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歆玥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做好事不留名”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做好事自然應受到稱贊,但希望通過他人的稱贊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則是不可取的。
有人贈人“玫瑰”,唯恐旁人不聞。2016年2月16日,某燒烤店老板張金彪講述了自己8年捐助20萬的事情,希望媒體報道這件事“表揚表揚”他。我認為媒體應該拒絕他的請求,真正懷有仁愛之心的人,不會因“表揚”少或者不表揚而放棄自己仁愛之心。若想感染他人,應該是通過幫助他人,讓更多的人懂得互相幫助,相互感染。
幫助他人原本是件好事,但由于一些人的虛榮需要得到滿足,導致有些幫助從甜味變質(zhì)成酸味,甚至還帶著一點點苦澀。我更贊賞的是”贈人以玫瑰,余香只自知”。其香彌濃,其香彌恒。
那個8年堅持跪在講臺上教書育人的安徽老師李元芳,幫助大山里的孩子圓夢走出山谷,但她從來沒有發(fā)出自己跪在講臺上教書的照片。她無錢無勢,只有一顆熾熱的心。她就是憑著這顆心,堅持走過那么多年的風雨。她沒有想過要得到眾人的稱贊,但卻在不經(jīng)意間散發(fā)出清香,贏得世界的尊重。她是大山里那朵永不凋零的玫瑰,無論四季都會綻放著,發(fā)出徐徐清香。
同樣是幫助,有些人是細水長流的清香,有些人是曇花一現(xiàn)的盛開;有些人高調(diào)得外美而內(nèi)空,有些人低調(diào)得內(nèi)盈而外實。
一位撿荒的貧困老人劉盛蘭,幫助百名學子實現(xiàn)上學之夢。在潮濕、黑暗地下室里,堆滿了瓶瓶罐罐。我們隨手丟掉的垃圾,他視為寶貝。就是這些垃圾的一點點堆積,才可以讓他可以幫助更多的人。他說他要用一生來幫助他人,不管多少,能幫的就一定要幫。黑暗已經(jīng)將他身體折磨得單薄羸弱,生命隨時光流逝,他懷揣一顆芬芳、執(zhí)著的心,永不停歇。默默無聞的他們,勝過千言萬語高調(diào)的他們。
高調(diào)的幫助不但可能使旁觀者嗤之以鼻,更會使接受者不自在。贈人以玫瑰,余香只自知,足矣足矣!
點評
本文通過現(xiàn)實案例引出捐助話題,并通過對比在點題的同時,表明作者的態(tài)度與觀點——我更贊賞的是“贈人以玫瑰,余香只自知”,因為“其香彌濃,其香彌恒”。繼而贊美那些如微塵般幫助別人的人,無論是殘疾老師還是拾荒老人,都事跡充分,溫暖人心。
(武漢 方敏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