項目式教學,對接科研與教學的有效方式。正因如此,哈佛大學、伊利諾伊大學、俄勒岡州立大學、邁阿密大學等均開辟了民眾科研平臺,向社會公開招募民眾科研志愿者。
在中小學層面,民眾科研對于學生科學、技術、工程和數(shù)學(STEM)學習的促進作用被廣泛認可,許多中小學教師也積極圍繞教學計劃開展民眾科研活動。以美國希爾伯斯勒Tualatin Valley Academy為例,該校教師Phil Kahler帶領同學們參與了康奈爾大學的ebird項目,同學們在一天之中從早晨三點至晚上八點半,足跡遍及200英里,記錄了139種物種,并紛紛表示,如果再有機會還將參與類似項目。民眾科研使得學生們接觸到真實的科研,部分學生甚至在參與項目的基礎上,設計了自己的科研項目,并發(fā)表在諸如Classroom Birdscope、BirdSleuth Reports等科學期刊上[8]。中小學生參加民眾科研的實際成效證明,民眾科研是將科學教育與校園活動融合的良好方式之一。
民眾科研在美國廣泛開展,尚無詳細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記錄究竟有多少民眾科研項目正在進行或已經(jīng)完成。但是從SciStarter公眾科研平臺的項目數(shù)據(jù)可見一斑,該平臺目前擁有項目726個,其中適合學生的項目超過100個。
1.2 美國校園民眾科研中圖書館的角色與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民眾科研的開展過程中,教師也感受到了挑戰(zhàn)。教學考核指標的不同使得持續(xù)開展民眾科研存在困難,一些教師難以花費大量精力策劃組織民眾科研項目,這為圖書館發(fā)揮作用留下了空間。
2013年,美國專業(yè)圖書館協(xié)會全科學圖片式討論會上,弗吉尼亞理工學院館員展示了該館的民眾科研實踐。該館聯(lián)合West Ambler Johnston Hall住宿學院開展了民眾科研的相關實踐活動。學生被要求在一個學年中參加三個民眾科研項目,每完成一個任務獲得相應積分,任務包括向弗吉尼亞Blacksburg城市3D模型提供數(shù)據(jù),或者參與某個氣象項目的圖片式討論等等。項目組織者需了解學生的課程安排,并盡量選擇適合他們的簡易項目。為了增加過程的趣味性,實踐活動采取了多種形式。例如,在“住宿學院公寓杯”挑戰(zhàn)賽中,舉行了與教授面對面的周五茶話會;“民眾科研杯”挑戰(zhàn)賽中,勝利者獲得相應獎勵,學生們被分為四個不同的陣營,并冠以不同的名稱,此外分組比賽還設計了尋寶游戲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們返回到圖書館查找資源[10]。
此外,部分圖書館還建立了聯(lián)系職業(yè)科學家與學生群體的平臺,在學生中發(fā)起和招募參與民眾科研項目的志愿者(表1)。
表1 著名大學圖書館的“Citizen Science”招募
在中小學層面,部分圖書館員探討了如何與教師共同協(xié)作開展民眾科研項目,并借此改善學生STEM教育的問題[11]。
總結來看,美國校園圖書館在推動民眾科研活動開展的過程中主要有以下方面作用:
(1)作為教師的有力助手,溝通教學計劃,結合課堂教學篩選合適的民眾科研項目;
(2)作為聯(lián)系職業(yè)科學家和學生的中間平臺,招募和組織參與民眾科研項目的學生群體,就民眾科研項目的具體要求與職業(yè)科學家進行溝通;進行項目質(zhì)量控制,向科學家提交項目成果;
(3)開展詳細的項目策劃,提升項目的趣味性與挑戰(zhàn)性,豐富學生課堂與課余;
(4)為參與民眾科研項目的學生提供培訓所需的資料、師資以及場地;
(5)為參與民眾科研項目的學生提供項目實施所需的民眾科研工具及其他保障。
民眾科研實踐活動中,校園圖書館員在年級或全校發(fā)起民眾科研挑戰(zhàn)賽,制作培訓資料,采用展覽、宣傳畫等方式向參與進來的學生講解開展項目的必要技能和知識,似乎與以往開展的科普教育非常類似。相似之處在于兩者的內(nèi)容和形式均注重趣味性,均會采用講座、手冊、展覽、宣傳畫等方式傳播科學技術知識,均能達到提升參與者科學素養(yǎng)的目的。但民眾科研又具備了科普教育所不具備的特征(見表2)。如民眾科研具有眾包特點,參與者可在不同地點,不同時段針對同一工作任務開展活動;科普教育往往表現(xiàn)為短期的、小范圍活動。民眾科研的任務結果對科研有所貢獻,向科學家提交科學數(shù)據(jù)、采集樣本等,目標在于產(chǎn)生新的知識;科普教育僅以提升參與者科學素養(yǎng)為主要目標,不產(chǎn)生新的知識。民眾科研需要野外測量工具、數(shù)據(jù)提交APP等軟硬件支撐,而科普教育對軟硬件的支撐要求較低。
與科普教育相比,民眾科研的開展更有挑戰(zhàn)性。對于圖書館而言,以往開展科普教育的經(jīng)驗是開展民眾科研的基礎,而民眾科研可以作為圖書館服務的新方向加以發(fā)掘。如資源保障方面,以往的圖書館員主要制作采購圖書和電子資源的預算,民眾科研的開展要求圖書館還要有計劃地制作預算,用以采購或租用民眾科研工具。又如數(shù)據(jù)管理方面,圖書館員以往只管理圖書、數(shù)字文獻庫等圖書館數(shù)據(jù),民眾科研將要求圖書館具備科研數(shù)據(jù)的管理能力。再從服務的嵌入來講,民眾科研將要求圖書館員進行服務前移,變身教師助理、教授助理??傊癖娍蒲袑τ趫D書館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
