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優(yōu)價廉”的勞動人口和持續(xù)增長的消費能力,已經(jīng)使印度成為全球投資和出口的熱點地區(qū)。
在印度,很少能見到像中國人的勤勞和對成功的渴望。但很可能,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沒有見過更好的生活。機會多,渴望成功的人會更多,印度人難道想錯過成功的機會?
巨大的人口紅利
印度擁有龐大的人口規(guī)模、增長率以及年輕人較多的優(yōu)勢,所潛在的勞動力資源和巨大消費潛力是吸引外商最主要的原因。
印度的人口結構目前呈金字塔狀,年齡在35歲以下的人口數(shù)量將近8億,占印度總人口的65%左右,只有只有5%的人口在65歲以上。
印度每個婦女一生平均生育2.5個孩子,遠遠超過中國婦女的1.5,根據(jù)世界銀行預計,印度勞動力人口在未來的10年里將會不斷增長,并最終超過不斷萎縮的中國。
作為與中國人口同等量級的印度,目前剛剛開始享受遠比當年的中國更誘人的巨大人口紅利。龐大的人口基數(shù)即意味著充足的勞動力,并且印度的青壯年人口占比極高,因此許多外國公司都有意將工廠轉移到印度。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中國的平均年齡是37歲,中國社會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逼近。即使中國立即放開“二胎”政策,勞動力困局依然無解。
印度的人口數(shù)量和結構除了使印度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消費市場之一,更使印度勞動力具備了極大的成本優(yōu)勢。
印度不僅擁有世界規(guī)模最大的勞動力,同時印度一直位居全球勞動力成本最低國家的前列。
在印度,制造業(yè)每小時的平均勞動力成本僅為92美分,中國則高達3.52美元。工資約為國內的1/3到1/4,非常適合勞動密集型產(chǎn)業(yè)發(fā)展。此外還不需要擔心越發(fā)頻繁的用工短缺問題。
印度目前有2.5億到3億的中產(chǎn)人口,據(jù)麥肯錫預計,2025年印度中產(chǎn)人口將達到5.47億。這樣龐大的人口將催生大量的消費增長,而這正是在全球消費環(huán)境低迷之下零售商苦苦追尋的。
外資選擇印度,最重要的原因莫過于其豐富的人力資源。
零售業(yè)機遇復雜多變
印度是一個窮人經(jīng)濟學流行的地方。印度許多家庭都是以節(jié)儉為美德,這是傳統(tǒng)價值觀念,很難改變。當然,這也與印度人均收入偏低有關。
印度大部分家庭年平均收入僅有480美元,但是平均儲蓄率達到24%。即使是最富裕的印度人,也常不自覺地是在省吃儉用的過日子。
印度肥沃的土地和優(yōu)越的氣候,非常有利于人類和家畜的生存,因此印度農(nóng)村能夠在長達數(shù)千年的過程中自給自足。
印度周邊天然的地理屏障為印度農(nóng)村提供了相對安全的環(huán)境,在幾個世紀里,這里的人們都過著不受外界干擾的世外桃源一般的生活。
這是印度社會體系堅不可摧,難以改變自身的行為、宗教信仰以及消費習慣的原因。
大多數(shù)印度人對價格極其敏感,對品牌不忠誠。這是價廉商品在印度流行的原因。
2015年印度移動手機出貨量為2.75億部,占全球市場的14%,也是全球第二大移動手機市場,但智能手機出貨量僅有8100萬部,占比不到30%。
但隨著印度經(jīng)濟的崛起,印度人的生活水準逐漸提高,以及西方強勢媒體、流行文化的推波助瀾下,印度大都市消費者的價值觀也逐漸改變。一部分時尚人群和富二代都開始接受西方思維。
印度年輕一代觸覺靈敏,為零售業(yè)在此拓展市場提供了良好契機。但印度消費剛進入新階段,消費人群也更難取悅,各種流行趨勢交織呈現(xiàn)。
人是最難改變的
也許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的人,能如中國人般勤勞。而印度人恰恰相反,他們習慣緩慢的生活節(jié)奏。
去過印度的人都會發(fā)現(xiàn),那里的飯店、商店很少在早上9點開業(yè),也很少能堅持到晚上9點,到飯店吃飯要等很久的時間。
去過印度的人都說印度的老百姓普遍不思進取。在印度,很少能見到像中國人的勤勞和對成功的渴望。但很可能,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沒有見過更好的生活。
如今,印度的城市面貌差,街道臟亂差,工人素質差,但這一切都是源于缺乏物質的刺激。隨著外資的進入,勢必引起印度人的變化,正如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人,更高的薪水,更舒適的生活,無疑會激發(fā)印度人的工作激情。
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印度的人均收入與中國不相上下,但25年后的今天,印度的人均收入只有中國的四分之一左右。這得益于中國的改革開放,而印度目前也在走中國的開放之路。
機會多,渴望成功的人會更多,印度人難道想錯過成功的機會?
盡管印度人口受教育程度整體偏低,但受益于龐大的人口基數(shù)以及成熟的英文教育系統(tǒng),仍然能夠貢獻充足的優(yōu)質人才,特別是年輕人口居多,有著受教育的機會,未來受教育的人口會大量增加。
印度未受教育勞動力占比40%左右,受高等教育勞動力占比10%,15歲以上成人識字率73%。
但以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的一種,印度無論是低端還是高端層面的勞動力英文水平和接受全球化的能力均十分出眾,給外資企業(yè)用人方面帶來了巨大的便利。
得益于數(shù)學天賦、嚴格的教育和政府的大力扶持,印度培養(yǎng)了大量以“印度理工人”為代表的工程師精英。印度科學技術人才庫位居世界前列,且薪酬明顯低于美國等發(fā)達國家。
早在2005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學進行的一項調查發(fā)現(xiàn),52.4%的硅谷科技公司有一位來自國外的高管和技術領軍人物,印度裔占到了25.8%。而到了2012年,印度裔人才領導的公司占到了33.2%。這么多印度高管的背后,有著更多的、數(shù)十萬的印度白領大軍還在一步步往上爬。
在美國硅谷的人口數(shù)量中,印度裔只占到了6%,但是創(chuàng)辦的公司占到了硅谷所有公司的15%。
印度是一個正在向現(xiàn)代化邁進的文明古國。目前,印度政府正采取多項措施,改善教育條件,獎勵從事技術性工作,印度勞動力現(xiàn)代化充滿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