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風大家
四大名著里有著眾多的人物,各樣的人生,就像這個大千世界,就像我們每一個人。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小說里的主角則只有那么幾個,因為他們的人生最精彩,最能代表蕓蕓眾生的百態(tài)人生。當我們用心走近他們、感受他們,他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種至深的人生領悟,蘊含著千般的人生滋味。尤其,是四本書中的這八大人物。
[紅樓:黛玉的“真”,寶釵的“空”]
網(wǎng)上曾有一個面向男人的調(diào)查,黛玉和寶釵,你最想娶的是誰?80%的票投給了寶釵。這個問題如果換一下,問你最想談戀愛的是誰?結果必定會反過來。人,就是這么務實,或者說自私,與黛玉、寶釵的好壞又有什么關系呢?
男人們不想娶黛玉,無非是覺得她“作”,愛耍小性子,有時刻薄,總生氣,愛哭哭啼啼。愿意和黛玉談戀愛,無非是覺得這是她的真情,是天然的女兒態(tài),惹人愛憐,喚起了保護欲。只是結婚了天天如此,便受不了。
男人們想娶寶釵,是一種務實,因為覺得她體貼,得體,不多事,還能干。這些品質(zhì)放在婚姻里,會讓人覺得很舒服。不愿和她談戀愛,是因為覺得和這樣周正的女子待在一起,會少了諸多情趣。
看吧,這就是那種自利的心思,而黛玉始終是黛玉,寶釵始終是寶釵。黛玉身上是一種少女情致,寶釵身上則是成熟女人的風味。細味她們的秉性,就能知道黛玉一身的“真”,她是道家仙子;詩人顧城則說寶釵,說她是天性空無的人,屋子里一片雪白,所以像是佛家菩薩。
但她們畢竟都不是大徹大悟的人,只是有著那種慧根和靈性。于是她們就免不了要有一些副作用出來,譬如有些人說的黛玉的小心眼,譬如另一些人說的寶釵的有心機。其實,那都是極自然的事,是人之常情,本不需太過計較。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每個人身上也都有別人認為的好與不好,卻不能強求一個人把所有的好都占了,也不能偏頗地以為一個人身上就占住了所有的壞。如果肯給自己一份寬容,好成全自己的天性與成長的從容,那么也就該給黛玉和寶釵這樣一份寬容。
[三國:諸葛的“正”,曹操的“奇”]
《孫子兵法》中有句話:以正合,以奇勝。放在一個人身上,我們便可以這樣理解:有的人就是要正統(tǒng)的,正氣一身,正義凜然;有的人就是有點邪乎的,就是愛劍走偏鋒,出奇制勝。正人君子,讓人尊敬卻似乎少了些靈活性;奇人難免使人驚懼,卻能收奇效。正,更合于理想;奇,更適于現(xiàn)實。
一正一奇,多么像是諸葛亮與曹操,這兩個三國中最為璀璨也最受關注的人物。
千百年來,無數(shù)人心中一直縈繞一個問題:智謀與才干皆是人杰的諸葛孔明,為什么不選擇三國之主中最為雄才大略和強大的曹操,而選擇了看上去最為懦弱無能和弱小的劉備?
