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煥輝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薄俺浞值刈x”并不是一味地傻讀,而是“以讀為本”,是有理解,有體驗的朗讀,是難傳情達意的朗讀,是滲透著朗讀思索與情感的朗讀,下面談談我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一些做法。
一、提高學生對閱讀的認識
1、提高閱讀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以全面實施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個性特點為重點,其終極目標是人的發(fā)展,因而語文素質教育成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之基礎。語文教育的目標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品質、繼承民族文化傳統(tǒng)、汲取現(xiàn)代文化精髓,陶冶學生情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形成健全的人格,而閱讀是完成此目標的重要途徑,它是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決不能任其可有可無以至忽視。課外閱讀是提高語文素質完成語文教育任務的源頭之一,與課堂教學相得益彰。因此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必須先解決閱讀的認識問題。
2、消除當前對閱讀的誤解,樹立正確的閱讀觀。有人認為課外閱讀是讀閑書,會影響學業(yè),這種思想不但家長有,教師有,學生也有,因此為了消除這種誤解,有必要告訴學生,“閱讀是什么”,《閱讀學新論》指出:“閱讀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緣文會友的交往行為,是書面文化的精神消費,是人類素質的生產(chǎn)過程?!眱?yōu)秀的文學作品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是幾千年人類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各國人民創(chuàng)造的民族藝術瑰寶,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也是形象化的生活教科書,它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種社會的政治體制,經(jīng)濟狀況、階級關系、時代風云、社會風貌、風土人情、眾生心態(tài)等一切的一切,它都予以了綜合而全面的反映,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能夠引人遐思,給人啟迪,令人受益。對此張志公先生有過很好的闡述:“閱讀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從閱讀中人們可以受到思想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可以獲得所需要的種種知識從而能夠得到精神上的充實和享受。”
二、明確學生的閱讀目的
閱讀目的影響著閱讀活動的整個過程,目的偏失則會引起閱讀的偏失,不要把閱讀視作敲門磚,門敲開了磚就拋棄了。閱讀是學習的基礎,沒有扎實的閱讀就談不上學習。閱讀不要有功利性,閱讀的功利性越強持續(xù)性就越低,那樣就不能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的主要目的是:1、汲取讀物中的知識營養(yǎng),即如《語言課程標準》在“理念”中強調的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2、豐富情感體驗,提升審美能力,作家在作品中投注了深沉熾熱的情感,那些至死不渝的忠誠、熱情如火的浪漫、晶瑩剔透的純真、盤根錯節(jié)的愛情,使讀者心靈受到震動,受到洗禮,從而激發(fā)出內在的激情,增強對世界、對人生對情感的感受力。而這種感受力,正是一個人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基本能力。3、感悟作品的思想內涵,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許多文學作品都凝聚了作者對人生、對社會、對時代的嚴肅思考或者獨特看法,讀者在閱讀的時候自然而然地會受到影響??傊?,我們要讓學生明白閱讀是語文之根,閱讀是學習之母,閱讀是教育之本,閱讀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學習能力,學會閱讀才能生存,才能發(fā)展。
三、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
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對這句話最好的注釋就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外閱讀的指導上要想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首先要找準興趣點,以點帶面地推動學生的閱讀。因此要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首先要介紹與之“性相近”的讀物,在調查中,我們已看到青少年題材的小說和武打科幻類作品是中學生興趣的指向,因此為了激發(fā)他們的興趣,我們可以從介紹這類讀物入手,盡管這一類作品確實存在良莠不齊的情況,就是有些優(yōu)秀作品也是精華與糟粕互現(xiàn),但魯迅先生早就說過:“我們吃東西吃就吃,若是左思右想,吃牛肉怕不消化,喝茶又要懷疑,那就不行了?!逼鋵?,中學生這一年齡階段,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欲,他們欲了解社會,關心天下事,他們的課業(yè)繁重,開始人生的煩悶欲求解脫,愉悅自我心情,調整生活節(jié)律,他們還想提高修養(yǎng),涵養(yǎng)氣質,這些精神需要正是引導學生投入課外閱讀的內在有利因素,我們只要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積極有利的因素,就一定能激發(fā)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而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最終實現(xiàn)閱讀目的。
四、規(guī)定閱讀的數(shù)量和時間
學生的閱讀必須要有一定的量,才能提高閱讀的能力。如果課外閱讀的量過大,成為學生的負擔,也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如果閱讀量不足,則不能豐富學生的語文素材。語文新課程標準規(guī)定:初中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學生每天要堅持閱讀15分鐘,才能達到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使得課外閱讀的落到實處。
