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麗
(東北財經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5)
?
【文化視點】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價值、地位與應用
李秀麗
(東北財經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5)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能夠激發(fā)留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實現(xiàn)語言學習的目的,有利于留學生的自我修養(yǎng),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和地位;因此,挖掘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層內涵,將其應用于對外漢語教學,具有現(xiàn)實意義。
傳統(tǒng)文化;對外漢語教學;價值;地位;應用
對外漢語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符合國際社會需求、了解中國的復合型漢語人才,這意味著培養(yǎng)的目標不僅要掌握漢語交際技能,還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成為中國文化的傳播者。因此,中國文化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內容。
國外的語言學家,洪堡特、索緒爾、梅耶、薩丕爾等,對語言與文化的論述,直接影響了第二語言教學中對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關系的處理。19世紀末20世紀初,文化教學體現(xiàn)為對文學作品背景知識的介紹,與語言學習本身沒什么關系。20世紀中期,一些語言教學研究者開始研究跟語言相關的文化現(xiàn)象,并提出文化教材大綱,探討文化學習的方法;60年代,在跨文化交際理論和功能教學法的影響下,Claire Kramsch提出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要“多元共生”。這樣,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實現(xiàn)了有機結合。[1]
在國內,劉珣[2]和趙金銘[3]兩位先生論述了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學基礎,認為文化學是對外漢語教學重要的理論基礎。李泉則認為,任何民族的語言都凝聚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民族語言區(qū)域化或國際化的過程,也是該民族歷史和文化區(qū)域化或國際化的過程,簡言之,外語教學的過程,也是介紹這個民族歷史和文化的過程。因此,語言教學理所當然要跟文化教學相結合。[4 ]
經過多年探討,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實施文化教學在國內學界已成定論。但從實際應用情形來看,還存在兩點不足。第一,盡管學界對文化教學的重要性關注越來越多,但對文化資源挖掘不夠,創(chuàng)新不足。長期以來,一提“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留學生就會有程式化的印象,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就是京劇、武術、剪紙等淺層次的東西,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更深層次的內涵卻沒能被展示出來,更不用說具有中國特色的智慧被貢獻給世界人民了。第二,對文化教學關注較多,對文化課探討不夠。呂必松先生說:“對外漢語教學不能不研究漢語言專業(yè)的課程設計,從課程設計的角度來說,也不僅僅是在課程設計這一點上,漢語言專業(yè)中的文化課教學也是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的對象?!盵5]因此,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價值、地位予以充分認識,并自覺應用于教學中,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價值
首先,有利于激發(fā)留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中國經濟的發(fā)展,使中國的國際地位日益提高,也增加了世界各國人民對這個神秘國度的向往,他們渴望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化,因而也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漢語學習者。不論是現(xiàn)代文明,還是古代文化,抑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都使?jié)h語學習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產生了濃厚的探究興趣。只有了解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才能理解今天的中國崛起,并能使其與本國文化進行對比,從而增強學習漢語的動力,克服“文化休克”,對中國文化有一個正確的態(tài)度和積極的學習動機。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充滿內憂外患,然而中華民族不但沒有衰亡,反而從發(fā)展走向繁榮,其中真意就在于豐富而又富于哲理的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因而,《大國的興衰》的作者、美國耶魯大學教授保羅·肯尼迪說過這樣意味深長的話:“在近代以前時期的文明中,沒有一個國家的文明比中國更發(fā)達、更先進。”
其次,有利于實現(xiàn)語言學習的目的。語言是活生生的,說出來是口語,寫出來就是文章,言有盡而意無窮,因為它承載著民族文化,是民族認同和民族風格的一個重要標志。人們學習外語的基本目的是掌握目的語的交際能力,但是不同的人使用語言的范圍和方式不完全相同,這就決定了他們學習語言的具體目的也不會完全相同[6]。一項調查顯示,了解中國是外國留學生在中國學習漢語的首要目的,然后依次是便于工作、接受更多教育、融入中國文化、便于在中國旅游[7]。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可以同時達到了解中國、接受更多教育和融入中國文化的三重目的。
