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玉
【摘 要】辯論是中學生交流思想、探求真理、明辨是非的重要途徑。課堂辯論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去偽存真、除誤求正、摒棄悖謬、確立真理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不同的思想認識、觀念體系發(fā)生交鋒的過程。俗話說“真理愈辯愈明”,人類關(guān)于主客觀世界的認識能力,也正是在實踐中、在“辯論”的錘煉中一步步獲得提高的。在語文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辯論思維、提高學生的辯論能力至關(guān)重要。
【關(guān)鍵詞】語文課堂;辯論;探究
司馬遷《史記·平原君列傳》中說:“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北揪浯笠馐牵好烨擅畹剡\用自己的口才,勝過百萬雄師發(fā)揮的作用。這里運用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借三寸之舌象征人的口才,平原君的舍人毛遂在談判中臨難不退,運用自己的口才與膽識,迫使楚王與趙簽定了盟約,得到平原君的夸贊,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辯論的重要性。
辯論可以訓練學生思維,發(fā)展言語。只有學生擺脫思維定勢,打破傳統(tǒng)經(jīng)驗束縛,對教師或書本的現(xiàn)成結(jié)論敢于懷疑,提出挑戰(zhàn),才會有質(zhì)疑精神,教師抓住這種契機,充分利用,日積月累,就能逐步培養(yǎng)學生大膽質(zhì)疑意識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辯論的過程是言語交際訓練過程。辯論客觀上打破了師生問答式課堂教學局限,在學生你來我往的平等交流中營造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更為個性內(nèi)向孤僻而平素沉默寡言的學生提供了發(fā)言的機會。
中學生的心理逐漸顯示出閉鎖性,心里的話常常是不愿對長輩說的。中學生的年齡越大,這個特點就越為明顯,久而久之,教師就會感到學生越來越難管理,越來越抓不住學生的心??纯次覀兊恼n堂,學生要么認真記錄教師對文本的認識,要么積極搶答還是滲透了教師認識的問題,或有同學談到了自己不成熟的看法,其他同學只是贊賞,至于自己有何看法,或同學的看法到底怎樣,我們的學生很少去在意,有時意識到了對方觀點的矛盾,礙于面子,也只是埋在心底。我們的語文課堂需要“百家爭鳴”,需要學生激烈的辯論。筆者經(jīng)過了實踐探索發(fā)現(xiàn),以下方法可以提升中學生的課堂辯論能力。
一、多準備
我認為提高辯論能力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增加知識量,有時候有很多想法就是找不到合適的詞語來表達,浪費了許多機會,更有甚者人家說一點高深的東西就摸不著邊了,試問這樣如何能和別人辯論。要增加知識量,可以通過閱讀的方式,閱讀可以吸取很多豐富的知識,比如讀一本小說,其實在你讀小說的時候,就已經(jīng)進入了一個作家的生活,感受著作家在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和感慨,往往一本書中所涵蓋的知識是讓人難以想象的,典型的如《紅樓夢》,一個人窮其一生也未必能讀懂其中滋味。在不斷的閱讀中我們經(jīng)歷了許多人生故事,許多愛恨情仇,許多滄海桑田,在享受知識甘露滋潤的同時,我們的情感變了,我們的思維方式也變了,我們在知識中不斷成長,不斷成熟。還可以多讀名人的著名發(fā)言稿、事實新聞、歷史時間、人間故事、名人事跡,學會組織語言。這有助于在講的時候有更多的內(nèi)容與材料。說白了,完善的準備工作是成功的關(guān)鍵因素。
二、多傾聽
提高辯論能力就要學會傾聽。這里的多傾聽不是叫大家去聽錄音,而是去聽不同的東西,去吸收不同的知識。辯論前聽名人演講的錄音,可以去菜市場聽別人如何還價殺價,可以在家聽別人是如何用更好更妙的詞語來描述事物,以此來增強自己不同方面的知識及詞匯。辯論中更要學會聆聽和記錄,傾聽老師講什么,傾聽學生講什么,對方哪些地方講的比較有道理,哪些地方有問題,哪些地方需要收集起來,哪些地方自己不認同,自己為什么不認同,自己的想法是什么,捋順自己、對方思維,快速從對方的論證中找出漏洞并反擊。但在實踐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好多同學不會關(guān)注對方的說法,對方說對方的,自己想自己的,等對方說完了就緊跟闡述自己的理由,不會傾聽造成了辯與論的脫節(jié)??梢哉f,傾聽是連接思維與思維的橋梁。
三、多團結(jié)、競爭
在課堂辯論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之間的團結(jié)力量、競爭意識,將這種潛在的優(yōu)質(zhì)資源轉(zhuǎn)化為學生辯論的巨大動力。團結(jié)是小組學生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優(yōu)勢,做好充分準備,在合作中產(chǎn)生集體意識,積蓄打勝仗的力量,利用眾人的智慧去還擊對方。競爭則是組與組之間的競爭。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碑攲W生凝聚了團結(jié)的力量時,還有什么問題不能解決呢?同時,這種團結(jié)與競爭,既能使學生認識到凝聚的重要性,更能帶動整個班級的前進、成長。
四、多掌握
熟知并掌握多種辯論技巧。有效的辯論技巧有很多,如:先聲奪人、連環(huán)發(fā)問、巧設(shè)陷阱、請君入甕、出奇制勝、層進推進、對比論說、泰山壓頂、以謬制謬、借力打力等。每一種論辯技巧都有很強的說服力,如《莊暴見孟子》一章,寫國君是否與民同樂,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運用的是對比方式。兩段話在內(nèi)容上是對立的,但語言上的相對之句“舉疾首蹙額而相告曰”和“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就強調(diào)了國君同樣的享樂活動,引起了人民不同的感受,形成了不同的政治局面,原因只在于是否與民同樂,從而突出了論題。對高中生來說,以上方法都是比較容易掌握的。
作為普通高中的老師應從學生課堂抓起,因情施策,積極探索,力所能及提升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為祖國傳統(tǒng)文化事業(yè)的又好又快發(fā)展奠定良好人才基礎(chǔ)。
(指導老師:趙春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