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喆晶
作者簡介:張喆晶(1984-),女,漢族,浙江寧波人,小學教師,文學學士,云南師范大學附屬世紀金源學校,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育研究與實踐。
摘要:教育離不開引導,那么引導孩子去認識感恩、學會感恩自然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有什么樣的自我期望,自然就會有什么樣的信念;有什么樣的信念,就會有什么樣的態(tài)度,有什么樣的態(tài)度,決定著最終能收獲什么。
關鍵詞:感恩教育;學會感恩
中圖分類號:g61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1-0267-01
一個孩子如何健康成長才能被社會所認同,最終取得成功呢?這也許是許多家長想知道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多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過度參與,過度保護,過度替代,使得孩子喪失了自我學習的能力,同時讓孩子失去了面對挫折的勇氣,最終導致孩子對父母的責怪。所以,要教育孩子,就要讓他擁有獨立、勇氣、承擔、尊重、分享、感恩……優(yōu)秀的品質。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談談感恩。
感恩,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上的解釋是:對別人的幫助表示感激。感恩一向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之一,“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這句話集中地反映了古人對“報恩”的認同和崇尚。感恩,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智慧,是一個人對自己和他人間交往關系的正確認識?!暗嗡鳟斢咳鄨蟆币粋€懂得感恩的人,會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會真誠和善地對待他人,成為一個大家所敬仰的人。
諸葛亮在感恩方面就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在他的《出師表》中就有充分的表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鹊壑贾斏鳎逝R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一個功成名就的人在個人傳記中這樣總結他的為人處世哲學:會做事不如會做人,會做人不如會感恩。懂得感恩的人,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在西方,特別是在美國,每年11月有一個很重要的節(jié)日,那就是感恩節(jié)。這是美國人民獨創(chuàng)的一個古老節(jié)日,也是美國人合家歡聚的節(jié)日。在美國,感恩節(jié)當天像中國的春節(jié)一樣,成千上萬的人們不管多忙,都要和自己的家人團聚,大家一起享受一頓豐盛的節(jié)日晚餐。另外,還有比如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教師節(jié)等節(jié)日都帶有感恩的意思。感恩,是人們對生活的愛與希望。
感恩是健康成長的催化劑,一個小孩子能夠健康的成長,不僅僅局限于吃飽穿暖,要立足于社會,在社會上獲得認同,最終取得成功,感恩是必不可少的。學校是少年兒童成長教育中的主陣地,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社會是孩子接受公德教育的“大課堂”。德是中華文化之寶、民族精神之魂,更是一個人立足社會之根。最近,在《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中提出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以科學性、時代性、民族性為基本原則,綜合表現(xiàn)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六大素養(yǎng)。因此,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肩負的重要的責任和使命。
在育人工作道路上,我們有過很多的思考,使我們在共同的育人實踐中有了深刻的感悟、感受和感慨。把德育放在首位,以德育支撐教育,讓學生從生活中體驗成長中的快樂,感恩是一種力量、是一種一種境界、是一種精神,它可以激發(fā)人的內在潛能,這種能量一旦激發(fā),就會給人生帶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zhàn)。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與口頭,需要做小、做實、做細、做生動。滲透在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中,滲透在每個小細節(jié)之中,只有這樣,德育才能更為生動、更為精彩。
感恩是一種情感,只要用積極的態(tài)度去面對它,就能夠改變整個人生。在自然界中有“烏鴉反哺,羔羊跪乳”……在整個中華五千年文明孕育的傳統(tǒng)美德中就有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等。世界科學巨匠霍金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我的手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考;我有終身追求的理想;我有我愛和愛我的親人與朋友;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他恬靜的微笑說出了這段話,這使得他不僅以他的成就征服了科學界,也以他頑強搏斗的精神征服了世界?,F(xiàn)代社會,隨著經(jīng)濟的增長,物質文明的提高,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也發(fā)生了變化。有的學生懂得家長的辛勤付出,明白自己長大后要回報父母,回報社會;但有的學生不知感恩,反而引發(fā)了一系列的矛盾,諸如媒體上報道的,剛邁進大學校門的孩子,為了自己的面子和虛榮心,逼迫父親用兩個月辛勤工作才得到的工資去買一臺蘋果手機。
因此,開展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讓孩子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祖國、感恩社會、感恩自己現(xiàn)在所擁有的一切,這是學校教育迫在眉睫的問題。
感恩教育是一種喚起人性的教育,立足于使學生達到“向善向上”的境界,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風順,種種失敗和遺憾都需要我們勇敢地面對,這是選擇怨天尤人,從此變得消沉;還是對生活滿懷感恩,跌倒了再爬起來呢?這應該就是我們該好好思考的問題。我們現(xiàn)在就是要引發(fā)學生形成蓬勃向上的態(tài)度、意志和情感,養(yǎng)成健康文明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具有抗挫折能力,并具備達成目標的持續(xù)行動力。
感恩教育不應只局限在課堂上老師的言傳身教,更應注意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尤其是家庭教育中家長的言傳身教。學校應積極爭取,贏得家長的配合,請家長參加感恩教育活動中來,讓父母走進課堂,舉辦如感恩父母主題班會,利用教師節(jié)為契機,進行感恩師長活動等。把感恩教育與道德教育、文明禮儀教育、價值觀教育、理想教育等結合起來,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老師與學生心靈的接觸過程中要做到“將心比心”。并設身處地的去替別人著想,那么才會經(jīng)常施愛于人,擁愛于心,從而理解愛的真諦和精髓,成為一個充滿愛心的人。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是,如果我們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善于發(fā)現(xiàn)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中的美麗,以坦蕩的心境、開闊的胸懷來面對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那么一定會收獲意想不到的果實。
學會感恩,就會自覺地承擔起對自己、對父母、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無論面對任何人,任何事,都要帶著感恩的心態(tài)。一旦擁有了感恩的心,無論遇到任何困難都能全力以赴,最終一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績。在積極開展“八榮八恥”教育的今天,我們要以“感恩報德”為榮,以“忘恩負義”為恥。懷揣著夢想,帶著一種從容、坦蕩、喜悅、感恩的態(tài)度去面對新的時代,迎接新的挑戰(zhàn)。
(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附屬世紀金源學校)
參考文獻:
[1]孫建成.感恩心做人,責任心做事.遠方出版社,2010年12月第一版.
[2]馮如冰.撥動感恩的心——淺談對學生的感恩教育.中學教育參考,2011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