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聰 (安徽師范大學政治學院,安徽蕪湖241003)
?
關懷倫理對構建和諧人際關系的啟示
王聰 (安徽師范大學政治學院,安徽蕪湖241003)
摘要:關懷倫理重視道德情感和具體情境,關注他人的需要,強調關懷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性,以建立關懷關系為主要價值趨向。人際關系的利益化和冷漠化,呼吁關懷的融入與運用。構建和諧人際關系,應進行合理的關懷培育,重視關懷倫理的價值。
關鍵詞:關懷倫理;他人;和諧;人際關系
關懷倫理是以情感為基礎,關注他人的需要和渴望,重視具體情境和現實關系的哲學理論[1]。關懷倫理強調仁慈、責任和奉獻在關系中的重要性,主張以關懷為基點構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彰顯了濃厚的和諧意蘊。作為產生于西方女性主義倫理學的重要倫理思想,關懷倫理關注真實關系中的情感回應以及如何維持關心關系以助益道德實踐,這不僅有益于構建和諧人際關系,而且有益于和諧社會的構建與發(fā)展。
關懷倫理是由西方女性主義者卡羅爾·吉利根(Gilligan,C.)最先提出的,并由內爾·諾丁斯(NelNoddings)對其進行建構,形成女性關懷主義倫理學。隨后,在各位倫理學家對這一理論的研究、反思以及諾丁斯個人對關懷倫理研究的發(fā)展,使得關懷倫理不斷完善,實現了性別超越的關懷。關懷倫理思想提供了一種可以使人更滿意的社會,并建立起世間普遍的有助于和諧人際關系的視野。
(一)關懷倫理重視作為道德情感的共鳴和關注他人需要的價值
關懷抑或關心作為一種道德情感,是人類生存所依賴的基本要素。人作為情感性的生物存在,對關懷有著與生俱來的渴望。但是,關懷并不是讓每個人自私地享受被關懷的樂趣,而是意味著走出自己的個人框架(personal frame)而進入別人的框架[1](14)。人人需要他人的關懷來感受生活的溫暖,但一直停留在接受他人的關懷,世界將變得冷漠不堪。因此,關懷倫理告訴我們,應首先作為一名去關懷的人存在,從他人的利益出發(fā)去行動,關注他人的客觀需求以及他人對我的期望。這樣,自我的注意力便落在他人身上,而不是我們自己。如此,每個人都成為被關懷的對象,關懷的溫暖便循環(huán)在社會的空氣之中,整個社會的氣氛也會更加溫暖和諧。在關懷倫理的視角下,強調關注他人的需要,并不等同于利他主義的性質。在倫理學中,利他主義作為利己主義的直接對立面,強調他人利益,頌揚為他人做出犧牲的精神,并以此作為善的標準[2]??梢钥闯?,利他主義往往包含反個人的傾向,容易流于禁欲主義,沒有正確看待自我與他人之間的關系。關懷倫理是一種溫和的理論,在自我與他人之間沒有高低優(yōu)劣之分,而是提倡自我根據情感和尊重去關注他人的真實需求,滿足他人對自我的渴望,因為我作為關心者有責任使他人幸福。自我與他人因關懷共處于一種和諧的關系之中,并對關懷產生一種不用言說的共鳴。
(二)關懷倫理強調根據具體情境和事實靈活進行社會實踐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會面臨各種不可預料也無法避免的沖突,這些沖突考驗著自我和他人之間關系的進展,如何有效恰當地處理沖突是道德實踐中的重要問題。關懷倫理是一種注重情境的倫理,強調根據實際情境的需要實施關懷行為[1](14)。情境原則要求我們,在具體的關懷倫理實踐中,不能抽象地對待規(guī)則,不能走向“唯規(guī)則論”,而必須根據實際的情境來靈活地運用規(guī)則[3]。由此可以看出,關懷倫理視閾下的生活實踐重視情境性和靈活性,行為實踐不是被狹隘的嚴格的原則所決定,而是由寬泛但明確的倫理所決定,根據情境調整自己行為的方式。卡羅爾·吉利根也類似地指出,“解決道德問題需要情境的,以及描述性的思考方式,而不是形式的和抽象的思考方式”[4]。原則是抽象的、程式化的,它或許可以作為處理矛盾沖突的判斷依據,卻不能作為萬能鑰匙運用到所有的道德問題中去,遠離關心而進入抽象的原則是倫理上的衰退。對原則的質疑并不代表完全反對客觀或原則。在關懷倫理中,以關心者的身份去行動,意味著在特定情境下對特定個體懷有特定的牽掛之情。原則不能在沖突中準確無誤地指導我們,我們理應根據具體情境和沖突事實作出更合理的反應,以便更為妥帖地化解矛盾,使生活更加趨于和諧。
(三)關懷倫理旨在建立并維持相互依存和連接的關懷關系