當我們明白了正奇之理,自然也就有了答案。人說到根子上,最深處的主導是理念和價值認同,對于這個問題的分析和解答不論有多少,盡管或許都有道理,但最根本的仍然還是諸葛與曹操內(nèi)心最深處的不同。
極具儒家氣質(zhì)的諸葛孔明,他必然要求自己所輔佐之人,要具有正統(tǒng)性,這就是忠;還要是一個仁君,那樣自己的所為也才能是仁義的。而劉備盡管弱小,卻正好能夠滿足這些條件——他是漢皇室后裔,性格和作為也都散發(fā)著仁義的光芒。
而曹操卻恰恰相反,所以諸葛注定不會投向曹操。這就是道不同不相為謀。
[水滸:武松的“冷”,魯智深的“熱”]
武松與魯智深,無論從性情、心性、戰(zhàn)力等哪一方面看,都一定是水滸中最絕頂?shù)膬蓚€人物。他們?nèi)缤粚\生兄弟,都仗義豪爽,都神力無匹,都武功蓋世;一個醉打蔣門神,一個就拳打鎮(zhèn)關西;一個號行者,一個則號花和尚……最后也都出了家,得了善終。
但他們又是不同的,不僅在于網(wǎng)友調(diào)侃的“魯智深總是幫助女人,武松總是欺負女人”,更在于他們的氣質(zhì)。武松總是給人冷酷的感覺,但他心中是熱的,重情重義;魯智深一身熱血、滿腹熱腸,內(nèi)心卻是清冷的,他比武松更早抽身,征方臘之前就告別梁山眾人出了家。
唐代青原行思禪師曾言參禪有三重境界,嫁接到人生上就是:不諳世事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淪陷在世事復雜性中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和看透后了然的“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第一重是孩童境界,滿是赤子之心;第二重是人間境界,人在掙扎中淬煉;第三重是頓悟境界,抽身而出,淡然放下。
魯智深和武松最終都到達了第三重境界,只是修行的過程不一樣——在書中,魯智深一直處于第一重境界,他有坦蕩無邪的赤子之心,毫無掛礙。只是在圓寂之時,才頓悟本我,跨過第二重直達第三重。
武松則一出現(xiàn)就在第二重境界,他有太強的自我,太多的在乎,太多的糾結,只是不耽于此,于是才有那些痛快行事;直至80歲善終,才算斬斷一切。他需要長時間的修行,是因為需要時間去修補、舔舐和消化那太多的痛苦,太多的傷口,太多的殺戮。
所以,武松與魯智深的冷與熱、外冷內(nèi)熱與外熱內(nèi)冷,并不是他們的不同,而恰恰是孿生的本質(zhì)所在——恰如陰陽,互異,卻又互生,永恒地不離彼此。而他們共同的母體,叫作太極;太極的內(nèi)涵,叫作圓滿。
[西游:八戒的“曲”,悟空的“直”]
孫悟空與豬八戒的不同,來自于他們的脾氣,更來自他們的內(nèi)心。孫悟空是直道而行的,心中想什么就是什么;豬八戒則是曲線圓滑,如同撒出去一張網(wǎng),一切盡在掌握中。孫悟空相信的是道理,豬八戒看到的是現(xiàn)實。他們都將自己的路線貫徹到了底,因為孫悟空夠強,豬八戒則夠聰明。
結果又是怎樣的呢?孫悟空付出過很大的代價,吃過很多的苦頭,遭受過很多的誤解,受到了很多的不公平,但他最后成了佛;豬八戒似乎一直過得很舒服,最后凈壇使者的位置也是專為他量身定做的。
這個世界也存在著這樣兩種人,一種人是孫悟空那樣的直腸子、直脾氣,凡事只求一個公道,眼里揉不得沙子,滿腔理想主義;一種人像豬八戒,世間的規(guī)則和價值對他來說都是模糊的,他只關心有沒有用,能不能達到目的,是現(xiàn)實派。在中國社會,孫悟空這種人似乎是不受人待見的,幾乎是不會做人和失敗的代名詞。豬八戒這樣的人則很是吃香,努力向其靠近的,永遠不乏其人。
但現(xiàn)實中孫悟空那樣的人,真的就注定是失敗嗎?孫悟空告訴我們的是,那要看你夠不夠強。只要夠強,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最終改變世界,譬如喬布斯、馬云,這就是立地成佛;而那些以圓滑混社會并游刃有余、順風順水的人,盡管舒服,卻往往最終只能到達不上不下的位置,這就是凈壇使者。
所以,假如你是孫悟空那樣的人,那么不是你的秉性有錯,你只是需要更強;假如你是豬八戒那樣的人,你可以現(xiàn)實和舒服,但要明白不踏實做事,也就意味著根基不穩(wěn)。他們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和劣勢,人需要的,是兼收并蓄,并做好其中的平衡。
(選自《國學大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