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鵬
關于書法藝術美的思考
陳 鵬
書法退出社會實用流通已經許多年了,但社會的書法熱卻方興未艾。人們力圖從書法美的當下形態(tài)中解釋書法熱的原因,卻往往力不從心。其實,中華民族與文字書寫有著同存共生的淵源。書法美是民族文化傳承積淀形成的群體情結,探求書法美的淵源,更需要從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積淀和審美心理結構的形成上尋找答案。
群體書法情結,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
(一)神圣化的崇拜
漢文字在形成早期,是因其神圣性而被頂禮膜拜的。公認最成熟的最早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是巫師通過法事進行占卜而記下的文字。這些文字雖然是人書寫的,其文字功能卻是傳達上蒼旨意、替天代言的,是代表天意的字符。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這些文字決定著整個族群的命運,審度著眾生的禍福。那時人們對文字的態(tài)度就是視若明神、絕對服從。人們與文字建立的原始關系,必然產生久遠的影響。繼甲骨文之后興起的是金文。金文已經不是天意或神語,而是人類自己思維的語言。金文是鑄在金屬的禮器上用來祈禱供奉的。這種文字書寫是人們對天、對神、對祖先的傾訴,是與天、與神、與祖先交流的途徑。這種神圣與虔誠也是不言自喻的。再之后的文體小篆,是體現(xiàn)天下同書的國家意志產物,是皇權一統(tǒng)天下的權威性、強制性在文字上的表現(xiàn)。小篆之后是隸書。隸書是官府衙門公文的專用文字,官方的安民告示、命令旨意,都是通過這樣的文字方式與百姓溝通的。這些溝通方式本身,就無形中賦予隸書特殊的統(tǒng)治色彩。對于官本位思想嚴重的中國大眾來說,這些文字書寫方式對群體文化心理的構成具有巨大的統(tǒng)治力和影響力。在民族文化傳承中,從早期就形成了對書法群體性的“神圣化崇拜”。
(二)人生奮斗的捷徑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書法之途延展著諸多夢幻般的改變人生的路徑。從秦始皇開始,統(tǒng)一文字重視書寫;西漢王朝開始,重視文書,設“尚書”“史書令史”等專門寫字的官職,選拔任用隸書高手,為天下書者拓展了一條“書而優(yōu)則仕”的路??婆e制度的實施,是對以書取人制度的變相延伸與擴張。科舉考試是以八股文談古論今為主要內容的現(xiàn)場筆試,其書法水平的優(yōu)劣,往往是考官、尤其是皇帝法眼中的重要因素。書法好不一定能行,但書法不好是一定不行的。寫一手好字,即使走不上仕途,社會上仍有許多崗位需求,如私塾先生、師爺、賬房、代人寫信立狀等等。這些都是絕大多數人夢寐以求的人生目標。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中國人利用讀書寫字來實現(xiàn)人生價值,一直是一條奮斗之路、夢想之路。
(三)大眾趣味的追求
在大眾傳統(tǒng)的意識中,話誰都會說,但只有會寫,才能算是有文化。書法作為實用性方式退出社會流通已經許多年了,但包括書寫、欣賞、交流、收藏在內的大眾書法熱卻有增無減。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喜愛精美的書法作品,都對書法好的人敬重有加,都有過希望自己也能寫一手好毛筆字的愿望。即使在把書畫作為“四舊”的文革期間,鋪天蓋地的大字報也把書法的社會功能和傳播功能用一種奇特的方式推向了極致。而當今可能是歷史上從事書法活動人數最多的時期,有資料顯示,據粗略統(tǒng)計數以億計。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因素是,歷代統(tǒng)治者,都對書法高看一眼,厚愛一層。上行下效,蔚然成風。