倫理學是研究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學問,關懷倫理學旨在鼓勵構建人與人之間的關懷關系。從關懷的視角看,人是彼此相關和相互依存的,并非像以往的倫理學把人看作是單個原子式的自我,在與他人的分離中確定自我的存在。關懷倫理反對以人與人的分離確定存在,主張在人與人的關系中明確自我。每個人都在與他人的相處中認識自我,離開他人,自我也將無可確證。在關懷倫理學中,人不是主導的傳統(tǒng)道德理論中的孤立、自主和理性的個人,而是這樣的人:和其他人一起來維持某些關系、重建其他的關系并且還創(chuàng)造道德上令人欽佩的關系[5]。因此,融入關懷的關系是美好的、善的、值得稱頌的。關懷是善的,但關懷與善舉絕不相同。關懷是社會關系的描述而不是個人道德品質的展現,并且社會關系并不是個人的自我狀況。關懷關系應該是在個人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和關愛社會成員中培養(yǎng)的。這種關系往往不在于一時,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互惠。關懷的價值尤其體現在關懷的關系,而不是體現在個人[5](65)。關懷亦是一種實踐,在與他人的關系互動中得到檢驗與評價,關懷關系也因而得到鼓勵與維持。
和諧社會的構建,實質上是和諧社會關系的構建。社會關系的主要組成部分為人際關系,人際關系是人們在人際交往中形成的社會關系,人際關系的基本狀態(tài)和發(fā)展趨勢影響整個社會關系的走向。因此,構建和諧人際關系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深遠的意義。
梁啟超有言:“人所以不能不群者,以一身之所需求、所欲望,非獨立所能給也,以一身之痛苦、所急難,非獨立所能悍也。于是乎,必相引、相倚,然后可以自存”。生活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聯系的,在自我與他人共同編織的世界里,才能滿足自我需求和解決矛盾沖突,實現自我生存的意義,關系的重要性在此彰顯。因此,關系的和諧與否理應受到更多的關注和反思。
和諧是指事物的各部分有機地協(xié)調在一起,和睦相處。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曾提出“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篇)以及“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篇),強調了“和”的意義與價值。孟子也指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更是鮮明地指出人與人之間和諧的重要性。墨家代表墨子將“和”看作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根本,認為分離是造成不和諧的源頭,“離散不能相和合”(墨子·尚同上)。在有著深厚和諧文化并大力提倡和諧的當下中國,人際關系呈現較為和諧的狀態(tài),人們之間的交往范圍日益多樣化、擴大化,但對任何事情的認識不能止步于淺浮的表面,而應深入探究其實質,使其獲得更完善的發(fā)展。在經濟迅速發(fā)展的現代社會,物質的極大膨脹與精神的日益衰退形成鮮明對比,人際交往方面也受到了一定影響,人際關系呈現一定的不和諧趨向。關懷倫理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懷關系,強調仁慈、責任和奉獻在關系中的重要性。可見,和諧人際關系的構建滲透著對關懷的呼吁。
市場經濟的迅速發(fā)展造成了利益關系的蔓延與膨脹,人際關系日漸緊張、功利與冷漠。
