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兵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一個成功的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持久興趣,激勵學生不斷處于較佳的學習狀態(tài)之中,使他們對語文樂學、善學、會學,學而忘我,樂此不疲。因此,課堂教學手段必須不斷更新,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進行廣泛的語言實踐活動,通過多種手段激發(fā)學生實踐的熱情,加強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變興趣為參加實踐的動力,并在漫長的教學過程中始終保持這種興趣,為語文的學習與實踐活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在教育實習和閱讀大量教育著作的過程中,我對提高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與保持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把握良機,渲染語文課堂氣氛,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
小學生有著愛說愛笑愛鬧的孩子氣,他們無所顧忌、敢想敢說、好動,求新求異的愿望強烈。因此我們必須抓住小學生的心里特征,因勢利導,不要為了盲目追求課堂紀律而打擊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課時,教師盡可能多地用抑揚頓挫、語調豐富、風趣幽默、充滿語導或懸案的語言,并配以豐富的表情和手勢來組織課堂教學,能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開放寬松的求知環(huán)境。在和諧寬松的課堂氣氛中,可以使學生懷著輕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學習,自然就敢大膽的發(fā)言,積極思維,不斷產生學習語文和施展能力的興趣。新教材中有很多內容涉及和接近學生的經歷與生活,因此老師應該多角度的轉換教法,使他們更深刻的感悟生活,讓他們自由的施展個性,多角度激發(fā)他們學習語文的下去,學習的驅動力自然會逐步增強。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還要特別注意利用上課的前十來分鐘創(chuàng)造出一個良好的課堂氣氛。比如講個成語故事、唱一首歌、猜猜燈謎等有趣的復習知識型的游戲,來活躍課前氣氛,增強語文課堂的趣味性,引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二、充分研究教材,認真?zhèn)湔n,在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增加趣味性,來引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與培養(yǎng)
教師對學習材料和內容的處理,一般是由易到難,逐步深入,同時要考慮到對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積極狀態(tài),使他們的興趣也逐步升級。其次增加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趣味性,教學手段的多樣化也有助于使學生的興趣得以保持。呈現語言材料前,教師想辦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新穎可信的情景,由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由該情景過渡到課本所展現的情景中,同時,合理地運用實物、圖片、掛圖、簡筆畫、錄音、幻燈片、多媒體課件等,讓所要呈現的情景更加直觀而富有情趣。比如在進行課文教授時,教師可以從網上下載聽說讀寫的語文材料,采用自制課件來進行教學,通過聲、光、電的完美結合,用生動形象、真實的圖畫、優(yōu)美動人的語言和音樂來豐富學生的想像力,刺激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增強學生的記憶效果,從而實現教學目標,達到教學目的。例如:在教四年級的《落花生》一課時,教師可以運用實物展示、課件輔助或幻燈片教學的辦法,讓學生知道并體會花生的外表是不太好看的,但它很有用,因此我們做人也要象花生,要做對社會實實在在有用的人,不做只講體面而對社會沒有用處的人,從而升華了課文的主題,達到了要學習的效果或目的。也可以讓學生用生活中常見的食物進行比較,很好的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三、注重“以人為本”,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樂于學習,善于學習,從而達到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與保持
過去的教學常常強調教師的主導性而把學生單純地視為教育對象,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的頭腦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識的容器,忽視教學特點,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應把小學生看作是具有成長潛能的生命體,其內部蘊藏著主體發(fā)展的機制,認識到教學的目的在于開發(fā)學生的潛能,驅動其主體的發(fā)展機制,使之成長成熟;“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來越深入人心。在教育的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已成為廣大教師所熱衷的教學發(fā)法。語文習得研究證明:語文教學的重點不再應該是“我們該教什么”,而應是“我們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這些條件來開發(fā)學生的思維”。新課程標準強調的是學生“能干什么”,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水平。
布魯納所說:“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xù)不斷的活動”。因此我們應多為學生創(chuàng)設思考的空間。這就是要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回答問題,而不是限制學生的思維,被動的跟著老師走。例如:在教學《草》這首詩時,給學生利用多媒體教學,展現出一片大草原的景色,然后讓學生思考回答:草原上的草長的怎么樣?誰能用“歲”說一句話呢?(例如:今年我11歲了),一年分為幾個季節(jié)?(春、夏、秋、冬),那么不同的季節(jié)的草都有什么特征?(展示幻燈片),等等一系列連鎖性的問題,學生回答,老師給以輔導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氣氛非?;钴S,這樣以來,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幫助他們跳出了被灌輸的困境,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使他們樂于學習達到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與保持。
四、開展內容廣泛、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活動來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興趣的源泉在于運用。”為了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給學生更多的給以施展自己才能的機會,設置一些課外活動。通過活動可以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與實際,使學生認識了自我,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強其自信心,增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與樂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進而長久的保持其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教師可以經常性的編輯語文學習園地或語文壁報,解決疑難問題、分析常見錯誤、辨析詞語用法、語文知識性講座等,還可以適當刊登一些語文小詩歌、謎語、典故、趣聞、學生的作文周記日記等;可以成立語文課外活動小組,開展學習課外資料、演講、表演些短劇等;也可以結合實際情況組織語文競賽活動,如:寫作文競賽、聽寫詞語成語、朗誦比賽、背誦古詩等活動。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互相幫助,互相感染,進而共同提高水平,長久保持學習語文的興趣。
總之,語文學習,興趣為先。學生語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與語文學習興趣的程度。很難想象失去了興趣還能這樣培養(yǎng)交際能力。所以,作為語文教師,一方面要向學生傳授語言知識并使他們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視培養(yǎng)和保持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興趣,這樣才能獲得事半攻倍的效果。這樣才能正真把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