以上我們簡約地描述了書法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與民族大眾在精神上、審美心理上以及社會生活上的密切聯(lián)系。這些聯(lián)系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著不同的特質和比重,但是這些聯(lián)系卻不因時光的流逝而消失。相反,這些對種族進化具有積極意義的成果都轉化為民族文化的基因、積淀為大眾個體審美趣味而保留下來,并傳承至今。馬克思主義美學認為,包括審美感覺在內的人的“五官感覺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歷史的產物”。也就是說,我們現(xiàn)在的五官,看似是自然的,其實也是社會的;眼睛和耳朵的審美和價值取向,看似是后天培養(yǎng)的,其實也是歷史積淀的。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人們與書法的關系,由實踐理性轉化為直覺感性,由社會行為轉化為個體品味,由歷史變革轉化為心理結構。這種由文化傳承積淀形成的群體書法情結,是當今人們保持著對書法熱情的最重要、最深刻的基礎,也是書法美的源由。
書法能夠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群體心理情結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漢字形態(tài)綿延不斷的歷史延續(xù)性。在古代世界文明史格局中,使文字具備藝術發(fā)展的可能性的原始形態(tài),有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即“圣書文字”、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古希臘的克里特人的象形文字、美洲的瑪雅文化中的文字等等。它們都曾經以圖形來表意,有如繪畫的簡略形態(tài)。問題是,公元前10世紀到15世紀,它們都迅速地被拼音文字所取代。于是,人們對原有象形文字的認知與情感折斷了。而中國文字通過對圖形與描畫的簡約與符號化處理,延續(xù)了作為“表意(象)”文字的傳統(tǒng),確保人們對文字認知的對象和情感得以延綿不斷、始終如一、血脈相承地流傳了下來。
因此,我們在欣賞書法藝術的同時,一定要把書法放到歷史文化的大背景中進行審視與思考,防止因藝術化而帶來的偏執(zhí)。
書法美是文化情懷的筆墨造型表現(xiàn)。
首先,作為藝術的美學定義,其核心概念必須包含藝術內在運動與外在形式的兩個對立方面,這兩個方面能在辯證的發(fā)展中相互對立、相互作用、有機統(tǒng)一?!拔幕閼选焙汀肮P墨造型”這兩個具有主客體關系的概念,體現(xiàn)了藝術美辯證運動的普遍性。這兩個概念的對立運動和發(fā)展變化,決定了書法美具體形態(tài)的變化;這種發(fā)展變化邏輯的展開,實質上就是書法發(fā)展在歷史中演變。兩者相聯(lián)系,就是邏輯與歷史的統(tǒng)一
其次,“文化情懷”與“筆墨造型”鮮明標識了書法美的特殊本質?!拔幕閼选辈煌谄渌囆g的主體內容表達,具有與書法藝術十分吻合的相依性?!肮P墨造型”更是鮮明指出了書法在藝術形態(tài)方面的特點,蘊含了書法藝術形式美的本質。這個問題結合對書法內容與形式問題的探討,就會形成一個比較清晰的印象。
影響人們對書法美深入思考的有兩大障礙:
一是對書法“形式造型”方面認識的局限性,認為書法依托于漢字進行書寫在造型方面有局限性。與繪畫相比,書法造型對象單調——漢字,色彩單調——墨色,工具單調——毛筆,書寫內容單調——語言,剩下的就只有線條了;而且還有那么多的規(guī)矩和法則,簡直就是在帶著鐐銬跳舞。
其實,書法造型以漢字為基礎,正是其植根文化傳承豐厚沃土,在約定俗成的法則中展現(xiàn)和發(fā)揮自己優(yōu)勢的廣闊舞臺。毛筆書寫漢字,萬變不離其宗,書法藝術因寫漢字而與大眾群體結成了共同的牢固民族情結,產生了巨大的文化認同;其形得以萬變,又讓大眾群體看到了書法藝術的神奇,產生巨大的審美同鳴。這正是書法美的最大魅力。如果沒有漢字依托,有多少人會對抽象的筆墨線條感興趣?甚至還抵不過三流的水墨畫。因此,當今的專業(yè)書法家們不要認為書寫漢字會影響書法的藝術品質。藝術發(fā)展的規(guī)律告訴我們,藝術與書寫質的區(qū)別,不在表現(xiàn)什么,而在于怎樣表現(xiàn)。這是應該引起藝術家們注意的。
