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音
摘要:音樂欣賞是人類訴諸于聽覺的感性活動,它能喚醒人的音樂感覺提升人的藝術修養(yǎng)。使人們獲取音樂美的享受,滿足精神的愉悅和理性的提升,提高情緒記憶力和樂曲欣賞能力。通過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有興趣,充分利用豐富的想象力,激起學生共鳴,運用身體語言讓學生大膽表現(xiàn),哼唱曲調(diào),體會音樂形象,多學科融合,全面欣賞,理解,達到最佳效果。
關鍵詞:欣賞;創(chuàng)新;興趣;想象力;多元素融合
中圖分類號:G633.9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323-01
音樂欣賞,是人的聽覺器官接觸音樂作品的音響運動形式而產(chǎn)生的一種能動的審美活動,也是一種通過音樂形象去體驗和認識社會生活的積極的思維活動。通過音樂欣賞教學,可以接觸古今中外的各種題材、體裁、風格的作品,從而開闊音樂視野,也能從中學得一些基本的音樂知識,培養(yǎng)高尚的音樂修養(yǎng),提高審美能力。
音樂欣賞課是初中音樂課的重點內(nèi)容之一,如何更好地上好音樂欣賞課,使學生更好地參與音樂欣賞,吸收音樂帶來的不同感受,并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是我們音樂老師一直很關注的問題。如何引導學生走進欣賞境界,這是值得我們每位音樂老師去探尋的。
根據(jù)學習老教師的經(jīng)驗和自己的一些教學經(jīng)歷,淺談以下幾點:
1.建立適合的音樂欣賞模式,使學生真正的懂得欣賞,提高審美力
縱觀我們的音樂欣賞課,無非就以下幾個程序:組織教學〈導入〉——介紹作品(引入新課內(nèi)容)——初步整體欣賞〈簡聽〉——分析結(jié)構(gòu)〈以學生為主,教師補充〉——分段欣賞——進一步講解作品內(nèi)涵——深入性完整欣賞等。這樣的音樂欣賞模式,是否能讓學生們真正的投入到音樂欣賞中呢?比如,一次學生們欣賞《百鳥朝鳳》這首樂曲學生初聽開頭就竊竊私語了,都說太吵了,不好聽。我立刻關掉音響,改變慣用的教學模式,由我先講述這首樂曲的創(chuàng)作手法和它獨特的韻味。當我講到嗩吶運用它高超的演技惟妙惟肖地模擬了多種鳥鳴后,學生們立刻回應要好好的聽完。從這首曲子,學生體會到了民族樂器——嗩吶獨特的魅力,也感受到樂曲表現(xiàn)出的百鳥爭鳴,一派生機盎然的大自然景象。明顯地顯示了在不同的情況下,運用不同的音樂欣賞模式,使學生們真正的投入到音樂欣賞中來。
2.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美的感受能力,靈活巧妙地用好課本教材
音樂是以聲音來表達內(nèi)心情感的藝術。學習音樂,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體現(xiàn)"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注重培養(yǎng)學生音樂聽覺感知能力,采用最佳的音響(作品內(nèi)容、演唱演奏水平、音響質(zhì)量)進行教學,以使學生獲得音樂美感的啟迪和享受。欣賞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啟發(fā)重于解說,教師要設計問題、以富于啟發(fā)性的提問,留給學生充分聯(lián)想、想象和思考的空間,通過教師的誘導,將學生領入音樂的情境之中來感受音樂。
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征,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運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精心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使課堂導入巧妙自然。在《進行曲欣賞》一課時,應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將《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作為開場白。在雄壯的進行曲中,展現(xiàn)在同學們面前的是國慶閱兵時波瀾壯闊的動人場面:藍天下,戰(zhàn)機呼嘯而過,解放軍戰(zhàn)士邁著整齊劃一的步伐通過檢閱臺……,同學們被眼前的畫面吸引了,完全融入到了音樂之中,許多同學跟著音樂的節(jié)奏劃起了拍子并高聲歌唱。這時教師開始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進行曲的節(jié)奏,介紹進行曲的基本知識。這樣激發(fā)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刺激了同學們的求知欲和感受音樂的能力。
教學過程中如何對教材進行合理的整合?這是音樂教學的關鍵,同時也要根據(jù)所教學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如《歐洲風情》一課欣賞時,學生對《友誼地久天長》、《伏爾加船夫曲》較熟悉,也容易理解,但對《愛的羅曼史》的理解可能較為陌生,因此在教學中以欣賞《友誼地久天長》或《伏爾加船夫曲》為重點,《愛的羅曼史》的欣賞教學只要根據(jù)《實踐與創(chuàng)造》第五題的要求,讓學生說出演奏樂器的名稱及樂曲所表現(xiàn)的音樂情緒即可,不必作過多的要求。
