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滕朝
除了《教父》,他還為費里尼16部電影配樂
文/滕朝
在意大利導演費里尼一生拍攝的24部電影中,其中16部電影的配樂是尼諾·羅塔完成的。其中包括《八部半》、《卡比里亞之夜》、《甜蜜生活》、《羅馬風情畫》等經(jīng)典作品。費里尼曾說:尼諾·羅塔好像是上天派來幫我完成電影的人!
尼諾·羅塔出生于音樂世家,具有多面的才能,他經(jīng)常將音樂進行“移植”,比如,將《騙子》的主題樂移植到《幸運女孩》里,而后,《幸運女孩》的旋律又演繹成了《教父》的主題歌。也在電影史上留下很多經(jīng)典旋律:《豹》中的華爾茲舞,《在羅馬的陽光下》中的民間音樂,《羅密歐與朱麗葉》中那首膾炙人口的愛情主題歌,更有斬獲奧斯卡最佳配樂獎、與科波拉合作的《教父》原聲。
費里尼與尼諾·羅塔頗具傳奇色彩的友誼是在拍攝《白酋長》時建立起來的,他們的相識頗有意思。1952年的一天,費里尼從盧克斯電影公司出來,到車站去等公共汽車回家,恰好遇見正在等車的尼諾·羅塔。于是,費里尼問他在等哪路車,尼諾·羅塔說出他等的公共汽車號碼,但費里尼確信那路車并不經(jīng)過那里,正當他想向尼諾·羅塔解釋時,公共汽車卻神奇般地來到了。這是一段費里尼電影式的插曲,很典型,像夢。
這段富有蘊含的逸聞趣事概括了兩人之間的關(guān)系,他們的友誼與合作經(jīng)歷了四分之一個世紀,從一開始他們就心靈相通,無需過多語言交流和討論,更不會爭吵,在創(chuàng)作上從來沒出現(xiàn)過很大的分歧。之所以會默契如此,根據(jù)費里尼的說法,是因為尼諾·羅塔性格溫和,是個天使般的人,對世俗需求淡化,在創(chuàng)作上極富靈感。
事實上,兩人合作之所以默契,除了兩人心靈相通之外,還另有原因。費里尼沒有像羅馬尼亞人那種對于音樂的癡迷和狂熱,而且他在這方面的專業(yè)知識也有限,所以不會刁難音樂家。而尼諾·羅塔對費里尼提出的要求都毫無保留地接受,很樂意使用費里尼青少年時期就熟悉和喜愛的那些民間音樂。早在《白酋長》一片里,尼諾·羅塔就將馬戲團使用的跳躍的號角花彩與傷感的主題交替出現(xiàn)。他憑借直覺明白:費里尼的音樂要有雙重功能,既要表達歡樂的氛圍,又要有傷感、憂郁的色彩。
很多人認為,尼諾·羅塔的音樂氛圍是費里尼式的,也許同樣可以說,費里尼的電影是尼諾·羅塔式的。他們有著共同點:不遵循傳統(tǒng)的文化觀念與思維模式,以另類的觀點看待現(xiàn)實,然后,他們又會自然而然的將人們習以為常的思想、觀念、矛盾等問題揭示出來,啟迪我們憑借直覺、回憶來思考這些問題。
一般來說,費里尼是嫉妒自己的合作者為別人工作的,但他并不反對尼諾·羅塔與別人合作,就在與費里尼合作《白酋長》的1952年,他同時還為其他8部電影作曲。費里尼甚至樂意參加這位好友的一些音樂作品的首演,而通常他是不喜歡這類音樂與舞臺演出的。
1979年4月9日,費里尼與尼諾·羅塔進行了影片《女人城》作曲的交流,但4月10日下午卻傳來了尼諾·羅塔死于心臟病的噩耗。這對費里尼是個無情的打擊,他頓時覺得,失去了無可替代的朋友與合作者。在朋友逝世三天后,他在一篇悼念文章里寫道:“我第一次產(chǎn)生了一種奇妙的感覺,他沒有死亡,而只是消失,是一個生命的消逝,這種奇妙的、難以言傳的消逝感,在尼諾·羅塔去世時,我常常就有這種感覺?!?/p>
費里尼認為尼諾·羅塔是唯一能夠理解他,尤其是理解他影片靈魂的人。1993年,費里尼去世,其妻子茱莉艾塔·瑪西娜在費里尼的葬禮上,特別邀請?zhí)柺执底嗔四嶂Z·羅塔的《天使即興曲》?,斘髂戎?,兩個靈魂相通的人終于又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