音樂與書法有很多相似之處。音樂是一種在自由與限制兩個極端之間從容行走的藝術。一方面音樂有著極其嚴謹的樂律體系;另一方面音樂又是極其自由浪漫、直接訴諸情感的藝術。它自由得象鳥一樣在飛翔、象水一樣在流淌。音樂振動與筆墨的劃動一樣,都沒有概念性標示,沒有語言說明意義。但是,它可以一個字、一句話都不對你說,你已經或心潮澎湃、或潸然淚下了。書法本身也有嚴謹的法則,中國觀眾品賞筆墨律動的能力與懂音樂的人欣賞音樂律動的悟性是相同的,都能感受到其中的喜怒哀樂、抑揚頓挫、啟承轉合。藝術品質豐厚的藝術門類,都是在法規(guī)森嚴與自由浪漫的兩極對立中開拓自由空間的。音樂、建筑、書法和用腳尖跳舞的芭蕾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我覺得書法更象是東方的“紙上芭蕾”,氣度非凡、法度森嚴、頂尖功夫、八方招展。我們可以自信地說,書法是具有很高藝術品質的藝術,可以創(chuàng)造出主體情懷與筆墨造型完美統(tǒng)一的書法之美,完全有理由、有能力自立于世界藝術之林。
二是對書法“內容情感”方面認識的局限性。在對書法美的認識中,如何理解書法內容是一個難點。有觀點認為,書者所寫的文字語義如詩賦名言等,就是書法的內容。確實,文字語義可以是書法內容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比如一首唐詩,用電腦打印出來與用毛筆書寫出來,就其文字語義來說是相同。我們能說打印與書法的內容是一樣的嗎?如果打印與書法可以有一樣的內容,那還是書法藝術的內容嗎?這種對內容的界定忽視了書法的特性。與此相關聯(lián),也有觀點認為,用書法的形式把文學的內容書寫出來,就完成了書法內容與形式的結合,就是內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這樣的認識忽視了書法藝術本體的價值,忽視了書家主體審美意識的獨特性。還有觀點認為書法藝術就是一種純粹的抽象的線條的藝術,表現(xiàn)的就是筆墨的形式形態(tài),內容與否,無關緊要,尤其是不需要內容推動形式來增加藝術表現(xiàn)力。這樣的認識誤解或分裂了藝術內容與形式的關系,走向了“純形式主義”的偏頗,不利于書法藝術的發(fā)展和深入。
無論是把書法內容簡單文學化的觀點,還是把書法內容生硬消解化的觀點,其實都陷入了一種思維陷阱,即對藝術內容與形式理解簡單化、僵硬化了。其實,藝術內容對于不同藝術門類來說是不一樣的,而且其內容與形式的結合方式也不一樣。對于反映生活再現(xiàn)性強的藝術門類來說,藝術作品的內容主要就是其文學性,就是對生活直接而深刻的表現(xiàn)。但是對于抒情表現(xiàn)能力強的藝術門類來說,藝術內容就不可能直接反映生活的具體形態(tài)。旋律、線條、肢體的組合也沒有概念意義的指事性,其文學意義和敘事作用也就不那么明顯。
現(xiàn)在的問題是我們對于書法藝術內容的理解過于狹窄了。其實書法的藝術內容,有著與生活體驗相對應的無限的豐富性。深思熟慮的思想是內容,小橋流水的詩意不也是內容嗎?喜怒哀樂的情感是內容,多愁善感的情緒不也是內容嗎?可敘述性是內容,可象征性、可表現(xiàn)性不也是內容嗎?可言表的東西是內容,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不也是內容嗎?另外,啟承轉合、抑揚頓挫、酣暢淋漓、曲徑通幽、雄壯剛強、優(yōu)雅婀娜、整齊劃一、平衡對稱、對立統(tǒng)一、和諧美滿,這些人們在長期的歷史積淀中形成的對自然規(guī)律的審美認知、對世態(tài)炎涼的獨特體味,不是都可以并已經成為書法藝術的表現(xiàn)內容了嗎?如果人生如此豐富的心靈感悟,被排斥在書法藝術的表現(xiàn)內容之外,對于書法藝術的與時俱進、繼承創(chuàng)新難道不是嚴重的缺憾?這樣的認知當然值得我們反思。
聯(lián)系到書法的創(chuàng)作,還要注意的問題是,我們對生活的認識感悟能力是不是那樣豐富而敏感?書者把對生活的感受提煉為藝術素材、提升為表現(xiàn)內容、轉化為美的“有意味的形式”的創(chuàng)造力是不是那樣強盛?這是問題的關鍵。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就不能從生活與自然中更多地發(fā)現(xiàn)和捕捉適合書法表現(xiàn)的美;即便是發(fā)現(xiàn)了,如果創(chuàng)造能力不強盛,也難以得心應手、隨心所欲地轉化為書法的筆墨之美。不善于發(fā)現(xiàn),其結論就是“沒有”;不關心轉化,其結果就是“不能”。于是,書法藝術的內容與形式就不可能在當代得到新的養(yǎng)料與生命力,就可能在“沒有”與“不能”的無力狀態(tài)中因循守舊、不斷地解構喪失。從這個意義上講,對書法藝術內容與形式的認識問題,不僅是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在內容方面更大的危機是,一個藝術門類如果內容越來越弱化,僅剩下形式美,其生命力就大大衰退了;如果最終退化成裝飾美,那這門藝術就將壽終正寢了。這不是書法藝術要走的路。希望我們共同努力,不斷地從社會生活和大自然中汲取美的養(yǎng)分,不斷在繼承的基礎上提升創(chuàng)新能力,開創(chuàng)書法新的繁榮。
