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營
說起龍,好像人人都知道,但是要問龍是什么樣子,恐怕誰也沒有見過。沒見過也沒有關系,古人的想象力十分豐富,在學者的筆下,把龍描繪成形狀像蛇,有鱗爪,能飛能走,能在江河湖海遨游,能興云降雨的神異動物。《淮南子》說:“虎嘯而谷風至,龍舉而景云屬?!彼未_愿說龍有九似:“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駝、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币钦f得通俗一點,龍是人們可以見到的多種動物組合體。
民間把龍當作祥瑞之物,封建時代則把龍作為帝王的象征,例如皇帝是真龍?zhí)熳?,皇帝的后裔是龍子龍孫,連皇帝使用過的東西都要帶上龍字。如皇帝辦公用的桌子叫龍案,皇帝穿的禮服叫龍袍。就是演古裝戲,大臣不論穿紅袍、綠袍、黑袍、白袍(武將),上面繡的都是蟒,只有“皇帝”穿的黃袍上繡的是五爪金龍。
古人用豐富的想象力賦予了龍生動的性格,意味著吉祥如意,以此表達對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人們把對龍的尊崇融入文化之中,組成了許多成語、詞語、俗語、句子,成語如:形容威武雄壯非?;钴S——龍騰虎躍;形容具有健旺的精神——龍馬精神;比喻文章秀逸遒勁——龍章秀骨;如果某人取得舉人、進士等功名——魚躍龍門;希望兒子能成為出人頭地、有作為的人——望子成龍;祝賀親友結婚等吉慶之事——龍鳳呈祥。詞語如:生育一男一女雙胞胎——龍鳳胎等。文藝活動有玩龍燈、賽龍舟等。
翻閱《漢語大詞典》,以“龍”字開頭的詞條占40個頁碼,750余條。如:龍行虎步、龍吟虎嘯、龍盤虎踞、龍驤虎視、龍駒鳳雛、龍翔鳳翥等。如果再加上龍字在語詞中間或者末尾的詞組,如畫龍點睛、活龍活現、乘龍快婿、矯若游龍、車水馬龍等,龍字組成的詞匯恐怕要上千了。
古人對龍的喜愛不僅表現在文字、服飾、文藝活動和民俗上,古建筑和器物上也不乏“龍”的身影。本文既不說北京故宮、北京北海、大同東街等地的九龍壁,也不說北京故宮、曲阜孔廟等地的盤龍柱,只是說一說那些形狀像怪獸一樣多數人說不上來名字但是卻屬于“龍”家族的裝飾物。中國古建筑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尤其列入國家文保單位的建筑群,不論是皇宮、寺廟,還是古民居,都深受游客的喜愛。人們在參觀古建筑時,可以看到屋脊上有吞脊獸、大門上有銜門環(huán)的獸頭等,這些裝飾物看上去一點都不像人們想象中的龍,但它們其實都與“龍”有關。這些不同的龍源自“龍生九子各有所好”之說?!褒埳抛印倍际悄木抛幽兀棵鞔顤|陽、徐應秋、陸容都有解說,而以楊慎(正德六年狀元,《三國演義》開篇所引“滾滾長江東逝水”即楊慎《臨江仙》詞中的句子)關于“龍生九子”的名目比較被人們所認同,而且被廣泛裝飾于古建筑和器物中。楊慎的說法是:傳說龍生了九個孩子,都沒有長成龍,卻各有所好。老大叫赑屃(音bixi),長得形似烏龜,好背負重東西,今天石碑下面的龜趺就是它。老二叫螭(音chi)吻,形狀似獸,性好望,今屋脊上獸頭是也。老三叫蒲牢,形似龍但是小,生性好吼叫,今天大鐘上的鈕是也。老四叫狴犴(音bian),形狀似虎,很有威力,所以讓它立在監(jiān)獄的門上。老五叫饕餮(音taotie),好飲食,故叫它立于鼎蓋上。老六叫趴蝮,生性好水,于是把它立于橋柱上。老七曰睚眥(音yazi),性好殺,故立于刀環(huán)。老八曰金猊(音ni),形狀像獅子,性好煙火,故立于香爐。老九曰椒圖,形似螺蚌,生性好閉,故立于門鋪首。
不論楊慎說的有沒有道理,我們在明清時期的一些古建筑和器物上,卻是可以經??吹揭恍┰煨推嫣氐膭游镄蜗?,例如殿頂、屋脊兩頭各有一個獸頭張著大口吞住屋脊,一個像烏龜樣的東西伸著頭背上馱著高大的石碑等,它們都是傳說中的龍的兒子。現在我們就將這些“不成龍,各有所好”的龍子說一說。