第三,有利于留學生的自我修養(yǎng)。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能夠培養(yǎng)留學生跨文化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健康的人格和心理素質、高尚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世界觀。發(fā)達國家的教育界,在二十世紀中葉就呼吁高等教育要實現(xiàn)科技與人文的結合,使科技人文化。留學生教育也應該實現(xiàn)智育與德育的雙重功能,達到教育和教養(yǎng)的雙重目標。中國現(xiàn)在進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這是較過去更復雜、更偉大的事業(yè),它不是憑空產生的,必須有所憑借,而憑借的對象是歷史形成的資源,這就是中華民族從進入文明時代起積累下來的豐富的文化遺產,既有物質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要使留學生意識到中國的經濟建設只有以歷史為依托,才談得上健康發(fā)展,進而可談中國特色。
從積極面講,市場經濟的作用在于解放了人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因而會大大促進生產力的增長;從消極面講,它利用了人永遠不會滿足的欲望,而為追求金錢滿足欲望,有人可以不擇手段,更多地以金錢物質建立起人際之間的聯(lián)系,就極易造成道德滑坡和心理失衡。所以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僅靠市場經濟是不夠的,還必須建立承上啟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而傳統(tǒng)文化中的價值觀資源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中的作用就充分顯現(xiàn)出來了。例如面對物欲橫流,我們應堅持什么道德標準、以怎樣的手段去獲???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主張“見利思義”“義然后取”,“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边@種貴義賤利的思想一直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占主導地位,影響指導著人們的求利活動。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它當然被注入了新的內容,但以正當手段謀利這一根基是不會改變的。傳統(tǒng)文化中大量存在諸如此類的內容,它能使留學生把握人生的方向,比單純的說教效果會更持久,而且事半功倍。
(二)地位
陸儉明先生說:“漢語教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它是一個以漢語言文字教學為核心的涉及多個學科的交叉性學科。”[8]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實際上涉及了留學生課程體系中中國文化、中國歷史、中國概況、中國經濟、中國民俗等課程的內容。它是一個支撐點,將這些課程架起、銜接、融合、碰撞,同時又是不能互相替代的。教師要有全局觀念,各門課程在保持相對獨立的同時,一定注意橫向聯(lián)系,內容和教學相互照應,避免重復和雷同,這樣才能相得益彰。
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對象包括語言進修生、本科生、研究生等不同層次。語言進修生的學習目的是為了在較短時間內提高漢語交際技能,而文化背景知識是迅速提高漢語水平的前提條件;對中國文化的理解程度和熟悉程度也最終決定語言進修生是否最終掌握了這門語言。本科層次是學歷教育的基礎和主體部分,文化課教學是本科課程設置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研究生階段很大一部分留學生選擇經濟管理類專業(yè),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則為其進一步學習深造打下良好的文化和專業(yè)基礎,搭建一座橋梁和一個平臺,將語言、文化和本科專業(yè)有機結合,并找到與現(xiàn)實的契合點,縮短其從語言學習到專業(yè)學習的過渡期。
文化的內容是復雜而廣泛的,著名人類學學者泰勒給“文化”下的定義是:“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為社會成員的人獲得的,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0世紀50年代,美國學者A·克羅伯提出文化是一種架構,包括各種外顯或內隱的行為模式,內核為價值觀念,來自歷史傳統(tǒng)。季羨林先生說:“我個人理解的文化是非常廣義的,就是精神方面,物質方面,對人民有好處的,就叫做文化?!盵9]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
首先,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質文化是文化的外在表現(xiàn),相對來說,是淺層次的;而精神文化則是文化的本質部分,能夠反映一個民族的本質特征,具有代表性,是深層次的。
其次,由于人類具有某些共同的情感和價值觀念,即文化具有普遍性的特征,決定了中外文化具有某些共性,這是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教學的前提。同時,由于不同的民族在生活習慣、風土人情、行為方式等方面又呈現(xiàn)出不同的風格和內容,表現(xiàn)出自己的民族特色,因而文化又具有了多樣性與特殊性的特點。對外漢語教學的對象留學生已經具備了自己國家的文化基礎,這意味著我們在進行文化教學的同時,進行中外文化的比較是必要的、可行的。
