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臧潔 編輯/白琳
從不符點費管窺信用證實踐
文/臧潔 編輯/白琳
信用證作為一種支付結算方式,由于加入了銀行信用,相對安全,且融資便利。在我國,其不僅在國際貿易中被廣為使用,也被引入國內貿易領域,且近年來,在國內貿易中的使用越來越多。
跟銀行的大部分服務一樣,信用證是一種有償服務,貿易雙方在采用信用證結算方式時,必定繞不開銀行費用的問題。其中的不符點費只是很小的一項,但其由誰承擔的問題卻反映出國內信用證與國際信用證的差異。
所謂的不符點費,或許稱作不符點處理費更為合適。其是在開證行審核信用證項下來單發(fā)現(xiàn)不符點,而申請人放棄不符點、接受單據(jù)并同意付款時,由開證行從付給交單行的款項中扣除的一定金額的費用。一般是從受益人的應收款中扣費,可以視為對受益人交單不符的一種懲罰性扣款。也就是說,由于受益人的交單存在不符點而增加了開證行額外負擔(比如需要發(fā)拒付報文通知交單行、需要聯(lián)系申請人詢問是否接受不符點等),需要收取不符點費對開證行予以補償。
但在實務中,不符點費并非都由受益人承擔。對此,國際慣例又是怎樣規(guī)定的呢?我們先來看看UCP600相關條款中對銀行費用分擔的規(guī)定。按照UCP600第13條規(guī)定,“償付行的費用應由開證行承擔。然而,如果費用系由受益人承擔,則開證行有責任在信用證和償付授權書中予以注明。如償付行的費用系由受益人承擔,則該費用應在償付時從支付索償行的金額中扣除。如果未發(fā)生償付,開證行仍有義務承擔償付行的費用”;按照其第37條a款規(guī)定,“為了執(zhí)行申請人的指示,銀行利用其他銀行的服務,其費用和風險由申請人承擔”;c款又規(guī)定,“指示另一銀行提供服務的銀行有責任負擔被指示方因執(zhí)行指示而發(fā)生的任何傭金、手續(xù)費、成本或開支(‘費用’)。如果信用證規(guī)定費用由受益人負擔,而該費用未能收取或從信用證款項中扣除,開證行依然承擔支付此費用的責任。信用證或其修改不應規(guī)定向受益人的通知以通知行或第二通知行收到其費用為條件”;按照其第38條c款規(guī)定,“ 除非轉讓時另有約定,所有因辦理轉讓而產(chǎn)生的費用(諸如傭金、手續(xù)費、成本或開支)必須由第一受益人支付”。
不難發(fā)現(xiàn),上述UCP600諸多關于費用的規(guī)定中,并沒有關于不符點收費的規(guī)定。倒是國際商會對銀行收取不符點費給出了明確的觀點。
ICC認為,收取不符點費的理由是用來補償處理不符點單據(jù)的額外支出,因而不符點費屬管理費用(包括電話費、單據(jù)保管、跟蹤申請人對受益人或開證行已通知的不符點的態(tài)度等);收取不符點費的不僅可以是開證行甚至可以是開證行的指定銀行。但ICC并不認為只要交單不符,開證行就能直接收取費用,而是需要信用證預先規(guī)定。ICC第R441號意見是這樣說的:“收取不符點費并非國際標準銀行實務,開證行不可依據(jù)其內部或往來銀行的‘習慣做法’扣費。如果開證行意圖收取不符點費,則應在信用證中明確規(guī)定,包括扣費標準?!睋Q言之,如果信用證中沒有不符點扣費的條款,則開證行不得扣除不符點費。此外,開證行在扣不符點費時,應在付款通知中或以單獨的電文告知具體的不符之處(IF AN ISSUING BANK INTENDS TO DEDUCT A DISCREPANCY FEE, SHOULD DISCREPANCY(ICES) BE OBSERVED, THERE SHOULD BE A REFERENCE TO THIS WITHIN THE TEXT OF THE CREDIT TOGETHER WITH AN INDICATION OF THE FEE)。從這條意見可以得知,銀行只有在信用證中列明將不符點扣費條款且收到不符交單后提示了不符點,才可以扣費。ICC分析還認為,這種費用應該由受益人承擔,因為只有受益人可以“控制提交單據(jù)的形式和準確度”。
綜上,造成不符點的是受益人,按照邏輯,誰出錯誰埋單,不符點費由受益人承擔,理應沒有爭議。然而,實務中的做法卻并非如此。
信用證中的71B場是扣費條款,最常見的描述當然是“ALL BANGKING CHARGES OUTSIDE THE ISSUING BANK ARE FOR BENEFICIARY'S ACCOUNT(所有發(fā)生在開證行以外的銀行費用由受益人承擔)”,通常還會在78場再加上“DISCREPANCY CHARGE USDXX (IF ANY) OR ITS EQUIVALENT IN THE CREDIT CURRENCY WILL BE DEDUCTED FROM THE PROCEEDS FOR EACH PRESENTATION(每次不符交單都要扣除不符點費XX美元或等值貨幣金額)”。
不過,在賣方強勢的貿易中,71B場通常也會被描述為“ALL BANKING CHARGES ARE FOR THE APPLICANT’S ACCOUNT”,即所有的銀行費用都由開證申請人,也就是買方承擔。既然信用證規(guī)定了所有銀行費用均由申請人承擔,那么,此時的不符點費用應該由誰來支付呢?
