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江
教育部頒發(fā)的《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提出:以漢字為載體的中國書法對培養(yǎng)學生的書寫能力、審美能力和文化品質(zhì)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中小學中開設書法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現(xiàn)階段各學校開設的書法課程良莠不齊,不論是教學模式的構(gòu)建還是教學方法、方式的選擇,都存在著諸多弊端,無法構(gòu)建起高效的小學書法課堂。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對構(gòu)建高效課堂的相關教學行為、教學策略進行了一定的思考和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書法教學要親力親為
科技的進步給教育帶來了革命,也帶來了許多弊端,很多書法教師因為寫不出優(yōu)美、漂亮的板書而逐漸對多媒體產(chǎn)生了較強的依賴性,往往板書甚至整個教學過程都依托課件來呈現(xiàn)。
例如,有的教師在進行軟筆“點”的教學時,直接把“點”的運筆示范圖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來,然后讓學生按照此圖去書寫。很多學生經(jīng)常會寫出中間留有空白的黑色“點”框,然后再用筆將空白的部分填補,這樣的練習毫無意義。相反,如果教師親自演示,藏鋒起筆,逐漸加力,提筆回鋒,完美的“點”立刻呈現(xiàn)在眼前。大量的研究表明,書法的技法教學必須要親力親為:中鋒怎么寫,出鋒怎樣出,運筆怎樣運。必要時,教師要手把手地一對一輔導,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運筆過程中各種筆法的變化和運用。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的大腦皮層直接接受書寫的刺激,往往事半功倍,是最具價值、最具智慧的教學行為之一。
2.書法教學應關注字外“功夫”
書法教育是幾千年中國文字的演變史,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一種積淀與傳承。教學中,很多學生抱怨書法學習枯燥無味。這是因為在教學中,很多書法教師只注重技法的教授,忽略了書法藝術的熏陶和培養(yǎng)。這樣的教學,學生最終會感到反感和枯燥。對小學生而言,書法教育需要“導”,借助故事等手段鼓勵學生,激發(fā)出學生練字的“源動力”,才能實現(xiàn)書法學習的“加速度”。
例如,大書法家王羲之之所以被李世民稱為“盡善盡美”,其《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皆源自于他的人格、天賦、學養(yǎng)、勤奮,這樣的他注定會留下許多曠世奇美的故事。教師可以引用“入木三分”“醉書蘭亭”等經(jīng)典故事,讓學生感悟書法大家的執(zhí)著和熱愛。這些字外的“功夫”,這些使學生自然加速的“外在動力”應該一直伴隨著學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感知我國書法的博大與精深,在書法的文化中積累、沉淀和升華,從而獲得可持續(xù)的發(fā)展。
3.書法教學要鉆研“道法”
大量的事實表明,臨帖對于學生技法的提升無疑是一劑加速的良方,因此,很多教師不斷向?qū)W生闡述臨帖的重要性,并反復告誡學生要多練多臨,才能知書法的精髓,達書法的巔峰。這樣一來,學生只能苦心地摹帖、練帖。其實,萬物皆有道,書法也如此,都知臨帖是加速劑,如何臨、怎樣臨,如何對學生施以指導尤為重要。針對教學內(nèi)容,教師要研其法、尋其道才行。
例如,教師指導學生臨帖時,可告訴學生要做到四“臨”——心臨、實臨、選臨、背臨。心臨:即讀帖,用眼與腦認真感知、觀察、分析碑帖,獲取帖的神、氣、勢,研結(jié)體及用筆特點。實臨:力求實現(xiàn)原作的再現(xiàn),結(jié)體準確,用筆精準,讓學生在實臨中研用筆的“道”。選臨:按字形進行歸類,選擇常用字重點臨。背臨:在“選臨”的基礎上,盡可能背誦作品,采取意臨,有了一定的基礎,也可拋其章法臨意,借“意”書寫。
4.書法教學要藝術地“精講”
一節(jié)好的書法課,精講是非常必要的。但只依靠精講,學生未必就能做到書寫規(guī)范、漂亮。由于書法是以書寫實踐為主,這是書法學科的特殊性,在精講中進行藝術設計,體現(xiàn)的不僅是教師的一種智慧,更能構(gòu)建高效的書法課堂。
例如,低年級學生在學習“豎彎鉤”時,經(jīng)常寫得不夠美觀,而且容易寫偏。如果教師采用形象化的設計,模仿“豎彎鉤”的筆法特點、運筆走向,為每個學生剪制一個紙質(zhì)的松鼠尾巴,讓學生們用手充分地去感知“尾巴怎樣擺放才能更舒服”,學生們的參與熱情便能很快被調(diào)動起來,這時,教師適時點撥,學生便能很快掌握其要領。
■ 編輯 汪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