表2 民眾科研與科普教育的不同之處
在我國,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陳彬等科學家為代表的學者組建了國內(nèi)有影響力的民眾科研平臺——中國公眾科學項目平臺[12]。正在執(zhí)行的民眾科研項目中,浙江古田山植物調(diào)研,綠色瀟湘等項目產(chǎn)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然而,我國的民眾科研尚處于起步階段,相關項目開展不多。在校園內(nèi),由于受到學生野外活動安全、教師教學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等因素的影響,課外活動的開展受到種種限制。校園圖書館更是多以舉辦科普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yǎng),鮮見更深層次的創(chuàng)新服務。因此,有必要借鑒國外經(jīng)驗,逐漸改善這一現(xiàn)狀。
3.1 加快校園開展民眾科研的制度建設
民眾科研近年來在歐美等國家興起并取得重要進展。如歐洲將支持公眾參與科研的措施寫進其具有政策效力的“歐盟第七框架計劃”,用法律的形式進行了保障[13]。前文中,美國白宮科學會議對民眾科研的闡述足見其推行民眾科研的積極性。在我國,有關民眾科研的促進政策尚未出臺。出臺民眾科研促進政策,可自上而下促進“民眾科研”的概念廣泛傳播,引領社會風尚,使更多的主體參與到民眾科研實踐中。
而要推動校園開展民眾科研活動,首先需大力改革當前的教學評價標準,予以教師更靈活的教學活動實施空間;其次,改善社會環(huán)境、投入資金提供開展民眾科研的資源保障等均是提升學校開展民眾科研積極性的有效措施。
3.2 積極提升校園圖書館館員對民眾科研的認識
2013年秋天,加州大學與研究圖書館聯(lián)盟/科學與工程學術圖書館協(xié)會南部分會(CARL/SEAL)以及洛杉磯國家歷史博物館聯(lián)合策劃,并在洛杉磯國家歷史博物館舉辦了專業(yè)發(fā)展計劃會議,與會人員在分組參加了一項戶外民眾科研項目后就民眾科研開展了討論。2014年,在加州大學與研究圖書館聯(lián)盟雙年度會議上,CARL公布了2013年秋季專業(yè)發(fā)展計劃會議上的討論結果,并再次提供了幾個參與室內(nèi)實操民眾科研活動的機會,活動結束后圖書館員們就如何從非專家視角設計項目調(diào)動公眾積極性,以及如何在項目設計中融入項目質(zhì)量控制進行了探討[14-15]。
CARL/SEAL圍繞民眾科研開展的上述活動,目標是向與會圖書館員宣傳民眾科研,同時調(diào)研圖書館已經(jīng)參與的民眾科研實踐和未來工作的方向。然而在我國,除少數(shù)圖書館界人士發(fā)文呼吁關注“民眾科研”這一科研模式外,鮮見有關其具體實踐的報道[16]。
實踐往往走在政策之前。在我國民眾科研政策尚未出臺之前,校園圖書館館員有必要了解國內(nèi)外正在發(fā)生的變革趨勢,增強對“民眾科研”的認識,主動摸索新的工作方式與方法。而圖書館相關聯(lián)盟等也應緊跟國際潮流,宣傳推廣“民眾科研”這一趨勢。
3.3 優(yōu)化校園圖書館人員配置,迎接民眾科研的機遇與挑戰(zhàn)
從美國的校園圖書館界推動民眾科研的實踐來看,美國的校園圖書館服務貫穿了民眾科研項目的始終。校園圖書館員既服務于教師、學生,同時也服務于科學家;即服務于教學、科普,同時也服務于科研。在我國,校園圖書館的服務依然以傳統(tǒng)的圖書與電子資源借閱為主,雖然也兼顧了服務于教師和科研工作者的職能,但是這些服務往往是分“兩條線”進行的。面向?qū)W生群體的館員與面向教師、科研工作者的館員分屬不同部門,具備不同技能,分而治之。
2011年底,美國教育機構大學領導委員會(University Leadership Council)發(fā)表了“重新定義大學圖書館報告”。這份報告掃描了美國當前大學圖書館的發(fā)展趨勢。報告的第一部分列出了一共5組30個主要結論,其中一條重要結論是“重新部署圖書館工作人員”。校園圖書館要推動民眾科研的開展,就需要建立一個專門的、能夠同時服務于職業(yè)科學家和教師、學生群體的部門或建立一個能夠多部門協(xié)同開展此項工作的機制。因此,針對新的工作要求,提升館員科學素質(zhì),優(yōu)化部署圖書館工作人員,改善協(xié)同工作機制顯得尤為重要。
[1]Putting the citizen science[EB/OL].[2016-02-23].http://www.ala.org/aasl/sites/ala.org.aasl/files/content/aaslpubsandjournals/knowledgequest/docs/KNOW_41_4_ PuttingCitizen.pdf.