先說赑屃。人們在寺廟、祠堂、皇陵、墓地,均可見到背負高大石碑的烏龜,其實它不叫烏龜。赑屃伸著像烏龜的頭,背上馱載著石碑。用馱碑,不只是因為它好負重,而且它還是龍的兒子,具有長壽和吉祥的象征意義,寓意碑的主人以及碑文介紹的事跡能以流芳百世。如果仔細觀察,可以發(fā)現赑屃總是向前昂著頭,四只腳拼命地撐著,掙扎著向前走,寓意穩(wěn)步向前。
古建筑物不論宮殿還是民房,正脊兩端都裝飾有一個張嘴吞脊的獸頭,俗稱吞脊獸。這是龍生九子之二——螭吻,又名鴟(音chi)吻。為什么把螭吻裝飾在屋脊上呢?一者因為它性情好張望,把它放在屋脊上會像哨兵一樣堅守崗位,能及時發(fā)現可疑的情況。二者它是龍的兒子,龍離不開水,古建筑的梁柱檁椽都是木料,屋里還有大量的木制家具,因而防火就是第一要務。如果發(fā)生火災,螭吻能噴水降雨,撲滅火災,反映了古人的美好愿望和防火意識。其實殿頂、屋脊上裝飾螭吻還有個重要作用,就是讓它張口吞住屋脊可以避免屋脊松動。
古代比較大的城市十字街口都建有鐘鼓樓,大的寺廟也有鐘鼓樓,敲擊大鐘發(fā)出的聲音十分洪亮。大鐘要吊掛起來,鐘頂上需要有鐘鈕,鐘鈕為獸形,它的名字就叫蒲牢,是龍的第三個兒子。因為蒲牢性好吼叫,所以把它裝飾在鐘上,既可以滿足其愛好,又可以讓鐘聲大而響亮。另外把蒲牢裝飾在鐘上還有一種說法:三國薛淙《西京賦·注》中說:海中有大魚曰鯨,海邊有怪獸名蒲牢。蒲牢非常害怕鯨,如果鯨魚攻擊蒲牢,蒲牢就要大叫。人們就把蒲牢鑄在鐘上,用木棍做成鯨魚的樣子撞鐘,鐘就能以發(fā)出洪亮的聲音。后來人們就以蒲牢為鐘的別名。
龍的第四個兒子叫狴犴。形象似虎,有威力,所以把它立于牢門之上,意思是用它的威嚴來震懾罪犯。狴犴也因此成了監(jiān)獄的一種標志,也就是監(jiān)獄的代名詞。
古代的鼎有多種含義,相傳禹鑄九鼎,為國家重器,后代遂以鼎代指國家政權和皇位,如通過戰(zhàn)爭奪取政權叫“問鼎中原”,朝廷重臣幫助皇帝處理國家大事叫“鼎鼐調和”等。但鼎在古代的主要用途是炊器,也用來盛已經做熟的食物,鼎食鐘鳴、列鼎而食這兩個成語,就是用來形容富貴人家生活奢華,吃飯的時候放著一排盛有各種食物的鼎,還要敲擊著編鐘奏樂。鼎與炊器有關的成語還有嘗鼎一臠、鼎魚幕燕等。傳說中龍的第五個兒子饕餮是一種兇惡貪食的野獸,所以被裝飾在鼎上讓它經常享受美味佳肴。從饕餮的本性還衍生出來一些詞語,例如用饕餮比喻兇惡貪婪的人;稱貪吃的人為饕餮之徒等。
龍的第六個兒子叫趴蝮。傳說它的形象似龍非龍,似蝦非蝦,平生最喜歡水,所以人們把它裝飾在橋頭柱子上,或是橋欄桿等處,讓它伴水而居,同時也要它監(jiān)視河水不要泛濫。
睚眥是龍的第七個兒子,它的雙角向后緊貼背部,常常瞋目怒視,瞪著眼睛看人,哪怕是一點微小的怨恨都要報復,因此被雕飾在刀柄劍鞘上。根據睚眥的這一特性,與其有關的成語有睚眥之怨、睚眥之怒、睚眥之隙、睚眥必報等。
龍之八子金猊,又稱?。ㄒ魋uan)猊、靈猊、狻麑,形象像獅子,喜好煙火,所以被裝飾在熏香爐的爐蓋上。人們點燃熏香,煙霧從金猊的口中冒出來,以滿足它喜好煙火的嗜好。花蕊夫人《宮詞》詩:“夜色樓臺月數層,金猊香穗繞觚稜。”人們還把金猊作為香爐的代稱。
我們在故宮以及各地寺廟的山門和殿門上,可以見到有一個獸頭口里銜著銅環(huán),這叫門鋪首,那個銜銅環(huán)的獸頭就是龍的第九個兒子椒圖。椒圖形象像螺蚌,螺蚌遇到外物侵犯,就會將殼口緊合。把它裝飾在大門的鋪首上,可以發(fā)揮其特長,以保門戶的安全。
在古代建筑和日用器物上,除了上述龍的九子外,還有多種龍的形象,最常見的就是在殿頂的檐角上排列著一排小動物,第一個是仙人騎鳳,鳳實際是雞,檐角已經無路可走,有逢兇化吉之意。仙人騎鳳后邊的小動物統(tǒng)稱走獸,北京故宮太和殿的級別最高,檐角上排列著一仙十獸,其他地方無論是宮殿還是寺廟大殿的檐角有一仙六獸、也有一仙四獸。這些小獸中就有龍和狻猊。
(作者單位:河南省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