一方面,在市場經濟的生活環(huán)境下,公正倫理成為協(xié)調人際關系的準則,強調個人權利、獨立與自主,注重效率與公平,鼓勵競爭。因此,在以公正倫理為基本行為準則之際,人們?yōu)榱双@取更多的經濟利益而競相努力,雖然發(fā)展了經濟,提高了整體生活水平,但人與人的關系伴隨著對利益和勝利的渴望而愈來愈遠。對利益的過分重視,造成了人際關系的疏離與分化,他者成為我滿足自我利益、需要、欲求的工具,馬丁·布伯稱之為“它”之世界。著名的宗教哲學家馬丁·布伯(Martin Buber)認為,世界呈現為雙重世界,“它”之世界與“你”之世界[6]。在“它”之世界中,自我與他者形成“我-它”關聯,他者是自我的經驗對象,利用對象,他者只為滿足我的物質欲望而存在,自我是孤獨的,與他者相分離,關系在其中晦暗混沌。在“你”之世界,自我與他者自然相遇構成“我-你”關系,他者不只是時空網絡中的一個結點,也不是一個物體或者多種元素的集合體,而是與我親密的、相融的、保持聯系的那個你[7]??梢?,“我-它”關系是一種考察探究、單方占有、利用榨取的關系?!拔遥恪标P系是一種親密無間、相互對等、彼此信賴、開放自在的關系[6](129)。因此,在人際關系利益化的今天,僅靠公正倫理的調節(jié)不能達至真正的和諧,需要從“我-它”關系邁向“我-你”關系,這就需要關懷倫理的加入與合作。關懷倫理學主要研究人與人的關系以及維系他們的價值。關懷倫理在人們的相互連接中確定個體的存在與價值,而非分離與競爭。關懷是情感的一種表現方式,如同情、共鳴、敏感和回應。因此,關懷關系是一種充溢道德情感的溫和且恒久的關系指向,在此關系中的雙方均以對方的需要為主,從而拉近關系,縮短距離。
另一方面,伴隨著人際關系的利益化而來的是關系的冷漠化。人們隨著關系的逐漸疏離,對他者的關心亦逐漸減弱。他者的存在與發(fā)展與我無關,自我也沒有責任為他者的幸福而費心,為他者擔憂的前提往往也是為了自我的利益。社會由此呈現的道德冷漠現象頻頻出現,親眼目睹他者的苦難卻無動于衷,內心最本真的憐憫之情消失殆盡。關心意味著負有保護或維持某人或某事的責任,使他幸福[1]2。因此,在關懷倫理中,重視每一個他者的存在,他者是與我共處關系之中,自我有責任關注他者的需求,有責任為他者的幸福努力,有責任保護他者并維持關系的存在。人際關系的冷漠化正是關懷缺失的表現,構建和諧人際關系需要關懷,需要人們懂得滿懷一顆仁慈之心對待他者,為他者負責,在奉獻中與他者緊密結合,消除冷漠。
面對人際關系日益利益化與冷漠化,人們對和諧關系的向往有增無減,渴望人與人之間的溫暖與美好。關懷倫理以關懷為核心理念,旨在建立關懷關系,一種關注需要、強調責任、反對分離、提倡關愛的和諧關系。此外,關懷不僅體現為一種關系,還可以呈現為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可以幫助人們建立關懷的人際關系。[8]因此,和諧社會關系的構建在這一深邃的思想理論中得到啟發(fā)與鼓勵,我們應重視對關懷的培育,在社會各領域的共同努力下,弘揚關懷思想,落實關懷實踐,推進和諧關系構建的進程。
(一)加大對關懷理念的專業(yè)研究和大眾普及
關懷倫理是在西方興起發(fā)展的理論,于20世紀末在我國出現。一種新理論的出現會吸引眾多學者的目光,日益?zhèn)涫芮嗖A,但新理論屬于陌生理論范疇,學者所能掌握的研究資料并非周詳,研究難度增加。關懷倫理作為倫理界的新興理論,目前并沒有形成大規(guī)模的影響,作為專業(yè)領域研究之外的人們更是對此理論知之甚少。因此,應加強對關懷倫理的研究和拓展,不僅需要學術研究,還需要將關懷理念普及大眾,使關懷思想可以在更廣泛的生活實踐中得到發(fā)展與運用。
(二)將關懷教育融入學校道德教育
一切思想的傳播、發(fā)展與學習離不開教育實踐,學校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核心。關懷作為道德情感的表現形式,屬于道德教育的范疇。將關懷納入學校道德教育,形成特色的關懷教育,具有深遠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關懷教育的提倡與實踐,有助于關懷關系的建立。對話與實踐是進行關懷教育的要素。對話不僅僅是自我與他者的交流與溝通,而且也是一種探尋,探尋自我與他者在開始對話之前未知的答案,并享受對話過程中產生的理解、欣賞與共鳴。諾丁斯認為,對話把人們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使自我與他者之間具有一種充滿關懷的人際關系的可能性[9]。在對話的過程中,自我與他者通過相互了解而產生關懷的基礎,并且對話要求自我對他者的關注和投入,從對他者的需求和渴望的了解中,作出及時的關懷回應,促使自我成為具備良好關懷能力的關懷者。對他者需要的關懷回應體現在實踐中,實踐作為進行關懷教育的另一要素,旨在真實的生活關系中鍛煉思想,正確把握關懷的態(tài)度和方式。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對關懷理論的學習效果和影響力的鑒定需在實踐中完成。與此同時,通過不斷的實踐,自我可以形成一種關懷他人的態(tài)度,可以說是一種習慣的養(yǎng)成,關懷思想根植于心中,自我的行動也因此與關懷伴隨。因此,在進行關懷教育的過程中,重視對話與實踐,有助于關懷思想的產生與深化,有益于關懷關系的形成與發(fā)展。
