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中蓮
語文教學的實質(zhì)就是語用教學,培養(yǎng)與發(fā)展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語文教學當然也是閱讀教學的根本目標。
要想靈活自如地運用語言,就必須準確地理解語言。不僅理解字面意思,還要體會文字背后所蘊含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不言之語;不僅要理解文字表達的思想,還要理解表達形式的妙處。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緊緊抓住每課的語用訓練點,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不同層次地理解語言之義、運用之妙。那么,究竟該理解些什么,怎樣理解?下面謹結合自身教學教研經(jīng)歷,談談膚淺看法。
一、詞語
詞是能夠自由運用的最小的意義單位,是語言理解的重點。學生沒學過的詞語,已接觸但理解、使用不正確的詞語,體現(xiàn)課文中心的關鍵詞語,使用貼切、富有表現(xiàn)力的動詞、形容詞、疊詞、多義詞、近義詞、成語,都是教學中應該理解的重點,低年級更是如此。如第一冊第六課《小小的船》中的疊詞“彎彎的”“小小的”“閃閃的”“藍藍的”,第八課《樹葉》中的動詞“長”“落”“漂”“飛”;第二冊第五課《春天的色彩》中表顏色的ABB式疊詞“藍湛湛”“碧澄澄”“綠茵茵”;第三冊第十三課《征友啟事》中的“同”“跟”“陪”“和”“一起”與“或者”;第八冊二十二課《語言的魅力》中的四字詞語“衣衫襤褸”“頭發(fā)斑白”“無動于衷”“淡淡一笑”“姍姍而去”。
究竟怎樣理解?一要體會情意,二要體會表達妙處。
先說體會情意,既要理解字面意義(即王建華教授所說的語言意義),又要體會背后的深層意義(即王建華教授所說的語用意義)。如第一冊《小小的船》中“月兒”“船兒”,表面是指月亮、小船,字里行間流露的是濃濃的喜愛之情。第十二冊《窮人》中的“熬”一詞,本義是指用微火煎炒至干,在文中指艱難地度過,體現(xiàn)了漁夫的堅忍。
再說表達妙處,體會詞語運用的精當、形象、生動。精當,是指言論、文章精確恰當,用詞造句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一方面指語言意義準確,《少年閏土》“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中“掛”與“輪”,《錫林郭勒大草原》中的“嵌”,《郵票上的齒孔》中的“發(fā)現(xiàn)”“發(fā)明”與“發(fā)生”。另一方面指感情色彩、語體色彩恰當,如《狼牙山五壯士》《小英雄雨來》中的褒義詞與貶義詞,《花邊餃子里的愛》與《秋天的懷念》中“媽媽”“母親”兩個詞語的語體差別。
形象,是指運用語言所描繪的人、物、場景逼真,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如《語言的魅力》中“衣衫襤褸”“頭發(fā)斑白”的形態(tài)感,《山村的早晨》中“揉著”“舒展”的動態(tài)感,《火燒云》中“葡萄灰”“茄子紫”“梨黃”帶來的色彩感,《江畔獨步尋花》中“流連”“自在”“恰恰”的音韻感。
生動,就是指語言運用力求新鮮、活潑、富有變化,讓“死”的東西“活”起來,讓“靜”的事物“動”起來。如《錫林郭勒大草原》中的“鋪”,《雨后的森林》中的“爬”“枕”“滴”,《筍芽兒》中的“鉆”“挺”。
理解詞語意義,通常采用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圖畫、聯(lián)系上下文、聯(lián)系已學過的詞語、利用字典詞典、反復誦讀、語素分析的方法。如聯(lián)系生活理解“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中“掛”與“輪”的準確,聯(lián)系圖畫中的藍天理解“藍湛湛”;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詹天佑》的“杰出”“要挾”,《狼牙山五壯士》的“戰(zhàn)士”“壯士”;聯(lián)系已學過的詞語理解《掌聲》的“驟然”;運用語素分析理解《九色鹿》中“見利忘義”“忘恩負義”“無憂無慮”;運用反復誦讀、細細揣摩的方法理解《暮江吟》中的“鋪”……
體會表達妙處,通常采用比較法,因為“比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常用的比較方式有去詞比較、換詞比較。如《心中那盞燈》中描寫父親磨制冰燈細節(jié)的“捂”字能否換成“摸”、父親用冰冷的雙手為“我”“掖”被子的“掖”能否換成“蓋”“鋪”,進而體會用詞的精確。
二、句子
