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冀寧
摘 要:在學校發(fā)展過程中,學校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一項任務,同時也是保證學校能夠得以較好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及手段。在當前學校管理過程中,為能夠符合教學改革要求,作為學校管理人員應當對人本管理理念充分認識,并且要在清楚認識該管理理念基礎上通過有效措施使人本化學校管理得以實現,促進學生更好地發(fā)展。本文就基于人本管理理念下的學校管理進行研究。
關鍵詞:人本管理理念;學校管理;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35-022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5.147
隨著現代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開展,在學校管理方面也有著更高的要求,一些新型管理理念在學校管理中得到了十分廣泛的應用,其中人本管理理念就是比較重要的一種。在目前學校管理過程中,應當對學生及教師充分尊重,對人本管理理念進行有效應用,使學校管理更加人性化,滿足師生共同成長、更好成長的需要,為學校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那么如何來更有效地做好這些呢?以下是我的一些見解。
一、教育目標上,突出尊重人性
我們認為應該努力基于孩子的成長需要辦教育,以“自信”“正直”“魄力”“勇敢”“毅力”“靈氣”“堅強”等作為教育學生的中心詞匯,是比分數更能從根本上決定人們未來的因素。要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關注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不斷強化教師對教育事業(yè)負責任,對自己教育教學行為負責任,對每一個學生的自主學習健康成長與終身發(fā)展負責任的自覺意識,讓“德育為先,質量立校,規(guī)范為本,和諧治學”、“面向全體,關照少數,以情授業(yè),注重實效,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理念深入人心并變?yōu)槔蠋煹淖杂X行動。我們希望通過全校師生長期的努力能使我們的學校成為“學生成長里程中最值得留戀的地方”,成為學生一生中都會感念和引以為豪的地方。
二、教育方法上,遵循“尊重熱愛學生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基本原則
積極創(chuàng)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和班集體氛圍,要能夠公平、公正、充滿愛心地對待每一名學生,將民主、平等、尊重、自立、自信的理想與品質一同深深植入學生的內心世界。教師的任務是“喚醒”,教育就是要喚醒人的自覺,自覺就是人的免疫力。為了更好地提高育人實效,我們應建立多元評價機制,努力打造“賞識·期望·引導”的模式。賞識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信心;期望是為了明確學生的目標;引導是為了幫助學生達成目標,成功之后再給以賞識,產生新的螺旋式上升的教育循環(huán),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賞識正像為花木澆水,而引導則像給花束剪枝。我們要學會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相信每個學生都有無限的發(fā)展?jié)摿涂赡?,努力讓從我們學校出去的孩子都陽光自信充滿活力。這就要求我們的老師一要會賞識,學會用顯微鏡來尋找學生的優(yōu)點。此外要寬容,能包容學生的失敗和暫時落后,讓孩子在失敗中也能看到成功的希望,引導學生將成功歸因為努力,將挫折和暫時的失敗歸因為不努力。
三、教育內容上,強調習慣為重
習慣的培養(yǎng)需要我們投入比較大的人力、物力,那么我們如何有針對性地去培養(yǎng)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教育工作上,我們堅持“成人與成才齊頭并進,素質與分數相得益彰,通過“訓、管、育”相互結合(“訓”即是訓練,“管”即是管理,“育”即是引導、教育。以“訓”為起點,以“管”促保持,以“育”促內化)、相互滲透的立體式教育方式,有效地促進學生基礎文明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我們樹立“習慣為重”理念,以社會實踐活動、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體育節(jié)、知識節(jié)等緊扣時代脈搏,貼近學生生活,深受廣大同學喜愛的活動為載體開展“自信·感恩·好學·責任”主題教育活動, 通過多種活動的開展為學生提供展示才華的舞臺,建立多元評價標準,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通過活動幫助學生學會感恩,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會“自己的事,自己負責,自己解決”的基礎上,學會對集體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
四、教育途徑上,突出課堂教學主渠道
一是努力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充分體現“課本為依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將課堂的著眼點放在學生的“學”上,使每個教師在課堂上用多種靈活生動的教學手段和雙邊活動努力把課上得“生動、有序、高效”,真正使課堂教學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主渠道和主戰(zhàn)場。
1.緊緊抓住教材中的“雙基”(基本的知識點和訓練點)組織教學;起始年級和起始學科,必須堅持“低起點、嚴要求、小步走”,以培養(yǎng)興趣、打好基礎。
2.教學目標必須兼顧三類學生。努力做到不管人事、小事、難事、易事,每個同學都要有實事可做。
3.課堂提問、操練等互動的環(huán)節(jié)要盡可能擴大,讓更多的、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參與進來,從而讓每個學生都能全新心地投入。
4.加大分層式教學的力度,力爭把分層作業(yè)、分層輔導落在實處。
5.按照學習成績、學習能力成立四人學習小組,通過同學互助實現共同進步。
二是抓教師的集體備課,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各課實行“合作備課,資源共享,個人加工,教后反思”的基本模式,即根據課時計劃備課組長確定各課時主備教師,主備教師要在深入鉆研后,提前一周備好課并將書面教案發(fā)到本備課組每個老師手中供大家研究。集體備課時,大家共同研討,形成統一共識后,主備人進行二次加工。主備人將修改后的教學案送備課組長審查,審查通過后印制發(fā)放到每一個老師和學生手中,每一個老師再根據自己的情況和學生的情況進行二次備課。課堂上檢查學生學案使用情況,課后師生共同反思教與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最終實現課堂高效的目的。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保證了每位教師執(zhí)教的教案都是經過全備課組集體研討的代表全校最高水平的教案。
三是加強課堂管理(前課堂——課堂——后課堂),落實學生主體地位。把課堂作為推進新課改、提高教學質量的主陣地,努力推行“自學—質疑—討論—點撥—遷移”的教學模式。同時落實人文關懷措施,加強師生結對幫扶工作,每位教師要做好“指導一個優(yōu)秀生、輔導一個學困生”的工作。
總之,教育的過程決定了教育的結果。教育的過程是付出,教育的結果是收獲,沒有人不想豐碩的收獲,但沒有付出,哪來收獲,付出的越多,收獲的也越多,而教育的付出,不僅需要汗水、時間和精力,更要有愛心、智慧和靈性。我們堅信只要遵循教育的本質,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極致就一定不平凡,把常規(guī)的事情做到極致就一定能創(chuàng)造奇跡,希望通過我們不懈的努力形成三個常態(tài):教師思考的常態(tài),教育教學管理的常態(tài),教育教學研究的常態(tài),用逐漸的影響引導我校的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向最優(yōu)的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石道明.人本管理理念下的高中學校管理探討[J].科技與企業(yè),2014(10).
[2] 蔣愛國.淺談人本管理理念在學校管理中的應用[J].中外企業(yè)家,2011(10).
[責任編輯 齊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