書法美中主體情懷與筆墨造型,在這里轉化為具體的形態(tài)。下面從把內容與形式分為三個層面進行描述。
(一)情趣與書技:情緒志趣與平衡對稱的統(tǒng)一(優(yōu)美協(xié)調)
第一個層面的內容為情趣。情趣既是對豐富世界的情緒感悟,也是書者的志趣、愛好。情緒有主觀色彩,但不象情感那樣明確而濃烈;感悟具有理性成分,但不象理智那樣深刻而完整。所以在情趣層面,不必胸懷大志、激奮抒發(fā),但可以觸景生情、剛柔相濟、豐富多彩、細膩悠長,可以富有詩意與雅興,也可以寄托對書法本身的一往深情。這個層次屬于情趣意味性的內容。這種情緒感悟融入到筆墨中,會使筆下的造型和書面形式洋溢著一種書者所賦予的氣息,可以營造出一種與書者內心感受相溝通的情緒氛圍。即便是一個入道不深的初學者,你的緊張與放松、自信與慌亂都會在書寫的文體中表現(xiàn)出來。
第一個層面的形式為書技。也就是說在這個層面上解決書法的書寫技法技能問題。書技從整齊劃一開始,反復演進,逐步定型。整齊劃一不是一成不變的,于是便出現(xiàn)平衡對稱。平而不平,有差異;衡而不衡,有對立。差異性作為一致性的對立因素進入書寫,形成了矛盾,造成了抗爭。但這矛盾和抗爭最后形成的不是美的破壞與分裂,而是把不一致與一致性巧妙地結合起來,形成一種新的秩序即平衡對稱。由把整齊劃一轉化為平衡對稱,使書寫由單一走向豐富。一旦平衡對稱相對固定,又會轉化為新的整齊化一,使對立再走向更豐富、更具表現(xiàn)力的統(tǒng)一。書法藝術在歷史演進中就是一個不斷螺旋演進的過程。書法藝術就是這樣一輪一輪地突破,一輪又一輪地更新的。無論是新書體書風的形成,還是習書者的學成,都需要完成這個過程。書者掌握了書法藝術的基本法則,技藝嫻熟并在筆法、結字、章法等方面進行發(fā)揮,形成自己的某種特點;在技藝繼承與精神風格再現(xiàn)中,表達出有價值的情懷,為書寫進入更高的層次、實現(xiàn)更自由的表達做好準備。
在第一層面上,作為內容的情緒志趣與作為形式的平衡對稱相統(tǒng)一,在藝術上達到了優(yōu)美協(xié)調的效果。
(二)情愫與書藝:情感理智與韻律流暢的和諧(情境交融)
第二個層面的內容是情愫。情愫是創(chuàng)作主體身處具體的情境之中,情感與理智相互作用,產生了有明確指向、有沖動力的審美情感。情愫需要較深的書寫功力和較高的文學、品德修養(yǎng)。例如,當一個書者面對一篇詩文進行筆墨創(chuàng)作時,首先他要深刻領悟詩文或激昂或優(yōu)雅、或傾訴或抨擊、或悲苦或甘美的文學內涵。這時,文學內涵在他的內心醞釀成自己的審美判斷并激發(fā)創(chuàng)作沖動。假如,詩文表現(xiàn)的是一個知識分子懷才不遇、因仕途坎坷而發(fā)生的悲涼之情,那么,這首詩可能在書者內心產生幾種不同的感受:一是與詩人有懷才不遇的同感,激發(fā)了書者悲苦之情;二是認為人生出路很多,產生了豁達超越之情;三是反思詩人的境遇,產生了對官場及制度的憤慨討伐之情。也許還有許多許多的可能性,但這個時候書者確實面臨著自己的選擇。這種選擇是由書者的生活經歷、文化背景和氣質品質共同決定的。一旦作出了自己的選擇,他就會將所選擇的情感取向轉化為審美意識,投入到與審美判斷相吻合的創(chuàng)作氛圍和書寫狀態(tài)中去,在書面上表現(xiàn)出自己的氣質特征。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書者的創(chuàng)作心理狀態(tài)無可置疑地直接影響著、籠罩著整個作品的氛圍。情緒的喜怒哀樂與行筆的輕重緩急是直接對應的。一幅作品,幾乎就是一張變相的心(身)電圖,從精神到心跳,從肢體到呼吸,任何的松緊張馳都與運筆的抑揚頓挫息息相關,都會難以掩飾地觸落在書面上。毛筆軟毫的特殊功能使書者心理和情緒的任何抖動都細膩而深刻的記錄在案了。這就是書法中人與書的特殊的、直通心靈的關系。