句子是話語交流的基本單位,準確理解句子是語用的基礎與前提。正因為如此重要,所以《語文課程標準》第一、二、三學段閱讀教學目標中第三條闡述的都是理解詞句的要求。具體說來,第一學段著重理解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的不同語氣、語意,第二、三學段著重理解結構突現(xiàn)的、含義深刻的、富有表現(xiàn)力、表現(xiàn)中心的、地位重要的句子,尤其對長句與短句,整句與散句,異構變式句,含比喻、擬人、排比、夸張、反問、反復修辭格的句子要給予充分關注。對重點句子,通常采用句式比較方法,先理解句子的意思,再體會句中蘊含的情意,最后領悟表達妙處。
比如,聲音時刻存在于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因為其抽象性,稍縱即逝,所以很難描寫,但六年級上冊的《怒吼吧,黃河》一課中的聲音描寫卻很出色。究其原因,一是運用比喻修辭,二是采用“聲音+時而+特點(四字短語)+心理感受+好像+事物(生活場景)”的句式。如何讓學生領悟其中的奧秘呢?筆者曾設計了“讀-畫-品-悟”的教學過程。讀,是指自由地朗讀描寫光未然朗誦聲的句子;畫,是指分別用“·”“△”畫出描寫聲音特點、心理感受的詞語,用“ ”畫出聯(lián)想到的事物或場景;品,是指邊讀邊思考,作者分別把朗讀聲比作成什么?為什么這樣打比方?悟,是指領悟表達秘妙,讓學生明白:用熟悉的事物或場景來比喻朗讀聲,使得抽象的聲音變得可視、可觸,語言自然就會形象、生動。
又如,六年級下冊《船長》一課廣泛地使用短句描寫“瑪麗”號巨輪遇險時的場景、船長的命令以及他與大副的對話,突現(xiàn)人們的驚慌與船長的沉著與果斷,課文最后兩句話用長句敘述船長的因公殉職。為了引導學生體會長句短句的妙處,一位老師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
(1)默讀課文,畫一畫,船長哪些命令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在旁邊寫上自己的感受。
(2)讀后交流:船長的哪一道命令給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A. 品味船長下達的第一道命令。
①船長是在什么情況下下達這一道命令的?PPT出示課文片段,學生齊讀。
②這樣的場面,讓你感受到了什么?
③雖只有四十二個字,卻字字讓人驚心。讓我們把目光再次停留文字上,數(shù)數(shù)每句話字數(shù),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④點撥:人們緊張、激動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說話會短促,因此作者所寫的話也應短促。這里大量使用短句,就非常逼真地再現(xiàn)了“瑪麗”號遇險時可怕、緊張的場面。
B. 交流后幾次命令。
①第二道命令之前也有對話,老師把這段對話已作了改動(出示PPT),讀一讀,可以嗎?
②點撥:人物的對話要符合當時情景。此時時間萬分緊迫,情況萬分危急。只有運用短句,才能再現(xiàn)情況的危急、船長的果斷與魅力。
(3)一段對話,兩次命令,船長就將一場可能船毀人亡的大災難控制住了??伤麉s隨著輪船徐徐沉入大海?!叭藗兺高^陰森可怖的薄霧,凝視著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蹦芨某伞巴高^薄霧,人們看到,雕像沉入大?!眴幔?/p>
(4)點撥:船長為了他人而犧牲自己,人們敬佩他但又萬分悲痛,此時氣氛凝重,所以不再如,“這美麗的南國的樹!”是四年級下冊《鳥的天堂》中的一句話。從語法角度來看,這是一個病句。但從語用學角度來看,它缺少謂語是一個異構突現(xiàn)的句子,是作者巴金看到獨木成林、生機勃勃的大榕樹時情不自禁、脫口而出的話語,表達的是自己的驚喜、贊嘆之情。筆者是這樣引導學生體會它的妙處的:①讀讀這句話,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②既是病句,我們就把它改正過來(這是一棵美麗的南國的樹?。"圩x讀修改前后的句子,想想哪一句好?為什么?④點撥寫法:說話、寫話時可采用不同普通句子的結構來強調(diào)語意,突出情感。
三、段落
積句成段,積段成篇。段是由句邁向篇的一級語言組織形式。段是中年級閱讀、習作教學的重點,三年級側重于自然段,四年級側重片段。掌握常用的總分式、順承式、并列式、因果式、轉(zhuǎn)折式構段方法,是三、四年級學生的基本表達技能,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就應引導學生認識這些基本的構段方式,體會其妙處,進而靈活遷移。
在三年級上冊《吹泡泡》第三自然段里,作者冰心按照順承關系運用準確的動詞描寫了兒時吹泡泡的歡樂情景,其順承關系的構段方式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表達技巧。如何理解這一構段方式并體會其妙處呢?一位老師設計了基礎而實在的過程:①數(shù)數(shù):這段話共幾句?②說說:每句話寫什么?③想想:這四句話的順序能調(diào)換嗎?為什么?④畫畫:畫出第一句里表動作的詞語。⑤換換:這些表動作的詞語可調(diào)換順序嗎,為什么?⑥點撥寫法:事情發(fā)展、活動進展、自然現(xiàn)象、動植物生長都有自己的順序,如果我們按照事情、事物本來的順序來組句成段,條理就會很清楚。
