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益
摘要:晚清名宦黃輔相的生平見于《清史稿》。但關于他的死亡記載,《清史稿》與他的行狀存在不少歧出現象。本文比較歧出,根據紅旗報捷制度的缺陷和行狀作者黃彭年的背景進行分析,對不同記載的真實性進行了初步判定。
關鍵詞:黃輔相 黃彭年 李文茂 紅旗報捷 史料
黃輔相,字斗南,貴州貴筑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考取進士,以知縣分至廣西,十一年后在兵勇嘩變、開城迎李文茂為首的太平天國軍時被俘,選擇了以死報效朝廷,列入《清史稿》的《忠義傳》中。在清朝晚期兵荒馬亂中,如黃輔相這種忠義之臣比比皆是,本無甚稀奇。然而,比較史書的記載,我們不難發(fā)現關于他的死亡記載有不少歧出現象。本文試對此略作辨析與思考,以就正于方家。
一、黃輔相之卒史料歧出
黃輔相在清朝晚期兵荒馬亂之際,以死報效朝廷,事跡列入《清史稿》的《忠義傳》中。然而,關于他去世有關記載的描述卻讓我們百思不得其解?!肚迨犯濉S輔相傳》(以下簡稱《黃輔相傳》)中記載道:“(咸豐)六年二月,以餉絀撤澛灘防兵,賊唐至,糧盡援絕,勢岌岌。輔相連牒布政使乞餉,不報。復遺書桂林守李承恩,瀝陳四難四易,使聞于巡撫,有‘力竭心殫,惟以一死報國之語。未幾,兵士果以饑嘩,賊黨潛結土匪內應,開城納賊。輔相督外委吳錦蘭等巷戰(zhàn),格殺數十人,賊乘夜冒雨大至,署潯州營副將福格暨錦蘭皆死之。輔相受創(chuàng)被執(zhí),絕粒罵賊,仰藥死,賊棄尸于江。輔相才略足辦賊,時有旨調引見,而殉難事聞,賜恤如例?!眱H讀傳記,黃輔相對時局的準確把握及忠義剛烈均能激起我們對他的欽敬。然而,《皇清誥授中憲大夫記名道廣西鎮(zhèn)安府知府署右江兵備道敕祀昭忠祠伯父黃府君行狀》(以下簡稱《黃輔相行狀》)中,黃彭年的記載較為詳細:“(咸豐)六年二月二十四日,兵勇果以饑嘩,松亭為其下所殺。公急調二塘練守城,未至。次日黎明,叛卒啟宣武城納賊。自賊中逸出者言,公被執(zhí),絕飲食。賊日具酒觳,公罵不絕口。輒毀其器,至三月初九日以餓死。賊瘞公尸河畔,春秋六十有四。”黃彭年是黃輔相的侄子,對此事的記載源于他的堂兄黃鶴年等人的敘述。
《黃輔相傳》與黃彭年所撰《黃輔相行狀》中所提及的“賊”所指為李文茂所率領的太平天國軍?!饵S輔相傳》與《黃輔相行狀》在記載黃輔相被抓之后的情狀時,差異較大。《黃輔相傳》中強調黃輔相是受傷被抓、絕食罵賊、喝藥而死;《黃輔相行狀》中則只提及黃輔相絕食罵賊一事,并且指出是由從里面逃出的人傳出的話。對所述的“賊”李文茂為代表的太平天國軍隊,記載也有所不同?!肚迨犯濉窂娬{黃輔相死后,太平天國軍隊“棄尸于江”,對黃輔相極不恭敬;《黃輔相行狀》則不僅記載了太平天國軍隊對俘虜黃輔相“日具酒觳”,在其餓死之后“瘞公尸河畔”,對黃輔相的恭敬于細事中得見。李文茂是清末著名的粵劇演員,以俠義聞名?!肚迨犯濉放c《黃輔相行狀》兩相比較,《黃輔相行狀》更為可信。
然而,《黃輔相行狀》的這段文中,是否有困惑存在?當然有!根據記載,黃輔相以咸豐六年(1856)農歷二月二十五日被擒,毅然絕食,且罵不絕口,堅持了十多天才餓死?,F代科學常識告訴我們,人體在缺水的情況下,最多只能堅持一個星期。一位已經六十七歲的老人,怎么可能罵不絕口的情況下還能活十多天?這顯然有悖常理。
二、紅旗報捷制度的弊病
在史料記載中,為什么會有明顯有悖常理的記述呢?筆者仔細思索清朝的政治制度,覺得此事與紅旗報捷制度的弊端或許有一定的聯系。
