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流傳很久的小故事。有一位考生進京趕考,途中遇到暴風雨,渾身濕透,又餓又冷。他來到一戶農(nóng)家,受到老夫婦的熱情招待,煮了幾個芋頭供他食用。饑腸轆轆的考生吃了之后,大加贊賞,感嘆是人間美味。后來,考生金榜題名,當了大官,特來拜訪當年有恩于自己的老夫婦,還特意要求再嘗一次記憶中美味的芋頭。芋頭端上來,嘗了一口,連忙吐掉,昔日的美味竟然如此難以下咽。
究其原因,一是考生成為大官,吃遍山珍海味,普通的芋頭自然無法入眼。還有便是記憶中的食物總是格外美味,在漫長的吃不到的歲月中,一遍遍回憶,總是會給這樣食物鍍上一層別樣的光芒。日子久了,這食物也便登上了記憶中的神壇。
記憶中,孩提時代的食物總是最有時代印記,也最容易引人遐想。放學后,路邊小店出售的無花果干、辣條、唐僧肉、果丹皮,一毛錢一小包,一路吃回家,滋味最好。明明是粗制濫造的三無產(chǎn)品,卻吃得津津有味,每天放學蜂擁而至。升入中學后,每日騎車回家,很少再有機會光顧這些小店,食物也隨著時光消失在我們的記憶中。即使現(xiàn)在再次吃到,恐怕也不再是當時的滋味。只是,偶爾念起,也會記得那些花花綠綠的食物和如同這些食物一樣簡單不加修飾卻吸引人的歲月。
還有便是總排著長隊的烤雞店。印象中那是開在鬧市區(qū)的一家國營食品店,某年在臨街的窗口開始賣烤雞。烤雞出爐后,一律掛在窗前,焦黃色的烤雞似乎還掛著油脂,表皮油光晶亮。最吸引人的便是香味,常常引得路人駐足,稍作猶豫,便買下半只烤雞。還有許多聞香而來的食客,因而不論何時,店門口總是人頭攢動。小朋友最愛雞腿,迫不及待撕下一個雞腿就啃。這便是記憶中的烤雞,至于味道,總是很香很香的。而現(xiàn)在,細細想來,那時的烤雞和現(xiàn)在并無二樣,卻再也沒有那么誘人的滋味了。
還有一些記憶中的食物不是因為環(huán)境、心情改變再也無法吃到,而是因為滄海桑田、物是人非。比如某位去世親人的拿手菜,帶著情感的溫度,總是格外溫柔。即使味道普通,也會成為心中的白月光,無法觸碰、無法得到。
旅行途中遇到的食物,也常常成為記憶中的食物。最多的便是異國他鄉(xiāng)街邊小攤的食物。本來不抱任何希望,只想吃個便飯,卻沒想到異常美味。而這些店,通常沒什么知名度,只是依靠本地食客口口相傳,能在旅行途中撞上,也是運氣。今夏去濟州島度假,攻略中的黑豬肉、烤鮑魚都不及無意找到的海螺面好吃。面條中加入蕎麥,呈淡淡的褐色,勁道爽滑。湯汁用新鮮海螺肉熬成,沒有任何添加劑,極其鮮美。吃完面條后,連一大碗湯也喝光。想著第二天早晨再來光顧,一大早卻撲了個空——早市不營業(yè)。而后去了其他地方,便再也沒有看到有海螺面的店了。若說還有沒有機會再吃到,真要吃,也不是件困難的事。只是,世界那么大,總有更美的風景想看;美食那么多,總有更美味的食物想品嘗。故地重游,大抵也是幾年甚至幾十年后的事情了。那家面店是否還營業(yè),恐怕也是一個未知數(shù)。
如此便成了記憶中的食物。時常想起、時?;匚?,卻也明白,這些也只是記憶中的美味了。想重逢,恐怕也只是午夜夢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