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肖偉
秦腔作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對秦腔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與發(fā)展有利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文章主要分析了秦腔流派的傳承問題,從“文化嫁接”的角度對秦腔藝術的多元化發(fā)展提出了策略,從而使秦腔藝術發(fā)揚光大。
一、秦腔流派傳承與發(fā)展
(一)秦腔的流派介紹
說起秦腔流派,許多人都在說我們秦腔沒有流派。首先,我們應該能弄清楚什么是流派。流派是指水的支流,另指學術、文化藝術等方面有獨特風格的派別。說到了這里,我可以肯定的說我們秦腔是有明確流派的。比如劉(劉毓中)派、蘇(蘇育民)派、大肖(肖若蘭)派、二肖(肖玉玲)派、郭(郭明霞)派等。他們各自特點分明,就以二肖派演唱特點來說,她被戲迷稱為秦腔的婉約派,其最具有代表作的作品《五典坡》、《玉堂春》、《火焰駒》等。每當這些折子戲演員只要一叫板,臺下的老戲迷就會自豪的說這是人家肖派的戲。所以說不管我們戲曲界有關部門是怎么認為的,但是戲迷朋友們都承認秦腔是有流派的,而且大家一致認為群眾基礎還是非常好的。
(二)秦腔各流派的傳承
盡管說秦腔流派現(xiàn)在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但是秦腔流派發(fā)展也有不如意的地方。由于種種原因,有些秦腔流派剛剛出現(xiàn),未能得到有力的傳承,有的僅為曇花一現(xiàn),而有的傳不過兩代便銷聲匿跡,其中最具典型的就是秦腔正宗李正敏創(chuàng)立的敏腔,敏腔的代表作《探窯》,其特點就是與現(xiàn)在的唱腔與眾不同。但可惜的是,傳至徒弟楊鳳蘭后繼無人。秦腔“活周仁”著名小生任哲中先生,他的演唱鼻音用得恰到好處,把戲曲人物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他所創(chuàng)立的“任派”得到了大家一致青睞,因為任老可以把舞臺上的戲曲人物演活。他把他的全部秦腔技藝傳承給自己的徒弟——胡屯勝。值得大家惋惜的是1995年冬天任哲中老先生去世,緊接著同年4月胡屯勝先生也相繼去世,這是廣大戲迷朋友們最不愿意看到的,直至現(xiàn)在秦腔界再沒有“任派”繼承者,盡管戲迷愛好者都競相效仿任老先生的唱腔特點,但仍體現(xiàn)不出“任派”的精華。
其他像王文鵬、張建民、何振中、孟遏云、蘇蕊娥等秦腔前輩都是享譽西北五省的秦腔名流,他們都鮮明的演唱風格,但是由于他們?nèi)ナ罆r間較早,而最終也都是人亡藝絕,流派也隨之湮沒,上述的種種不盡如人意。以至于被人們誤認為我們秦腔是沒有流派,這不能不說是件遺憾的事情。
(三)秦腔流派傳承的重要性
發(fā)揚秦腔藝術,必須承認秦腔流派。因為只有承認秦腔流派,才會有學者以及秦腔票友對流派的研究討論,最后讓社會人所公認。所以發(fā)揚秦腔流派首先要在理論上進行認真總結,在實踐上進行有效的推廣;其次要好好的吸取其中的精華,扎扎實實的學習秦腔表演藝術;最后希望文化主管部門發(fā)動媒體大張旗鼓的宣傳秦腔藝術,讓更多的人認識秦腔、了解秦腔、并走進秦腔。
2014年10月,由原易俗社著名演員,戲劇“梅花獎”獲得者,秦腔“肖派”傳人。帶頭成立的秦腔流派發(fā)展傳承中心,真正是為秦腔的傳承與發(fā)展辦了件實事。由2014年國慶節(jié)前夕成立,到目前為止已經(jīng)舉辦了好幾場大型的秦腔演出,讓廣大戲迷朋友目睹了老藝術家的風采,讓熱情的觀眾拍手稱贊,連連叫好。近期中心又開設了秦腔流派傳承班,招收專業(yè)演員來傳承老藝術家的演唱風格,以及其流派的精髓。老藝術家一絲不茍地傳授,我們秦腔流派傳承者努力刻苦地學。這是對秦腔藝術的傳承,同樣也是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
(四)發(fā)掘復排秦腔失傳劇目
為了更好地傳承我們秦腔藝術,滿足老戲迷的強烈需求。必須發(fā)掘秦腔失傳的經(jīng)典劇目,以至于更好地保護起來,過去常聽老人們說秦腔尚友社張建民先生與康正緒先生倆人合演的《草坡面理》精彩絕倫,尤其是兩位老先生秦腔白口特別出彩,讓戲迷聽起來特別過癮,在當時可謂是名聲大震。隨著時間的推移,老藝術家也相繼去世,這出經(jīng)典折子戲也再無出演。對新生戲迷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遺憾,為了滿足新老戲迷的視覺盛宴,發(fā)掘一些失傳劇目很有必要。