第三,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從屬于一般意義的文化,同時又具有自己的內涵。它能夠滿足漢語學習者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需求,能夠夯實漢語學習者的中國文化底蘊,使其漢語水平的提高建立在深厚的中國文化背景之上。因此,我們應該向留學生傳授的是為其迫切需要和喜歡的、也能代表我們民族特色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正如張德鑫所主張的:“21世紀的對外漢語教學應跟國際漢學接軌,應向更高的更深的層次發(fā)展,應拓展更宏遠的教學和教育視野?!薄皩ν鉂h語教學的宏觀宗旨是弘揚中華文明,這從根本上決定了對外漢語教學就是傳播中國文化?!盵10]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是極其豐富的,針對來華留學生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是指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思想、哲學等基本精神和內在動力。而宗教、文學、藝術、節(jié)日、飲食、服飾、禮儀、民俗等各種具體的文化表現(xiàn)形式應該屬于外延的范疇。長期以來,我們對留學生進行的是“外延”教育,注重的是傳統(tǒng)文化的寬度和廣度,而對其本質和深度挖掘不夠。文化宣傳應避免“程式化”,要細挖文化的多樣性和個性,注重內容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寶庫中,可以挖掘的東西很多,可以細化的東西同樣很多。中國當今的許多價值觀念,例如自強不息、以人為本、平均平等、求是務實、豁達樂觀、以道制欲等;一些經濟觀點,例如供給與需求決定價格、市場調節(jié)與政府宏觀調控結合、一部分人先富與共同富裕、經濟發(fā)展注重民生、小康社會等等,都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淵源關系,我們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通過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尋找這些觀念和觀點的源頭,使他們對現(xiàn)實問題的理解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基礎上,對中國的理解會更有深度,為現(xiàn)實需求服務。
這里,我們應該正確區(qū)分文化因素、文化知識兩個概念。所謂“文化因素”是隱含在漢語的詞語、句子、語法等語言因素背后的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發(fā)生影響的因素,即張占一先生所謂的“交際文化”,如果不具備相關的交際文化就會影響信息傳遞,甚至產生誤解和偏差[11]?!拔幕蛩亍笔橇闵⒌摹⒎稚⒌?,點滴滲透在教學過程中,日積月累貫穿起來,形成文化知識鏈。而“文化知識”固然也影響正常的語言交際,但它已遠遠超越了語言知識的范疇,并不單純、個別地依托于語言因素,而是宏觀地、整體地表現(xiàn)出來的、能夠代表中國特色的有關中國的基本狀況。例如,中國的歷史與地理、哲學與宗教、文學與藝術、科學與技術、民俗與民情、當代中國國情等內容。它是更高層次的學習要求,對中國文化的掌握、領悟、理解將影響漢語學習者的進一步學習深造。
顯然,文化因素是對外漢語教學初、中級階段的教學內容,多為文化背景知識;而文化知識是高級階段和學歷教育階段的教學內容,大多以專門講解的方式呈現(xiàn)。以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對外漢語本科系列教材《現(xiàn)代漢語高級教程(上)》為例,該教材所選取的十篇課文,都是名家的經典之作,分別包含了胡同文化、“普通人”的性格特征、園林文化、愛國情結、市民文化、知識分子的清高、良師益友的情誼、對生命的熱愛、中日友誼、國民的劣根性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典型特征,如果不具備相關的文化知識,是無法深入系統(tǒng)理解課文內容的。教材的編寫者已意識到了這一點,練習題中以“閱讀”的方式補充了相關文化知識的介紹。
經過多年探討,對外漢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教學在學界已成定論。目前問題的焦點在于該如何具體實施,國內學者對留學生文化教學的模式已經有一些有益的探討。
郭凌云的論文《基于內容的留學生文化課教學模式研究》認為,留學生文化課應建構一個多維的立體式教學內容體系,把表層文化與深層文化結合,把當代和傳統(tǒng)聯(lián)系起來,既體現(xiàn)共時性,又體現(xiàn)歷時性,引導學生考察傳統(tǒng)觀念對當代文化現(xiàn)象產生的影響,從而揭示影響中國人言行的思想根源[12]。謝玲玲的博士論文《以文化為核心的美國漢語教學模式探析》,以美國堪薩斯中南部教育服務中心為例,指出那里的文化教學以中國文化經典為出發(fā)點,較為系統(tǒng)地介紹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值得國內借鑒[13]。趙菁的論文《來華留學生漢語言專業(yè)建設新思維》提出,跨學科選課是留學生教育發(fā)展的趨勢,課程設置應拓寬專業(yè)口徑,形成合理的機制[14]。
我們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要遵循不同層次、不同要求、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具體到抽象、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原則。尤其是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對象包括語言進修生、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層次,更需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具體說來,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直接講授法。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課首先要采用的方法,教師要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問題(例如傳統(tǒng)文化的產生與發(fā)展、中國歷史、哲學與宗教等)進行講解,交代清楚,留學生在此基礎上才能理解其他相關問題。
(二)討論法。單純的教師講解,容易變成教師的“一言堂”,難免枯燥無趣,教師可以拋出一些問題在留學生中展開討論。例如,可以對如何看待儒家文化的問題展開討論,討論不一定要求有一個結果,讓留學生都能達成共識、都能認同儒家文化,但在討論中注重中國儒家文化與世界其他國家文化的比較,在承認文化差異的前提下,秉承以儒家文化“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理念,讓留學生在討論中和討論結束能真正領會儒家文化的精髓,這對于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推動人類的文明與進步不無益處。