(三)有效利用各媒體對關懷事件的宣傳和對關懷者的鼓勵
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日益豐富,尤其是對網絡的使用。關懷理念是抽象的,不易形容和被感知,關懷事件是具體形象的,易于接受和分析理解。因此,政府可以加大對關懷事件在各媒體的宣傳力度,從而加強人們對關懷的感知與理解。在對關懷事件的鼓勵與贊許中,使人們認識到關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自覺形成關懷意識,將他人納入與自我的關懷關系中,進行關懷實踐。
關懷倫理學著重于廓清人與人之間充滿關懷、責任、回應和共享的關系,這正是和諧人際關系構建所需要的。關懷倫理思想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融洽的,非疏離的;是互助的,非功利的;是關懷的,非冷漠的;是和諧的,非暴力的。因此,關懷倫理對構建和諧人際關系大有裨益。它給予我們無限的啟示,即應在全社會發(fā)展關懷的框架模式內,建議我們在尊重原則的基礎上,注重情境與道德感的效用,及時關懷他者,與他者共同構建關懷關系,使大家共處一個沒有暴力、溫暖和諧的環(huán)境,以實現社會整體的和諧與繁榮。
參考文獻:
[1][美]諾丁斯.關心:倫理和道德教育的女性路徑[M].武云斐,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14-18.
[2]羅國杰.倫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74.
[3]沈曉陽.關懷倫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84-185.
[4][美]吉利根.不同的聲音:心理學理論與婦女發(fā)展[M].肖巍,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17.
[5][美]赫爾德.關懷倫理學[M].苑莉均,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215.
[6][德]馬丁·布伯.我與你[M].陳維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5.
[7]Nel Noddings.Starting at Home:Caring and Social Policy[M].Berkeley:University ofCalifornia Press,2002:17.
[8]周先進.學會關心:教學價值觀的反思與重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46.
[9]Nel Noddings.The Challenge to Care in Schools: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 [M].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2:24.
(責任編輯陳佳琳)
作者簡介:王聰(1991—),女,安徽師范大學政治學院2013級倫理學碩士研究生,從事關懷倫理、道德教育研究。
基金項目:安徽師范大學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與實踐項目“內爾·諾丁斯關懷倫理思想研究”階段成果(項目編號:2015cxsj085)
收稿日期:2015-09-15
中圖分類號:B82-0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254(2016)01-01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