紅旗報捷制度,主要用于軍事。乾隆五十一年(1786),臺灣以“安民心、保家業(yè)”為號召,掀起了反抗清朝的活動。朝廷震驚之下,乾隆派常青、??蛋驳热祟I軍赴臺平叛。為了保證較為迅速地掌握前方軍事動向,乾隆下令自金川至北京的驛路暢通無阻,增加腰驛以縮短驛站與驛站之間的傳遞距離,并執(zhí)行明確的問責制度。軍事上較為緊急的派件,往往臨時用紅布制成小旗,上面寫上“緊急軍務”四字,旁加“八百里加急,此旗傳至下站繳回”等字樣。紅旗報捷制度在清朝歷史上的執(zhí)行,何剛德在《客座偶談》中曾經明確記載了弊端:“聞咸同之際,軍務緊急,朝廷日盼軍報。遇有勝仗,即用紅旗報捷,飛摺八百里驛遞。所謂八百里者,真八百里也。驛站遇軍務時,每站必秣馬以待,一聞鈴聲,即背鞍上馬接遞。其忙急至于如此。然奏報中所敘戰(zhàn)情,委曲詳盡,一若好整以暇者。按之事勢,種種可疑。后查知其幕府言,此等奏稿,皆于未戰(zhàn)之前,先行擬定;一得勝仗,即行發(fā)摺,馳陳其當日如何沖鋒,如何陷陣,賊從何地來,我從何地追,殺賊若干,獲戰(zhàn)利品若干,皆由幕府以意為之。將來如有事實太悖謬處,只于奏報詳細情形時,設法補救,亦不必顯為更正也。然后來所撰,平定某地某匪方略,皆根據當日奏摺原文,酌量刪削,不能自贊一辭。今之戰(zhàn)事如此,古之戰(zhàn)事何莫不然。讀史者不可不知。”
誠如何剛德所言,戰(zhàn)事奏報以紅旗報捷的形式傳遞,存在一定的史實偏差,黃輔相死前的戰(zhàn)斗正說明了當時《粵西公牘》在突發(fā)的戰(zhàn)爭之前所擬定的奏稿未能充分預料到戰(zhàn)斗形勢的突變,更未預料到黃輔相于此戰(zhàn)中會被俘最終不屈而死。筆者估計,《粵西公牘》對黃輔相被俘一事曾經出現了不斷彌縫的情況,目的正是為了矯飾公牘中此前存在的一些戰(zhàn)事奏報的不實之處。正因為如此,當我們閱讀史料發(fā)現不完全符合常理的情況時,我們應給自己提個醒:這里或許有官員奏報諱飾的情況存在。盡管我們很希望公牘的文字屬實,但作為史學工作者,我們更應對公牘文字的部分失實現象保持學術上的清醒。
當然,我們是否能因此不再采信公牘文字?尤其是,我們是否能因為紅旗報捷制度存在先行擬定奏稿的情況,便全然否定當時的戰(zhàn)報公牘?筆者以為,這又有些矯枉過正了。明朝初年,朱元璋惱怒天下錢谷冊存在空印之欺而掀起空印之獄。鄭士利為了讓朱元璋明白空印為不得已之權宜而大膽陳上奏折。在奏折中,他說道:“夫文移必完印乃可,今考校書冊,乃合兩縫印,非一印一紙比,縱得之亦不能行,況不可得乎!錢谷之數,府必合省,省必合部,數難懸決,至部乃定。省府去部,遠者六七千里,近亦三四千里,冊成而后用印,往返非期年不可,以故先印而后書。此權宜之務,所從來久,何足深罪!”雖然軍事上的紅旗報捷與明洪武九年(1376)發(fā)生的空印之獄有較多不同之處,然從其相似之處來看,時間上要求較緊、距離相對較遠,再加上缺乏信息化時代較為便利的通訊工具,當時的官吏為了實現整個國家較好運轉而進行的部分權宜措施是我們應該理解并涵容的。而事實上,從內容上來說,盡管于細節(jié)之處存在較多的粉飾和彌縫,事情的犖犖大者往往還是能從字里行間略有顯現。因此,對于公牘文字我們既要保持一定的學術清醒,也不宜因噎廢食,完全否定其真實性。作為史學工作者,更應該學會透過歷史背景去觀察事件的情偽。
三、黃彭年的直筆與曲筆