(三)專題講座法。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內容豐富,在學時有限的情況下,可以選取能代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征的問題開展中國文化講座,主題可關乎儒家文化、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中國古代教育、中國古典文學,等等。
(四)專題研究法。留學生具有無限的潛能,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充分調動。例如留學生大多有宗教信仰,可以就宗教問題讓學生進行專題研究,然后教師加以引導,使其對中國古代宗教及其對現(xiàn)代人的影響有深入了解乃至產生正確認識。這既符合人的基本認識規(guī)律,又符合漢語學習規(guī)律。
(五)文化實踐法。對外漢語教學的課堂時間畢竟有限,如能將課堂教學延伸至課外,去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源地例如孔子的故鄉(xiāng)曲阜、“六大古都”等地進行文化考察與體驗,同時進行語言實踐,這將是一舉多得的事情。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首先,不拘泥于某種方法,各種方法配合應用。沒有哪種方法是萬能的,要依據(jù)教學內容、針對留學生具體特點采取合適的方法,創(chuàng)新發(fā)展,將古老的傳統(tǒng)文化講得生動活潑,妙趣橫生。
其次,進行文化知識教學時,語言應注重深入淺出,盡量使用留學生學過并掌握了的語言知識。這是由對外漢語特殊的教學對象決定的。留學生語言水平再高,漢語畢竟是外語,所以教學語言應盡量通俗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
第三,要提醒留學生注意區(qū)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但同樣是精華與糟粕俱存,能夠促進經濟發(fā)展、順應歷史潮流的為精華部分,反之,阻礙經濟發(fā)展的保守思想則為糟粕部分。前者給我們提供的是經驗,對今天的社會活動具有借鑒意義;后者給我們提供的是教訓,是應該揚棄的。
最后,除遵循一般的教學原則外,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課尤其強調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注重實用性。有時候,會有留學生對于所學習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產生疑惑:除了語言學習和了解中國文化中博大精深的那一面之外,到底這種學習對于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還會起到什么作用?存在這種困惑實在是很正常的事情。為了解決留學生“學”和“用”的困惑,可以選取一些生活中的常見案例講解,并讓留學生嘗試使用已經學過的相關知識來解答困惑,實現(xiàn)有效率的“學以致用”,讓留學生認識到我們現(xiàn)代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其實都是可以回歸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那里去尋求思想資源的。如此這般分析過之后,留學生會感到所學習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沒有過時,相反,它們都能夠很好地為解釋并解決我們今天的現(xiàn)實難題提供最有效的也是最寶貴的思想資源。
[1]唐智芳.文化視域下的對外漢語教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2.
[2]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118.
[3]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78.
[4]李泉.文化內容呈現(xiàn)方式與呈現(xiàn)心態(tài)[J].世界漢語教學,2011,(3).
[5]程裕禎.新中國對外漢語教學發(fā)展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24.
[6]呂必松.關于語言教學的若干問題[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5,(4).
[7]王志剛,等.外國留學生漢語學習目的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04,(3).
[8]陸儉明.增強學科意識,發(fā)展對外漢語教學[J].世界漢語教學,2004,(1).
[9]季羨林.東方不亮西方亮——在北京外國語大學的演講[J].中國文化研究,1995,(4).
[10]張德鑫.潤物細無聲——論對外漢語教學與漢學[J].語言文字應用,2001,(1).
[11]張占一.試議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0,(3).
[12]郭凌云.基于內容的留學生文化課教學模式研究[J].第十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選,2010.
[13]謝玲玲.以文化為核心的美國漢語教學模式探析[D].華中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2.
[14]趙菁.來華留學生漢語言專業(yè)建設新思維[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9,(3).
【責任編輯:董麗娟】
新莽 揜依中庭
2016-02-06
本文系2014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一般項目“中國傳統(tǒng)經濟思想與對外漢語教學的契合性研究”(項目批準號:L14BYY012)、東北財經大學2015年校級科研一般項目“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價值、地位與應用研究”(項目編號:DUFE2015Y25)的研究成果。
李秀麗(1970-),女,遼寧葫蘆島人,副教授,主要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研究。
H195
A
1673-7725(2016)02-0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