魈鳴
鄉(xiāng)村里沒有圍墻,鄉(xiāng)村里有的只是籬笆。在畫家的眼里,籬笆是鄉(xiāng)村的一道絕妙風景。而在我山里的老家,籬笆,卻實實在在是用來阻擋家禽的。
樸樸實實的莊戶人家,總得要養(yǎng)一些豬啊、雞的,才似乎顯得更富有生氣。用老家人的話說,一戶人家,連豬呀、雞的都懶得養(yǎng)一只,那還能算是戶人家?老家人養(yǎng)雞大多是散養(yǎng),早晨一起來,提著褲子將雞籠門一抽開,那些雞們就全“咕咕”地叫著,在公雞的帶領(lǐng)下,魚貫而出。只是一眨眼的工夫,稻場邊、屋檐下、土堆上,房屋的四周便到處都是雞的影子。到了晚上,主人站在屋檐下“咕咕”一喚,那些雞們就又全都擺著“八字步”,一個個乖乖地鉆回了雞籠,隨后只需將籠門一插,是一點都不費事。還有,家里新捉回來的小豬,也得散養(yǎng)幾天才投得上粗食。投不上粗食的豬仔,是沒法入圈的。因而,在那些四處刨灰覓食的雞群中,有時候,也會混進來一只或是兩只拱著泥土的小豬。
那些自由慣了的豬仔、雞們,從籠里一放出來,自然不會像人那樣的聽話,總是喜歡不該啄的也在啄、不該刨的也在刨。一不小心,園田里,主人剛點下的作物種子和新生的蔬菜苗,就一下成了那些豬仔雞們的美味。為防止那些豬仔、雞們偷食和刨亂新點下的作物,每當開春蔬菜播種的季節(jié),人們便想著法子,用籬笆來將園田與那些小豬、雞們隔離開來。因而,老家的人們又時常把圍著園田的籬笆俗稱為“園子壁”。結(jié)果,房前屋后的籬笆扎得多了,年年修修補補,久而久之,籬笆就將房屋圍成了一個風味十足的農(nóng)家院落。
籬笆圍得嚴實,是專門用來阻擋豬啊雞啊的,可不能讓它阻擋了人的行走。一家老小天天都要進進出出,扎籬笆的時候,自然還得在那路口的籬笆墻上,裝上個簡易的籬笆門。說是門,其實也就一塊活動的籬笆而已。人要經(jīng)過,順手一提,隨后就勢一靠就成,很是輕巧,也很方便。小時候讀葉紹翁的《游園不值》,每當讀到“小扣柴扉久不開”時,總是心存疑慮,是怎么也想不明白要打開一個類似籬笆的“柴扉”還用得著來“扣”?那時,并不知道“小扣柴扉”,其實是一種讀書人的禮儀,還以為葉紹翁筆下的“柴扉”與現(xiàn)在的鄉(xiāng)村籬笆柴門,存在著多大的不同呢!
莊戶人家過日子總是惜土如金。開春了,種植蔬菜的時候,人們自然忘不了順著蜿蜒的籬笆,沿途還得再點上幾窩諸如冬瓜、南瓜、絲瓜、黃瓜、苦瓜、蛾眉豆、豇豆之類的瓜豆,然后,再倒上幾筐燒得發(fā)紅的火糞。幾場春雨過后,那些瓜秧、豆秧,就比著賽似地開始瘋長,早上開門一看,是一天一個樣。沒幾天的工夫,原先枯褐的籬笆,就全都變成了一道青翠欲滴的綠墻??蛇€未等人回過神細看,一轉(zhuǎn)眼,那青蔥的綠墻上,就又四處開滿了大的、小的、金的、紫的各色各樣耀眼的花。平常不起眼的籬笆,就—下又變成了一道人見人愛的花墻。那沿轉(zhuǎn)籬笆上的綠,那沿轉(zhuǎn)籬笆上的花,還有那沿轉(zhuǎn)籬笆上的瓜豆秧新結(jié)出來的瓜豆,憨憨澀澀,讓古舊的土屋,也便—下跟著變得漂亮了起來。
瓜豆秧將籬笆墻爬得密不透風,豬啊雞的自然是再也無法鉆進園田。不過鉆不進也沒關(guān)系,籬笆墻下瓜葉藤蔓間,有的是它們覓食嬉戲的空間。有時,明明看見院子里有一群雞,剛和主人說了幾句話,一扭頭便全都不見了。待有小孩捧著新烤的嫩苞谷,擦著鼻涕,蹲在屋檐下準備開啃的時候,嫩苞谷的清香頓時引得那些豬仔、雞們,從瓜葉下、藤蔓間,一只一只地全都鉆了出來,一個個伸長了脖子,成群地圍著小孩直打轉(zhuǎn),“咕咕”地叫個不停,急得小孩不得不將手中的苞谷舉得老高老高。
爬滿籬笆墻的瓜豆,一旦開結(jié)就會沒完沒了。今天摘了這頭,昨天剛摘的那頭就又新長了出來。一天不采摘一遍,就見有瓜豆在漸漸變老??杉依锩嬉簿湍敲磶讉€人,就是摘了全當飯吃也吃不了那么多呀!不過,婆娘們有的是辦法,吃不了就將它煮了、切了、曬了,制作成大包大包的干菜,到了臘月,和著臘肉一起燉了,噴香噴香!
可再勤的采摘,也有摘漏的地方。到了秋天,籬笆墻上的瓜豆秧枯萎得只剩下藤梢上的一叢綠色的時候,主人便開始清理籬笆上的那些藤蔓了。清著清著,籬笆腳下就又滾出了一些老得發(fā)亮的瓜。主人見了呵呵一樂,便趕忙叫來自家的孩子抱回家里去,說留待明年來做種,正好!
可如今,鄉(xiāng)村的籬笆是越來越少了。雞,改為了成規(guī)模的圈養(yǎng);蔬菜,住進了大棚。殘存的籬笆也變得歪歪斜斜。不知誰說過,籬笆是鄉(xiāng)村的魂!只是,我不敢想象,一旦鄉(xiāng)村失去了如魂的籬笆,那鄉(xiāng)村還叫鄉(xiāng)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