再如,《鯨》的4~7自然段分別從吃食、呼吸、睡覺、繁衍四個方面介紹了鯨的生活習性,這是非常明顯的并列式片段。筆者曾這樣引導學生體會:①4~7自然段分別寫什么,請用一個詞語概括?②用一個詞語概括這四個自然段的內(nèi)容。③四個自然段的順序可以打亂嗎?如先說呼吸,再寫吃食,然后寫睡覺,最后寫繁衍?④點撥寫法:一個意思可以用多個自然段來表述,內(nèi)容如果沒有主次之分,誰先寫誰后寫都可以。
四、篇章
“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掌握運用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與人口頭交流要求“能根據(jù)對象和場合,稍作準備,作簡單的發(fā)言;表達有條理,語氣、語調(diào)適當”,書面交際要求“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象作文,要求內(nèi)容具體,感情真實”。一言概之,小學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求能運用語言文字說、寫簡單的文章(話語)。要會寫文章,就必須掌握基本的選材組材、結構安排、表達方式、表達順序、表達方法等技巧,了解各種文體基本的表達特點,而這些技巧就應從作為“例子”的課文中、在閱讀教學課堂上獲取。
《孔明借箭》是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文中最突出的寫作特色就是運用語言描寫與精當?shù)纳袂槊鑼憗砜坍嫽铎`活現(xiàn)的人物形象。為了讓學生體會這一寫作技巧,一位老師設計了步步踩實的教學過程。
(1)課文主要講周瑜和孔明之間的博弈,語言描寫特別多,共有四十三處,其中很多對話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這一句(PPT出示瑜大驚,慨然嘆曰:“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齊讀之后,發(fā)問:除了語言描寫,它還運用了什么描寫?(板書:神態(tài)描寫)
(2)對周瑜的語言描寫在文中共有十二處,還有幾處的提示語中也有神態(tài)描寫,請大家默讀課文,用橫線畫出相關語句。
(3)交流:
A(PPT出示)
①周瑜為什么“大驚”?聯(lián)系上下文說一說。②有感情地讀,讀出自己的理解。③點撥: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周瑜——心胸狹窄。
B(PPT出示)
①這里“大喜”是喜笑顏開的意思嗎?②此時他會想什么?我們試著揣摩一下他的心理活動(PPT出示說話句式)。
③引讀:奸計得逞,于是暗喜——(全班接讀原句)。④點撥:從這可見周瑜——嫉賢妒能。
C(PPT出示)
①運用“一讀二品三談”的方法小組合作學習。②全班交流。
(4)點撥:“大驚、大喜、大疑”是文中對周瑜的神態(tài)描寫,僅僅六個字就把周瑜心胸狹窄、嫉賢妒能、驕傲自負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
事序、時序、空序、物序、邏輯順序是常見的五種表達順序。相對于外顯的事序、時序、空序、物序而言,文章的邏輯順序非常隱蔽,難以發(fā)現(xiàn),但它又是使用廣泛的表達順序,學生必須要掌握。如何引導學生去認識、體會表達上的邏輯順序及它的妙處呢?一位老師在執(zhí)教《兩小兒辯日》時就處理得很巧妙。
(1)同學們,讀懂了課文內(nèi)容,我們再來探究文章的語言形式,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先找出兩個小孩各自所說的話,再想想他們說話的思路怎樣,最后想想這樣說話有什么好處。
(2)學習小組內(nèi)交流。
(3)學生匯報,老師相機板書。(觀點+理由,說話有理有據(jù))
(4)(PPT先后出示兩個小孩所說的話)全班分兩大組朗讀,指導讀出理直氣壯的語氣。
(5)師小結:在平常的交流中,如果要對某一事物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就應先闡明自己的觀點,再陳述自己的理由。這樣說話,有理有據(jù),有說服力。
總之,閱讀教學中的理解要緊扣語言形式,重點理解作者如何運用語言文字來表情達意、吸引讀者,要“堅決與那種深挖人文主題的語意型理解說拜拜”。唯有這樣,語文教學才可能真正實現(xiàn)“閱讀學寫法,習作用寫法”的理想,語文教學才有可能達到“高效”的目的。
(作者單位:湖南省衡陽市石鼓區(qū)教育科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