3.營造氛圍,視、聽并舉,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營造良好的音樂氛圍是激發(fā)學生產(chǎn)生學習興趣的主要因素。他能使學生在"音樂心理"中去感受作品,同時有意識地營造探究過程中的興趣情景、問題情景。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都要同時進入"傾聽"音樂的狀態(tài),其目的在于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欣賞活動中,以培養(yǎng)學生音樂聽覺的感知能力和音樂的記憶力。在"傾聽"音樂后,教師再介紹作品的體裁、時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應用多媒體、圖片,從視覺到聽覺,讓學生熟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提出初聽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如:聽到什么?看到什么?作品是什么風格、情緒如何?等等,讓學生談對作品的總體感受。通過初聽,學生對作品有了一個總體的印象,為了進一步聽懂音樂,再進行后面的逐段賞析和重點聆聽,目的是讓學生從音樂的基本要素上理解音樂,同時要有生活中的聯(lián)想。視、聽的結(jié)合,可以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深化學生對音樂形象的理解;開拓學生的藝術視野,更好地體現(xiàn)音樂作為人文科學的特征。
在欣賞馬頭琴獨奏曲《萬馬奔騰》的教學活動中,利用多媒體展示、播放馬頭琴演奏方式,感受馬頭琴的音色,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接著運用課件來幫助學生理解作品,感受萬馬奔騰的賽馬情景,音畫結(jié)合,更加深了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力,學生很快就被引入作品的意境中。
如在欣賞《苗嶺的早晨》這首小提琴曲時,首先,簡介樂曲內(nèi)容,然后播放制作好的電腦軟件。在明朗熱烈的樂曲聲中依次出現(xiàn)一幅幅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麗圖景,山巒起伏的苗族山寨、百鳥在晨曦中婉轉(zhuǎn)鳴唱;蘆笙高歌、青年男女旋轉(zhuǎn)于清水河畔的情景。這樣,音樂形象生動地展現(xiàn)出來,學生聞其聲,如見其人,大大地激活了課堂的學習氛圍,學生的審美體驗被推向高潮。
4.音樂欣賞對學生個性的培養(yǎng)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個性的健康發(fā)展,是我們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所要思考的問題之一。過去的音樂欣賞活動,語言幾乎成了表達、交流音樂感受的唯一工具。這種欣賞教學方式,僅能滿足一部分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的需要,卻往往讓另一部分更善于運用其他表達方式的學生明顯地處于"技不如人"的窘境。久而久之,一部分學生將對參與音樂體驗的表達活動缺少興趣,喪失信心。在音樂欣賞活動設計中,應注意為學生提供各種表達途徑,如:表演、繪畫、歌唱、朗誦、編講故事等方式,這其中也包括語文表達。并引導學生在這些活動中發(fā)現(xiàn)自己和他人的長處,鼓勵他們?nèi)∪酥L、補己之短。
總之,我們音樂教師只有本著與學生合作,師生共同發(fā)展的理念思想,多方位地讓學生自主體驗和學習探究,才能上出一堂別開生面的優(yōu)質(zhì)音樂欣賞課,從而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發(fā)展形象思維能力和智力;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提高感受和理解音樂的欣賞分析能力;引導學生產(chǎn)生深刻的情緒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審美激情,提高審美能力,最終使學生的素質(zhì)得以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黃林麗.淺談初中音樂欣賞教學的體會[J].成才之路;2010年11期
[2]余立峰.關于初中音樂欣賞教學探討[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1年21期
[3]楊培金.讓情感與音樂和諧共生[J].考試周刊;2009年05期
[4]俞玲君.初中音樂欣賞教學摭談[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8年06期
[5]朱孟文.中小學音樂欣賞實踐初探[J].中國音樂教育;2006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