從大量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就我國而言,按照國際貿易和國內貿易區(qū)分,上述問題有不同的答案。
在國際貿易中,即使“A L L BANKING CHARGES ARE FOR APPLICANT’S ACCOUNT(所有銀行費用均由申請人承擔)”,不符點費還是會被開證行從付款中扣除,也就是由受益人承擔。受益人由于操作不慎,授柄于開證行,因而鮮有對開證行扣不符點費有異議者。除非開證行是無理挑剔,只要交單確實不符,申請人付款贖單,受益人承擔不符點費,基本已成慣例。
但在國內信用證項下,情況卻并不相同。筆者遇到過數(shù)次不符點費由申請人承擔的情況。比如,開證行根據(jù)買方的開證申請書,在某國內證上規(guī)定“所有銀行費用均由申請人承擔”,同時又在附加條款里標明“如果交單存在不符點,開證行將從支付的款項中扣收不符點費人民幣500元整”。隨后,受益人通過委托收款行交來單據(jù)。雖然單據(jù)有明顯的不符點(包括貨物收據(jù)沒有日期、發(fā)票上未注明合同號碼等),但申請人不僅接受全部不符點,同意確認付款,還明確承擔不符點費,要求開證行全額付款給受益人。更有甚者,申請人在申請開證時就提出,“所有銀行費用均有申請人承擔,包括不符點費”,對賣方的讓步已沒有底線。
為什么會出現(xiàn)上述情況?筆者認為,是國內信用證的實質使然。
從國際信用證看,其首先是一種結算工具,其次才是貿易融資工具。申請人開出信用證,旨在規(guī)范受益人及時履行合同,讓其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按質按量地備貨發(fā)運。受益人在發(fā)貨交單之后,只想盡快獲得款項或開證行的付款保證,對由于自身失誤而損失的一點扣費并不是很看重。同時,國際貿易涉及不同國家、不同法律體系、不同文化之間的利益劃分,處理糾紛和解決問題更多的是依靠行業(yè)慣例。這是多年來積累形成的被實踐證明是成本最小、相對公平、可操作性更強的做法。“存在即合理”,被廣泛認可,就可被普遍執(zhí)行。
而在國內貿易中,買賣雙方是在同一文化背景和法律框架內開展貿易。多種跡象表明,國內信用證更多地被當作融資手段,甚至脫離其正常結算功能而發(fā)展成為單一的貿易融資工具。且不說關聯(lián)企業(yè)之間經(jīng)常辦理國內證融資,非關聯(lián)的買賣雙方當有一方有融資需求時,也會要求對方接受國內證結算方式。雙方協(xié)商之后,市場地位強勢的一方有權要求對方為所有額外產(chǎn)生的成本和費用埋單,弱勢方也愿意接受,因此關于不符點費的妥協(xié)實際上構成了交易的一個組成部分和附加條件。
小小的不符點扣費,從某個方面反映出的是國內信用證與國際信用證在實踐中的差別。目前,新的國內信用證結算辦法和審單規(guī)則正在醞釀之中,其中的大多條款都更接近國際慣例。關于不符點費是否也會逐漸趨同于國際信用證,不再出現(xiàn)由申請人替受益人的失誤埋單的情形呢?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單位:中國民生銀行交易銀行部上海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