[2]Citizen science[EB/OL].[2016-02-03].http://en.wikipedia.org/wiki/Citizen_science.
[3]張健,陳圣賓,陳彬,等.公眾科學:整合科學研究,生態(tài)保護和公眾參與[J].生物多樣性,2013,21(6):738-749.
[4]門偉莉,張志強.公眾參與科研:一種快速發(fā)展的科研模式[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31(8):16-21.
[5]GARDINER M M,ALLEE L L,BROWN P M J,et al.Lessons from lady beetles:accuracy of monitoring data from US and UK citizen-science programs[J].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2012,10(9):471-476.
[6]吳江江.國外公民科研的科學傳播模式研究[J].新聞世界,2013(7):311-314.
[7]President Obama announces over$240 million in new STEM commitments at the 2015 White House Science Fair[EB/OL].[2015-03-23].https://www.whitehouse.gov/ the-press-office/2015/03/23/fact-sheet-presidentob-ama-announces-over-240-million-new-stemcommitmen.
[8]Students become real scientists through citizen science projects[EB/OL].[2013-06-19].http://stemwire.org/2013 /06/19/students-become-real-scientists-through-citizen-science-projects/.
[9]Scistarter[EB/OL].[2015-12-23].http://scistarter.com/ finder?activity=&topic=&phrase=&address=&students= true.
[10]Virginia Library Association 2012 Annual Conference [EB/OL].[2016-01-27].http://scholar.lib.vt.edu/ejournals/VALib/v59_n2/conference.html.
[11]Strengthen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chool library and math and science[EB/OL].[2016-01-22].https://centralspace.ucmo.edu:8443/xmlui/bitstream/handle/ 123456789/323/Bader_%20LIBRARY.pdf?sequence=1.
[12]中國公眾科學項目平臺[EB/OL].(2014-04-03)[2016-01-16].http://gongzhongkexue.weebly.com.
[13]湯書昆,謝起慧.歐盟“科技框架計劃”的公眾參與制度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科普研究,2013,8(45):33-39.
[14]SEAL:citizen science:collaborative research,community inclusion[EB/OL].[2016-02-15].http://carl-conference.org/sessions/162.
[15]COHEN C M,CHENEY L,DUONG K,et al.Identifying opportunities in citizen science for academic libraries[J].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ianship,2015.
[16]黃敏聰.公民科研的興起及圖書館的角色[J].圖書情報工作,2014,58(14):59-62,40.
周玲玲鹽城師范學院圖書館館員。江蘇鹽城,224051。
The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 of the Citizen Scientific Research in American University Libraries
Zhou Lingling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ractices of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libraries’citize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he roles of the libraries in these practices.It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citize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cience popularization which hold on by the libraries in the past,and concludes that the experiences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launching citizen scientific research,and citizen scientific research will be the new direction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ies’services.Moreover,it suggests that our country should fast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licies related to citizen scientific research.Meanwhile,the university librar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awareness of citize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optimize the arrangement of librarians and the working mechanisms against the new requirement,thus seizing the opportunities and conquering the challenges.
University library.Citizen scientific research.Informal science education.
G250
2016-03-14 編校:陳安琪)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廳社科項目“互聯(lián)網(wǎng)金融環(huán)境中的圖書館延伸服務研究”(項目編號:2016SJB870019)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