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總結出書者書寫別人文學作品,把主體意識轉化為書法內容的規(guī)律。這個轉化過程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內容,是詩文的文學意義,這一部分內容不是書法作品獨特的,但它對作品的其他內容產生影響;第二部分內容,是詩文對書者的激發(fā)啟迪意義,這種激發(fā)和啟迪促使書者作出自己的思考、判斷與選擇;第三部分內容,是書者把這種思考、判斷與選擇轉化為個體的、獨特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意識,并把這種情感體驗和審美意識滲透到筆墨造型的過程中。于是,書者獨特的個性化的審美意識就直接地融入到書法作品的風貌中。
第二個層面形式方面的概念是書藝。此時書寫跨越了技能方面的障礙,對傳統(tǒng)的書法成就進行了很好地繼承,已經可以把技法轉化為藝術表現(xiàn),進入了一種情境交融、內容與形式相統(tǒng)一的階段。而且,書者的書寫功力越深厚,其獨特的審美意識在作品中的滲透力和籠罩力就越強,人們也就越容易從中閱讀出書者的風格特征和審美取向,反之則越淺。
(三)情懷與書道:心潮涌動與筆墨律動的共振(物我兩忘)
第三個層面的內容是情懷。情懷是比情愫更豐富、更深厚、更廣闊的境界,是在強烈的感情激奮下,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融入其中的精神世界。
對人生社會有深刻的感悟,在生活經歷特殊情境中點燃激情,把情與筆、心與墨完美地融為一體,造就驚俗駭世的大作,書寫流傳千古的精彩篇章。這時書法藝術的主要內容已經不是書家對別人作品的認知和體味,而是自己依靠深厚的文學功力和品格修養(yǎng),創(chuàng)作自己的文章,直抒自己的胸懷。只有到了這個境界,書法的實用性與表現(xiàn)性、法度成規(guī)與自由靈魂、高超技藝與激烈情懷、藝術內容與藝術形式才達到了完美統(tǒng)一?!短m亭序》《祭侄文稿》等頂峰大作是這樣產生的,毛澤東書法藝術的高超也是這樣體現(xiàn)出來的。巨人的胸懷氣度與品格學養(yǎng),完美地融匯在自由瀟灑的筆墨造型中,創(chuàng)作出美文與美書完美結合的絕世精品?,F(xiàn)當代書法有代表性的領軍人物,也具備了“我書我心”“文墨俱佳”的能力和品質。因此,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是“心潮涌動與筆墨律動的共振”,是書者用筆墨為自己情感激流的造型,是創(chuàng)作過程中物我兩忘、酣暢淋漓的靈魂之顛,達到了“為當代立標、為后人立法、為歷史續(xù)輝煌”的高峰。只有在博大情懷的澎湃推動下,技藝與法則才能在廣闊的海洋中遠航;只有插上思想與情感的翅膀,筆墨才能在自由的天空中飛翔?,F(xiàn)在人們都在問,為什么這么多人寫書法,而大書法家卻鳳毛麟角。在筆者看來,就是當代許多有高超技藝的書家對書法內容的開掘缺乏應有的重視和動力,對人生與社會缺乏深刻與激情,形不成自己的獨特感悟(包括對重塑美文形象的獨特追求)。于是就難得有博大情懷的書寫,只能習慣性地在書技與書藝的層面上徘徊。
第三個層面與形式相關的概念我們稱之為書道。其實書道已經不是一個單純形式方面的概念了,而是書家主體情懷與高超技藝完美結合的一種境界。此時,書法藝術形式美的豐富我們就不必多言了。但這些豐富的形式,正是主體博大情懷與心靈感悟的體現(xiàn),是富有沖擊力的審美意識所引發(fā)的形式創(chuàng)新。說到這里我們還是想到了那句老話,內容決定形式?;蛘哒f,思想與情感的深度決定了內容,內容的沖擊力決定了形式。
以上,我們在三個層面上對書法美的內容與形式進行了簡要的描述。書法藝術的美就表現(xiàn)在其內容與形式中。對藝術內容與形式的認識的深度和開掘的力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書法發(fā)展的高度。不應因其復雜而回避。從本文描述方式上看,似乎三個層面是獨立的、遞進的、分離的,實際上這是為了描述方便而分層的。在藝術實踐中,這些因素渾然一體、密不可分,只是在不同書者身上會有不同的融合方式罷了。
陳 鵬:山東省文化廳原副廳長,山東畫院書法篆刻院名譽院長,山東藝術學院文藝美學研究生導師
責任編輯:楊明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