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弛
逛古玩市場
文/張弛
我去外地有一個嗜好,就是逛當(dāng)?shù)氐墓磐媸袌?。這些年來,所到之處的古玩市場幾乎逛遍了,當(dāng)然也花了不少冤枉錢,同時也小有斬獲。我從不把買來的東西當(dāng)成所謂文物,更多的是把它們當(dāng)成旅游紀(jì)念品。在家里閑極無聊時,每看到從外地買來的某一個物件,便會想起在當(dāng)?shù)氐姆N種過往。
如果是一個人出去玩,我首先會挑北京的周邊,比如河北和山東,因為坐車方便,可以當(dāng)天去當(dāng)天回。
最近的是天津的沈陽道,后來搬到別的地方。最早,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什么東西了,上次看到一面漢代的銅鏡,開價五千不還價。去過兩次保定,保定離北京也不遠(yuǎn),乘坐高鐵也就四十多分鐘,古玩市場在一個公園門口,店鋪不多,大多都是沿馬路邊上擺的地攤兒。曾經(jīng)在一家古玩店鋪買過一件殘損的佛像,至今被我珍藏。
去年夏天去淄博考察琉璃,順便逛了一下當(dāng)?shù)氐墓磐媸袌?,地攤上擺的大多屬龍山文化,諸如玉璧、珠子什么的。早些年在濟南逛英雄山市場,感覺好東西不多,看到一塊包漿很好的一公斤重的和田玉料,毅然買下。唐山和秦皇島離北京也很近,店家的東西不錯,但價格普遍比北京高。
近一兩年去德州比較勤,從北京坐高鐵約一小時二十分鐘。德州的黑馬市場周五大集,周邊的文物商販都會來擺攤兒。上周又去了一趟,出乎意料,感覺非常冷清。市場上寥寥無幾不過幾十人,很多攤位都空著,有幾個攤十點剛過就開始收攤了。
冬天就不用說了,夏天我也很少去逛露天的古玩攤兒。因為天氣太熱,令人幾近昏厥,而出汗會影響你的判斷。雖然有的露天古玩市場有了遮陽傘或遮陽棚,但那些經(jīng)過太陽暴曬的物件(尤其是青銅、瓷器)拿著仍然燙手,就像剛從火里取出來一樣。特別是下午,我懷疑那些蜜蠟之類的東西早該被曬化了。有幾次剛把東西拿起來,就被燙得險些一把扔掉。
古玩行買賣間傳遞物件講究輕拿輕放,特別是在店里,柜臺上鋪個毯子或者絨布,一般都不直接手遞手,不然東西碎了算誰的。地攤兒就不這么講究了。一回,看到一個大媽不小心碰倒一件瓷器,沒等緩過神來,攤販大喊一聲:開張!接著就是艱難的討價還價。其實明眼人一看瓷器根本沒碎,有一道紋還是老裂。碰到這種情況,只好哀嘆自己運氣不佳。誰讓人家碰瓷還來不及,你卻把自己送人家手里了。
喜歡武漢的文物市場。在揚州買過一匹漢代的陶馬。在高郵看到一塊金磚,要價一萬元錢,運到北京能買到3萬塊錢一塊,因為太沉只好放棄了。在海拉爾看到一對滿血沁的漢代玉豬握,以及一件元青花梅瓶,要價太過沒舍得(主要是買不起)。在廣州古玩市場看到一對乾隆年間的鈞瓷花盆,因為行李已經(jīng)超重只好作罷。
跟各地的古董商打交道也很有意思。一般講,南方的古董商都比較精明,比如上海、蘇州和杭州。北方的古董商雖然不像南方的古董商,其實也不傻(這行當(dāng)沒有傻子),只不過有的時候喜歡裝做一問三不知的樣子,眼看著你入套。南北古董商的穿著行頭也不一樣,南方古董商喜歡穿中式大褂(綾羅綢緞)外加一把扇子,北方古董商冬天棉褲棉襖,夏天拖鞋大褲衩。北京古董商最特別,喜歡顯擺自己的學(xué)問,一旦看你比較懂行,就瞬間把你當(dāng)成知音,跟你探討(其實是販賣)各種知識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