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送女兒出門上學,車子到了離校門口還有兩三百米的距離,堵住了。她強烈要求下車自己進學校。想著女兒剛上小學沒幾天,一方面要維護她的自尊心;一方面又擔心校門口人多車多,我口頭上答應著,手上把方向盤往右一打,靠了邊停下來。女兒背上書包,跟我揮手告別,頭也不回地下車走了。
我迅速熄火、下車,偷偷摸摸地跟在她后面,既要保持適當的距離,又要不被她發(fā)現(xiàn),時不時尋找遮掩的物體。看她進了校門,我才徹底放下心來往回走。
如果有攝像機記錄當時的情景,這段路我肯定走得極其狼狽!
有人說“如果一個女人家里有孩子開學了,你就當她死了吧”,以前聽來覺得好笑,現(xiàn)在有了更多元化的溝通聯(lián)系方式,家里真有孩子開學,倒不至于如“死了”一般寂靜;而是轉變成了“開學了,媽媽們個個都成了精神病”。
剛剛過去的9月1日秋季入學,朋友圈里的媽媽們唉聲一片,哭著笑著紛紛感慨著孩子們長大了、舍不得;到了中午,大概是老師發(fā)來孩子們在學校吃午飯的照片,媽媽們又紛紛驚嘆:到底是什么樣的美味,才能讓挑剔的孩子們統(tǒng)統(tǒng)都吃了個底朝天。
現(xiàn)在開學也有一段時間了,朋友圈的精神病愈發(fā)呈現(xiàn)出相互傳染之勢。朋友A深夜對孩子沒上過幼小銜接,不知能否跟上學習進度表示擔憂;朋友B凌晨2點還失眠,睜著眼睛等天亮,就怕6:30鬧鐘失靈,連累孩子遲到;朋友C一早就開始困惑,學校喊著減負讓家長來給自己孩子布置作業(yè),到底怎么樣才能把握好這個度……
當焦慮成了這個社會教育的主流,恐怕很少有人能夠“幸免于難”。之前火遍全中國的《虎媽貓爸》,讓多少幼升小的父母心有戚戚焉;當《小別離》中的孩子們出國留學,爸媽們在家哭著想孩子的時候,又有多少父母期盼著,害怕這一天的到來。
古人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苯箲]是人性最基本和正常的情緒,焦慮并不可怕,有焦慮才真正反映了我們對生活的思考和對下一代的責任感。我們能做的不是不焦慮,是怎樣正確地轉化焦慮,更重要的是不把焦慮的情緒傳染給孩子。
其實焦慮的深層次原因,就是因為對自己、對孩子、對學校缺乏信心。適當地放開手,讓孩子們自己去走,自己去摸索,因為總有一天我們會跟不上他們探索世界的步伐。
龍應臺在《目送》中有一段震撼心靈的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每個焦慮的媽媽背后都應該有個自信、活潑、陽光的孩子,這才對得起我們得的這場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