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帥波
這一輪消費升級,因為增量不大,根本不是一場狂歡,需要你更努力,才能走下去。并不可能像之前的每一次泡沫一樣,渾水摸魚。
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消費升級”這個概念,越來越多出現(xiàn)在各種場合。但最近我越發(fā)覺得“消費升級”可能并未隨滾滾紅塵而來,或者就算來了,大多數(shù)的紅利都是被海外品牌吃掉了。只是上一次被海外通吃的模式是:改革開放之初將落后產(chǎn)能引入中國。這一次是將幾條高端線同步投放到中國市場。
不信你去看,真正具有消費能力的人,依然在絕大多數(shù)的產(chǎn)品選擇上挑選海外品牌。直奔中國香港以及韓國、日本、歐美,掃貨而歸。代購這個職業(yè)也應運而生。
在11%的海淘關稅出臺前,海淘火爆折射的也是中國制造正在錯過這一輪的消費升級紅利。
十五六年前,也就是21世紀之初,我開始成為正版耐克、阿迪達斯的忠實用戶。城市的街頭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高檔餐廳,越來越多人選擇在外面吃年夜飯,越來越多女生開始用國外化妝品,Nokia、Moto成為一代人的身份標識。
后來是多普達、黑莓。其背后的核心原因是收入不斷增加,同時對未來看好,這是真正的消費升級,這是真正的黃金年代。
今天的消費升級,只是淘汰落后老化品牌,只是消費市場再分配而已。市場并未出現(xiàn)明顯增長,只是蛋糕重新劃分,所以這輪所謂消費升級不會帶動太多的繁榮,只是此消彼長。沒有實際可支配收入增長的消費升級并沒有原動力。
一包枸杞都要代購
朋友在金融公司工作,天津人在天津。我問她用什么品牌的化妝品。她和我說了三個海外的品牌,其中兩個在國內(nèi)有專柜或旗艦店。不過她的主要獲取途徑是讓做國際航班空姐的姐姐幫忙帶,以及讓在英國工作的同學帶。
我打開了一個收藏的鏈接給她,這是一條經(jīng)過精心設計的廣告文案,說這個你會買嗎?看完她在自己的手機上搜了一下知乎、貼吧、微博,說不會買。她說,因為這個說是日本合作的,但卻是廣東生產(chǎn)的,可信度不高。價格便宜的話,也不可信。價格高的話,干嗎不直接去買海外產(chǎn)品?
在濟州島的樂天和新羅免稅店里,中國人在瘋狂掃貨,很多柜臺也已支持支付寶支付。
在香港,朋友甚至讓我買一包枸杞子和咳嗽藥水回來。
目前的情況就是:消費升級在總體人口中的一小部分中確實在發(fā)生,但是基本利潤全部發(fā)生在海外品牌。但從更大的人群中來看,消費升級并未發(fā)生,并未,或許多花了錢,但并未獲得實際的升級。
銷量轉(zhuǎn)移到電商了?
2016年的夏季服裝市場,幾乎全面降價接近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但門店依然冷落。批發(fā)市場也是凄凄慘慘冷冷清清,氣氛是冷的,但人是要熱死的,因為很多市場都舍不得開空調(diào)了。
那么是不是轉(zhuǎn)移到電商了呢?
并沒有,據(jù)消息,京東第二季度的營收指標并未達成。而大多數(shù)淘寶賣家也表示賺不到錢了。各路小眾電商都做得不亦樂乎,但基本從未賺到過錢。
很多需求因為經(jīng)濟下滑而消失了。很多需求因為缺乏安全感而逐漸消失了。很多需求因為房價高企而徹底消失了。
其實,或許一切都是虛幻的。這一輪消費升級,如果有,總量也不大。并不能靠多賣幾個貴幾十塊錢的杯子,就能實現(xiàn)經(jīng)濟的飛躍。更何況,很多真正賺錢的領域被洋品牌牢牢抓住著。
電商逼格升級,可能都活不到明天
過去的十年,電商從一個小角色走向了舞臺中央。電商成功地讓一批企業(yè)實現(xiàn)了直接面向消費者的銷售模型。但是顯然今天,散客不夠用了。小米也開始重新走回線下渠道。前幾年說渠道要被顛覆了,但現(xiàn)在看來好像并沒有,也不太會發(fā)生了。但渠道商也并沒有賺到錢。
假設一款產(chǎn)品很知名,那么品牌主就很硬氣。出廠折扣是多少,壓多少貨都是明碼標價的。渠道商雖然不用擔心賣不出去,但是壓錢太多,同時利潤是透明的,就是賺個搬運費。
渠道商在小廠面前還是很牛的,多少小廠跪舔他們,但是小廠的貨雖然利潤高,但是出不去啊。
這就是擺在實體面前的困境。過去三十多年的高速發(fā)展,使得冗余了過多的不必要環(huán)節(jié)以及渠道被過度瓜分,最終大家都沒賺到什么錢,消費者也沒買到便宜的產(chǎn)品。最后就是多一道步驟多交一次稅。
萬能救命稻草電商深陷價格戰(zhàn),你要做逼格做升級可能都活不到明天。一個連利潤都沒有的企業(yè),拿什么做產(chǎn)品的升級?最多升級幾句文案,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永遠熱淚盈眶,聽多了也就那么一回事。
看起來是一個很尷尬的局面。
被誰截和了
當然,消費升級確實在發(fā)生,比如我可以花40塊錢喝一小杯酸奶了,可以花人均300塊錢去吃一頓飯,花500塊錢買個手機殼或者好看的充電電源,可以花200多買一瓶洗發(fā)水。
這些都是真真實實存在的。
買歐美化妝品的人,考慮的性價比,是另一個維度的思考,比如這個口紅是阿瑪尼的,才400元,好便宜,好有性價比。他不會去和國產(chǎn)比性價比。
在看待這一波準確行情時,切不可想當然,比如我們曾做過幾款看著非常好玩的設計師產(chǎn)品,根本沒銷量。所以,消費升級并不完全看設計,目前還是很看實用性的,大多數(shù)人還未到不考慮性價比的階段。
所以不要盲目覺得做得好看,新潮,有趣,就真的能有人付錢。
從國民基數(shù)上來看,絕大多數(shù)人群沒有錢消費。有房的中產(chǎn)階級不想在國內(nèi)消費。沒房的中高收入人群錢都還房貸了,特權(quán)階級都不需要花錢買東西。廠商沒有利潤來做真正的升級。海外品牌真的是因為質(zhì)量好、品質(zhì)可靠(總體而言)截和了升級的大多數(shù)。
我就想問問高人,我們到底該怎么消費升級?消費升級的路在何方?我指的是大盤子,這個也許太宏觀了,但從微觀來說,如果大盤子不增長,大多數(shù)人是分不到一杯羹的。除非你比別人更努力,更聰明,更……好運。
這一輪消費升級,可能要讓大多數(shù)人失望了,因為增量不大,根本不是一場狂歡。此外,還需要你更努力,才能走下去。并不可能像之前的每一次泡沫一樣,渾水摸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