令廣大戲迷欣慰的是西安易俗社又一次復排秦腔經(jīng)典劇目《雙錦衣》,《雙錦衣》是易俗社著名劇作家呂南仲先生創(chuàng)作的。南仲先生名津,字南仲,是著名的戲劇活動家和劇作家。這是易俗社第三次復排了,因為過去許多老藝術家已經(jīng)作古了,所以這次易俗社歷時一年時間重新精心排練。所以對秦腔界這是一個好消息,相對于易俗社來說可以讓經(jīng)典劇目得以傳承與發(fā)展,對于秦腔戲迷來說可以讓大家大飽眼福了。這次復排是由易俗社老藝術家親自帶隊排練,這些老藝術家不分晝夜,兢兢業(yè)業(yè)的反復指導,因為他們心中一直秉承著易俗精神。再加上青年演員的刻苦訓練,以及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所以才使得這次秦腔《雙錦衣》復排成功,演出前一票難求,演出中掌聲激烈,演出后回味無窮。易俗社演員連演十場,其影響轟動了整個陜西文藝界,人們連連叫好,這就是一種經(jīng)典的傳承,一種秦腔藝術所散發(fā)的魅力。這真是像有戲迷所說“薪火相傳代后生,經(jīng)典重現(xiàn)正當時。幾代揮汗費心血,今日登臺獻才藝。歷時半載苦勞辛,美輪美奐堪稱奇。華夏瑰寶歌大風,民族之魂揚正氣。大秦正聲傳播遠,易俗精神扛旗幟。南仲先生雙錦衣,古調獨彈樹人題。百年滄桑演不衰,家國情懷是第一。非遺保護任重遠,用挑重任出佳績”。
二、文化嫁接視域下秦腔之多元化創(chuàng)新
文化嫁接是植物學與文化學嫁接后所產(chǎn)生的一種新興文化形態(tài)。在文化學中指:異文化元素被主體文化特殊價值需求部分而融
進相應的文化成分中,產(chǎn)生一種既符合主體文化習慣口味,又具有較大效用價值的新文化成分。盡管植物學與文化嫁接的元素不同,但是嫁接后所產(chǎn)生的文化效應卻具有類同性?!拔幕藿印庇糜诒硎就鈦砦幕诳缥幕瘋鞑サ倪^程中,在保持原有特性的同時,選取能與主流文化相適應的部分與主流文化主動融合,以謀求其在主流文化空間的共存與發(fā)展。
(一)生活文化之嫁接
在當今時代多元化的今天,為了吸引更多的朋友了解秦腔、喜歡秦腔、熱愛秦腔,可以在不丟失傳統(tǒng)的條件之下,適當?shù)母淖兦厍粍”?。傳統(tǒng)秦腔表演藝術之所以具有強烈的表現(xiàn)力,正是因為它以特殊的表演手段,獨特的表演姿態(tài),追求程式化的體驗。這種體驗不僅是對生活的摹擬,而且是通過典型的美學原則,概括提煉為生動的藝術形象。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并美于生活。因此,傳統(tǒng)戲曲表演能夠得到現(xiàn)代觀眾審美需求認可的,而且這種審美的認可,來自于傳統(tǒng)戲曲表演的審美功能。
所以在不失去秦腔傳統(tǒng)審美功能的情況下,在秦腔作品中,適當融入其他元素,將我們秦腔傳統(tǒng)的戲劇人物形象進行精細化的創(chuàng)作,將生活中大家所耳熟能詳?shù)耐捁适?、典型事例搬在我們戲劇舞臺上,加入現(xiàn)代化元素,來表現(xiàn)我們的舞臺人物形象。比如陜西省戲曲研究院,精心編排新編現(xiàn)代劇——《西京故事》,就是將現(xiàn)代元素融入在傳統(tǒng)的戲曲表演中,在唱詞中進行了創(chuàng)新性的改變,使大學生們更能接受并且了解我們秦腔,甚至喜歡我們秦腔。這就是我們所想看到的,使秦腔文化更好地被了解被傳播。
(二)動漫文化之嫁接
將秦腔的傳統(tǒng)劇目以動畫片的形式搬上媒體,還是以原傳統(tǒng)舞臺風格一桌二椅的形式呈現(xiàn)給廣大觀眾朋友們。將戲曲人物更加的生動化、形象化、趣味化,顛覆了秦腔在過去劇院模式已改以往的風格,并且更容易的讓人們接受。人們隨時隨地就可以享受秦腔給大家?guī)淼囊曈X盛宴。
(三)旅游文化之嫁接
隨著人類現(xiàn)在生活的轉變,生活變得更加的現(xiàn)代化,一個信息爆炸、娛樂多元化的時代已悄然來臨,將我們傳統(tǒng)的秦腔文化運用在生活中,將其轉變?yōu)橐粋€個的商品,比如在平日中的穿著上印有秦腔圖案的刺繡的衣服,不僅十分的特別,且能將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下去。還可以設計成一個個的具有秦腔特色的卡通泥塑,不僅是工藝品,也是秦腔文化展示的收藏品。使得戲曲走進大家的生活中,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
三、結語
百年秦腔,今朝巨變。讓更多的朋友了解秦腔,走進秦腔,喜愛秦腔。為古老的秦腔藝術插上騰飛的翅膀,越飛越高,讓大家攜手共進,開創(chuàng)新時代全新旋律的秦腔。
(作者單位:西安翻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