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華 邵彩紅 趙婷婷
【摘要】 目的 探討支氣管哮喘合并肺部感染的臨床護理策略。方法 168例支氣管哮喘合并肺部感染患者, 按入院治療的順序分為綜合組(86例)和對照組(82例)。在積極治療的基礎上, 對照組患者實施一般性護理, 綜合組患者從多個方面給予綜合性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護理后, 綜合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0.70%, 對照組為78.05%, 綜合組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1341, P<0.05)。結論 在對支氣管哮喘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進行積極治療的同時, 從心理護理、合理用藥、控制感染、預防并發(fā)癥等多個方面入手, 給予其綜合性護理, 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安全可靠且操作簡便, 對患者的臨床治療起積極作用。
【關鍵詞】 支氣管哮喘;肺部感染;護理策略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9.155
支氣管哮喘是臨床上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炎癥, 隨著抗生素等藥物的不合理使用, 極容易引發(fā)肺部感染, 其發(fā)病率逐年增加, 對患者的臨床治療和預后造成極為不良的影響[1]。為改善這一現(xiàn)狀, 提高支氣管哮喘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治愈率, 本院從多個角度入手, 對支氣管哮喘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 取得了良好效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3年2月~2015年4月收治的168例支氣管哮喘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進行研究, 患者在入院時均有不同程度的氣喘、咳嗽、胸悶等。按入院的先后順序將其分為綜合組(86例)和對照組(82例)。綜合組男50例, 女36例, 年齡18~74歲, 病程2~14年;對照組男48例, 女34例, 年齡20~76歲, 病程2~13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兩組患者進行積極治療, 包括吸氧、祛痰平喘、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 并給予相應的抗生素治療及營養(yǎng)支持。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 定時通風, 保持室內(nèi)的溫度和濕度的適宜, 減少家屬探視, 幫助患者進行適量運動, 做好消毒殺菌工作, 嚴格執(zhí)行無菌化操作, 定期更換清洗衣服及被褥, 并保持環(huán)境衛(wèi)生, 保證病房的舒適、安靜、整潔。綜合組患者則在此基礎上從心理護理、合理用藥、控制感染、預防并發(fā)癥等多個方面入手進行綜合性護理, 具體為:①入院后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 對患者的基本情況進行詳細了解, 幫助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緩解患者的緊張、焦慮情緒;②及時將痰液樣本送檢, 使主治醫(yī)師能夠對患者進行合理用藥, 密切關注患者的病情變化及臨床反應, 及時發(fā)現(xiàn)異常, 及時報告處理;③嚴格遵守無菌化操作, 每日對病房進行紫外線消毒和衛(wèi)生清潔, 減少探訪人員的走動, 叮囑患者注意個人衛(wèi)生, 切勿隨地吐痰;④對于出現(xiàn)發(fā)熱的患者, 采用物理降溫(冰枕、冷敷、退熱貼等)結合口服退熱藥進行處理, 退熱藥要注意用量, 另外注意多補充水分。
1. 3 療效評定標準 在實施不同的護理干預措施后, 依據(jù)相關療效評價標準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比較分析, 療效評定標準具體如下[2]:①痊愈:哮喘的臨床反應全部消失, 胸片結果顯示病灶消失, 連續(xù)的痰液培養(yǎng)結果均為陰性, 同時在6個月內(nèi)并無復發(fā);②好轉:哮喘癥狀明顯緩解, 胸片結果表明病灶縮小明顯, 連續(xù)痰液培養(yǎng)結果均為陰性, 1個月內(nèi)未見復發(fā);③無效:哮喘并無好轉, 痰液培養(yǎng)結果未見陰性, 抑或出現(xiàn)死亡。總有效率=痊愈率+好轉率。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護理后, 綜合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0.70%, 對照組為78.05%, 綜合組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1341, P<0.05)。
3 討論
支氣管哮喘是臨床上常見的慢性炎癥疾病[3], 病情反復易發(fā), 同時由于長時間的服用抗生素、激素等藥物, 抵抗力下降明顯, 常會并發(fā)肺部感染, 做好臨床護理工作極為重要[4]。
本研究通過從心理護理、合理用藥、控制感染、預防并發(fā)癥等多個方面入手, 給予支氣管哮喘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綜合性護理干預, 效果良好。通過心理護理干預, 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及治療依從性得以顯著改善[5];在積極治療的同時, 及時對患者的痰液樣本進行送檢, 合理用藥, 治療效果明顯提高;無菌化操作、定期消毒清潔等措施的實行, 在一定程度上切斷了感染發(fā)生的途徑;對于發(fā)熱患者的及時快速處理, 則避免了嚴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6], 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 綜合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0.70%, 對照組為78.05%, 綜合組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1341, P<0.05)。在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的同時, 提高了臨床療效, 對于病癥的緩解及臨床治療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鄒利光, 戚躍勇, 文利, 等. 難治性哮喘的臨床特征及其肺部改變的HRCT特點. 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 2015, 31(2):177-180.
[2] 馮佩君, 沈秋娣, 陸菲. 急性哮喘患兒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14, 24(7):1766-1768.
[3] 劉青, 馬金海, 陳曉媛. 門診2~16歲哮喘患兒的哮喘控制及治療現(xiàn)狀的觀察性研究.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15, 23(4):433-436.
[4] 李增清, 陳永新, 鐘紀茵, 等. 肺炎支原體感染與小兒支氣管哮喘發(fā)作關系探討.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13, 23(8):1975-1977.
[5] 李鳳, 張紹坤, 董麗萍, 等.支氣管哮喘患者維生素D水平檢測與肺功能相關性的臨床研究.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 2013, 40(18): 3525-3527.
[6] 徐洪潔. 135例支氣管哮喘臨床辨證施護療效觀察. 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 2014, 20(12):1721-1722.
[收稿日期:2015-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