有悖常理的記載,太史出身的黃彭年在當時有沒有注意到呢?筆者在整理《陶樓詩文輯?!窌r,對黃彭年于《黃輔相行狀》中所增加的一個小字注釋頗感興趣。小字注釋道:“據公子鶴年等訃,是二十九日申刻?!痘浳鞴珷吩迫鲁蹙湃??!备鶕@一注釋,筆者篤定,黃彭年早在寫《黃輔相行狀》時便已經知道了《公牘》記載的問題。中國人重孝道,《孝經》中說:“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痹谝孕⒘墓糯袊⑹亲钪匾纳菩信c德行。黃輔相如果二月二十九日未去世,黃鶴年是不會冒天下大不韙、不會冒著咒罵父親死亡的大不敬來提前父親黃輔相的去世時間的!黃輔相死于二十九日,與其二十五日被擒,相距4天多,在斷水斷食又大量消耗體力的情況下餓死,是比較符合實際的。以人倫、科學等相互補充推論,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黃鶴年訃告上所記時間是準確的。
既然如此,一般人或許會選擇遵照訃告,直書伯父黃輔相的去世真實情況,黃彭年為什么會選擇遵照《粵西公牘》的記載,又加上一筆注釋呢?筆者認為,這與黃彭年的性格與人生經歷有關。
黃彭年與伯父黃輔相同一年考取進士,同一年考取進士的還有黃彭年的恩師蕭錦忠等人。為了表達對長輩的尊重,黃彭年推遲了兩年,到道光二十七年(1847)才補殿試。以黃彭年對長輩和老師的尊重,黃彭年自然不愿意伯父黃輔相的真正去世時間隱而不見。這應該是黃彭年即使出小字注釋也要清晰表達黃輔相去世準確時間的原因。
至于黃彭年選擇小字注釋,則可能與黃彭年的太史思維有關?!肚迨妨袀鳌吩敿氂涊d了黃彭年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之后曾經擔任過的各種職務“武英殿協(xié)修、國史館協(xié)修、功臣館纂修、本衙門撰文”,這些屬于太史工作范疇的職務訓練,造就了黃彭年在史學筆法上的特點:多數時候秉筆直書,對當代史亦略兼曲筆。
以《黃輔相行狀》而言,黃彭年以“逸出者”之言傳遞了李文茂所率領的太平天國軍隊的實況,而未因為屬于敵對陣營而將太平天國妖魔化,這是黃彭年的直筆。同樣,為了不與《粵西公牘》的奏報沖突,黃彭年充分考慮到《黃輔相行狀》要呈交史館,以便史館采擇的情況。以他在史館擔任過編纂工作,自然也清楚,這些史料與《粵西公牘》均會送至史館,以便史館進行后續(xù)的編纂整理。
如何才能讓黃輔相去世的真實時間較為清晰地展現在史官面前呢?筆者認為,較好的一種方法便是凸顯矛盾?;蛟S正是出于這種心理,黃彭年在撰寫《黃輔相行狀》時,盡管已經清楚地知道黃輔相的去世時間應在二月二十九日,但他依舊在正文遵從了《粵西公牘》奏報的時間,又用小字批注矛盾以給史館編纂者以善意的提醒。
可惜的是,《清史稿》編纂時,史官似乎并未看到《黃輔相行狀》,僅僅根據公牘留存的材料進行了一番編擇。
四、小結
《黃輔相傳》所記史實上的差誤提醒我們:《粵西公牘》在執(zhí)行紅旗報捷制度時出現彌縫奏報信息的情況。與《黃輔相傳》相比,《黃輔相行狀》有兩點更契合當時的事實:第一,太平天國在當時盡管與清朝存在矛盾,但在具體的行處上仍有不少值得人們尊敬的道義。第二,黃輔相死前的各種細節(jié)及黃輔相的去世時間更值得史家采信。
黃輔相死亡前后的記載不完全一致也提醒我們,在史學研究中,我們不僅要看當時的情況,也要看這些問題發(fā)生的真正原因。關于黃輔相的死,《粵西公牘》的記載固然是因為紅旗報捷制度存在一定的弊端造成的,但我們若以此否定歷史的真實性,很容易掉入歷史虛無主義的陷阱。多聞闕疑,對同一件事盡量從多角度去搜集資料并進行理性分析與判斷,便能在較大程度上恢復歷史的實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