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源
摘要:荷蘭教育家弗賴登諾爾認為:“數學來源于現(xiàn)實,也必須扎根于現(xiàn)實,并且應用于現(xiàn)實?!爆F(xiàn)代數學要求我們以數學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數學手段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語言、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都應努力與生活接軌,在數學教學中重視生活體驗,發(fā)散學生思維,讓數學生活化植入學生內心。
關鍵詞:小學數學 生活化教學 路徑
知識是人們在生活中積累的經驗或總結出的規(guī)律,而教學的目標是為了掌握規(guī)律及學習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的方法。如果教師只是純粹地讓學生掌握知識,那就把學生的頭腦當作知識容器。其實,教師要善于發(fā)散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的思維像熊熊烈火般活躍起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會學、愛學。
學生的大腦正處于發(fā)育期,他們對新奇事物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把數學教學同生活結合起來,讓數學教學走進學生的生活,讓他們接受數學生活化思想,即生活里處處有數學。
一、教學語言生活化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首先接觸到的是教師教授這門課程時運用的語言,而不是內容。學生因為教師口頭語言的幽默風趣,或豐富的肢體語言而接受枯燥的課程教學。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提高自身的知識修養(yǎng),還要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數學是抽象的學科,如何使這些抽象的知識體系更好地被學生理解和吸納,這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語言素質。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具體的課程內容,修飾和加工課本上的書面語言,將其轉化成生動活潑、易于被學生接受的口頭語言。
二、教學內容生活化
在教材編寫上,大多數教師采用小故事的方式來闡述數學例題。因此,教師要不斷挖掘生活中的數學,不斷完善教材,使數學更加貼近學生生活。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時,主動聯(lián)系實際,并在課堂上列舉貼近自己生活的事例解釋課本的理論知識。此外,教師還可以舉辦比賽,比比誰找到的事例更易于讓同學理解,并給予獎勵。這會在無形中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中數學知識的能力,而且能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增強團隊意識。
三、教學方法生活化
數學教學的方法很重要,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學內容在學生心目中留下的深刻程度。在數學教學中,最有效的授課方法有三種:情境結合法、游戲法和實踐法。
1.情境結合法
教師可以把課本知識與生活情景結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如在教學“8的分成”時,筆者設計了一個教學情境:“中午放學回家,發(fā)現(xiàn)媽媽買了8個蘋果,如果現(xiàn)在媽媽要將這8個蘋果分給你和妹妹,有幾種分法?”
2.游戲法
教師可以把課本上的數學知識與游戲相結合,使學生在游戲中學到知識,增加數學學習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在教學“最小公倍數”時,筆者這樣設計課堂教學:
教師說:“現(xiàn)在從第一個人開始報數,并把自己報的數記下來?!?/p>
學生分別說1、2、3、4……
教師說:“好,現(xiàn)在請剛剛報到3的倍數的學生站起來?!?/p>
(所報數是3的倍數的學生站了起來)
教師說:“好,剛剛站起來的同學請坐下,接下來請報到4的倍數的學生站起來?!?/p>
(剛剛站起來的學生坐下,所報數是4的倍數的學生站起來。)
教師說:“不知道有沒有學生發(fā)現(xiàn),剛剛有好幾個學生站起來了兩次。下面,請這幾個學生依次說說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
這樣的課堂教學設計使學生很好地掌握了最小公倍數的知識,也活躍了課堂教學氛圍。
3.實踐法
教師可以安排課堂實踐和課外實踐活動,充分挖掘學生動手、觀察、解決實際問題的潛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通過課程實踐,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如在教學測量知識時,筆者這樣設計教學內容:“大家想不想知道我們現(xiàn)在手里的課本有多長?你們可以先猜猜,并把自己猜的數字寫在本子上,再用尺子量一量,看誰猜得更準確?!?/p>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的教學資源也往往來源于生活。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時,不僅要教會學生數學知識,更要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并認識到認真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實現(xiàn)學生在數學學習和教師在數學教學的雙贏。
參考文獻:
[1]張素萍.讓數學回歸生活[J].遼寧教育,2011,(5).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qū)龍嶺鎮(zhèn)向陽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