五、指導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
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最重要的是教師要教給他們讀書的方法,這樣才不至于入寶山而空歸。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要在每一年或一期的開始敦促學生制定好一年或一期的具體閱讀計劃,閱讀計劃應包括以下內容:一是確立一年或一期的具體閱讀目標;二是列出課外閱讀的書目;三是提出具體的閱讀進度、閱讀方式和對閱讀的檢查,只有科學而合理地做好計劃,才能保證整個閱讀進程有條不紊地完成,事實上一份好的計劃書往往具有引導、監(jiān)督、促進三重效果,對于學生保質保量高效節(jié)時地完成閱讀任務,達到閱讀目標具有重大作用。
六、自主閱讀,形成閱讀能力
1、內心驅動,培養(yǎng)閱讀的主動性。閱讀是學生自己的事,別人不能代替。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必須培養(yǎng)閱讀的主動性。俗話說:心動方能行動。要使學生欣欣然,抓住一切機遇“涉足”書海,由“濕鞋”進而“暢游不疲”。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誨之以法。要讓學生心動,可功利(中考、高考的閱讀題的分值)誘之,可利害(閱讀對人際交流的作用)勸之,可方法導之。抓住學生的閱讀心理,投其所好,促使學生主動積極地投身到閱讀活動中去。
2、外驅激發(fā),滿足學生的內在需要。老師的刻意利誘,固然能吸引一批學生愛上課外閱讀。但學生閱讀興趣被激發(fā)后,就必須幫助學生迅速創(chuàng)設內在動因(即內在需要)從而完成外驅向內需的轉化。要實現(xiàn)這個轉變,關鍵在于將外驅進一步強化,由“他要”到“我要”。現(xiàn)代教育的理念中有一條十分重要,即只有當學生充分意識到"我要學"時,他才能進入學習的自由王國,進而取得成功。而要讓學生在閱讀上達到這境界,就必須引導學生把個人成長目標與閱讀內容進行掛鉤。所以,我們在引導閱讀的第一階段的泛讀的基礎上,針對每個學習個體追求目標,統(tǒng)一要求每人開列相應的讀書計劃,提倡研究性閱讀。對一些具備相應能力的學生,定期去檢查其計劃完成的情況,并利用班會課,組織讀書報告會,讓他們向全班同學作閱讀報告,從而使他們充分享受成功。這樣,在享受著成功的快樂中,學生自覺閱讀的興趣便更濃了。
同時,針對許多同學將課外閱讀局限于消遣、一種精神娛樂的錯誤讀書觀時,我們組織學生展開了提高閱讀品質的討論會,讓學生進一步明確課外閱讀的終極目的與意義,真正領會我國著名教育家張志公先生關于“文學教育是一種精神教育、思想教育、美學教育,同時它又是一種有利于智力的教育,學文學有助于發(fā)展聯(lián)想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的內涵,相應提出明確的讀書要求,如寫讀書周記,課前圍繞讀書的演講等,在這種強制中潛移默化,提高了學生的思想認識,促使學生由泛讀走向精讀、研讀。經(jīng)過不斷的強化要求,并且借助一系列讀書活動等輔助手段,讓每個學生都獲得相應的成功體驗,絕大部分同學的閱讀觀念隨之而慢慢改變,逐步進入"我要讀"、"我不得不讀"的內需階段。
3、樂讀-讀樂-讀好,積極的閱讀實踐。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動之者。梅花香自苦寒來,書的芬芳只有在讀中品味。我們引導學生走進了書海,所求者并非“寒徹骨”之苦,而是“撲鼻香”之樂。我們不主張“頭懸梁,錐刺股”式的苦讀,那是對人性的一種自殘。我們要讓學生走進圖書館,愛上課外閱讀課,讓學生能真正享受到讀書之樂,擴充知識,提高素質,改變生活品質,增強人格魅力,真正品嘗到閱讀的香醇美妙。
4、積極引導,嚴格訓練。對中學生來說,他們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與家長、老師指導、引導有關。因此,家長、教師要進行積極地課外閱讀指導。
5、加強課外閱讀的研究與指導。為了進一步加強學生的閱讀能力,我制定了課外閱讀特色教育方案,旨在讓學生的課外閱讀教育在原有的基礎上再上臺階,并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讓學生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從而推動課外閱讀的整體水平,提高學生的閱讀素質。
七、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
一是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二是營造濃郁的家庭閱讀氛圍;三是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校閱讀環(huán)境。
八、提升閱讀品質,走入閱讀的自由王國
時下許多學生的閱讀只有消極的追隨,沒有自覺的參與,只有他人的觀點,沒有自己的創(chuàng)見,只有被動的接受,沒有主動的發(fā)現(xiàn),只有虔誠的仰視與遵從,沒有平等的交流與對話,只有應和式的贊成和肯定,沒有追問式的否定和批判,這樣的閱讀導致的后果必然是思想的僵化,品質的惰化,思維的退化和道德的偽化,這與《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相差甚遠。因此在課外閱讀的指導上我們要把發(fā)揚學生的個性,提倡創(chuàng)造性閱讀作為最高追求。創(chuàng)造性指的是閱讀本體充分利用發(fā)散思維,逆向思維以及大膽新奇的想象聯(lián)想等思維形式,有意識地主動去尋求發(fā)現(xiàn)問題并推陳出新的情智活動過程。人的本質在于創(chuàng)造,那么從閱讀中獲得感情,超越自我是創(chuàng)新,超越了前人則是創(chuàng)造,閱讀創(chuàng)造使閱讀本體的自我意識從滿足現(xiàn)狀中跳躍出來,并被重新賦予開放的動態(tài)品質,從而實現(xiàn)超越自己并超越作者。因此閱讀創(chuàng)造是人認識質的飛躍,是不斷想象的心理反映和批判性思維的反映,可見創(chuàng)造是閱讀的最高水平,因此應教給學生創(chuàng)造的勇氣、智慧和能力。走向創(chuàng)造的自由王國要分三步走,首先要張揚學生的閱讀個性,培養(yǎng)他們見仁見智的勇氣。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把握住了學生的閱讀現(xiàn)狀,認真分析了閱讀的問題及其存在的原因,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制定了相應的指導策略,使中學生的閱讀目的、閱讀書目、閱讀數(shù)量、閱讀時間更加明確了,采用了科學的、合理的、多樣的、可行的、有效的閱讀方法,通過指導與研究,培養(yǎng)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能力,最終提高了語文鑒賞能力,使得語文教與學、讀與寫在課內外比翼雙飛。其成功的探索,對于農村學校學生的課內外閱讀教學是值得借鑒和推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