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茂舉
摘 要:語文教學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而寫作則是學生語文能力的綜合表現(xiàn)?!墩Z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達的過程。”寫作既是重點又是學生的難點,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學生寫教師改,這種寫作模式導致學生被鎖定在一個圈子里,作文缺少素材,缺乏真情實感,學生體會不到寫作的快樂,久而久之,思路越來越窄,內(nèi)容越來越少,興趣越來越低,導致學生怕上作文課,考試害怕寫作文。因此要改變現(xiàn)狀,讓“要我寫”轉(zhuǎn)型為“我要寫”,筆者結(jié)合教學實際,認為要做好寫作教學的五步曲。
關鍵詞:寫作 踐 讀 寫 評 改
一、立足生活,為寫作積累直接經(jīng)驗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潑地晝夜不息”具體說,要想寫好作文,學生必須有一些生活經(jīng)歷,而這些經(jīng)歷,又將成為他寫好作文的前提。如果讓一個沒有釣過魚、沒讀過釣魚文章的學生寫一篇記敘釣魚經(jīng)過的文章,他絕對寫不出來。所以,每次寫作文,我先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題目,讓學生進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實踐,當在課堂寫這篇作文時,學生就有了寫作素材,寫起來得心應手。生活處處皆語文,生活又處處皆作文,學生不會寫作文,大多原因是胸中沒有實踐經(jīng)驗,或者說是經(jīng)歷過的事沒有感悟,缺少善于觀察生活的眼睛,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就要對學生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多寫日記,記錄生活中感悟深刻的事情,為寫作打好堅實的基礎。
二、立足語文課堂,以讀促寫,為寫作積累素材
蘇霍姆林斯基說“課外閱讀,用形象的話來說,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給教師的建議》第167頁)”“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些都體現(xiàn)了“讀”與“寫”的關系。胸無點墨,又如何做到揮灑自如,一氣呵成呢?我認為既要擴大閱讀量還要立足于語文課堂,運用好范文,以讀促寫及時進行仿寫訓練。在仿寫過程中,要讓學生讀,仿寫和讀是分不開的。讀,是讓學生認真領會范文的寫作方法和作者觀察、思考、表達方式,吸收其中的習作技巧,化為自己的寫作技能。講完《口技》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的寫法時,我設置了這樣一個練習:大家盼望已久的、一個星期才一節(jié)的音樂課終于到了,上課鈴聲還未響,學生就自發(fā)地唱起《我的未來不是夢》,以迎接音樂老師的到來。就在這時,班主任數(shù)學老師夾著一疊試卷走了進來說道:“利用這節(jié)音樂課和下節(jié)數(shù)學課進行一次測試……讓學生仿照文中觀眾的描寫,描寫同學們的反應。結(jié)果學生揮灑自如的寫了很多,還運用了許多神態(tài)、動作的描寫展現(xiàn)同學們的失望無奈的心理。總之課本就是實例,只要教師善于運用范文,巧妙引導寫作技巧的模仿和領悟,進而讓學生掌握寫作技巧,就能有效提高寫作水平。
三、教師寫“下水文”,做好學生的引路人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老師教學生寫作文,要是老師經(jīng)常動動筆,或是做與學生相同的題目,或者另外寫寫什么,就能有效的幫助學生,加快學生的進步?!比~老先生的話實際就是讓老師多寫寫下水作文,與學生一起寫作文。教師不能光做寫作的指導者,還要與學生一起寫作文。下水方知深淺,老師這時如果從指導的岸上下水與學生一同游泳,這樣既能親身體會到寫作中的一些問題,對學生寫作有指導作用,同時也能營造寫作的氛圍,把自己的作文與學生比一比,既拓寬了學生的寫作思路又能調(diào)動寫作的積極性。
四、采用多種講評方式,提高學生的寫作效能
語文教學始終處于改革的前沿,教學模式改了又改,作文教學中的講評更需要改革。過去的做法是讀一讀優(yōu)秀的作文,批一批差生的作文,殊不知激勵了一批學生又打擊了另一批學生,這樣的講評真的無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把評改作文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對學生的寫作評價可采用靈活的方式,可以是書面的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展示交流等多種形式,隨著多媒體教學的廣泛應用,作文評改也可運用電教媒體進行,這樣既擴大了評改的范圍,又形象直觀,師生互評互改,便于交流,讓學生明白作文中出現(xiàn)的共性問題,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積極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俺哂兴?,寸有所長,”學生的能力參差不齊,講評中要賞識性的講評學生的閃光點,提高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對于存在的問題較多的差文,可以采用個別輔導的形式,針對性的解決問題,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讓每個學生都體會到寫作的樂趣。
五、反復修改,提升作文寫作水平
作文是改出來的。寫作不是一揮而就,而是一個反復多次琢磨修改的過程。就學生的寫作來講,改文章的主體應是學生。在評改之前,先讓學生明確評什么,改什么。針對不同的文體,提出不同的要求。然后參照評改要求進行評改。對于學困生來說,往往意識不到評改的習作與教師要求之間的差距,看不出習作的毛病,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提供范文。組織學生 討論范文,從中找出規(guī)律性的東西。實踐證明,只有通過復修改,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譬如,賈島的“僧敲月下門”的“敲”字,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都是幾經(jīng)斟酌修改后才定下來的。學生在修改作文時的每一點微小的進步,教師都要給予及時的鼓勵和肯定,讓學生感覺到自己的進步和老師的關注。修改中可采用結(jié)對子,小組互改等方式。這樣學生在寫寫改改,改改寫寫的過程中,反復思考原來作文的優(yōu)點和不足,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進步感受寫作的快樂,長此以往,就能真正提高作文能力。
總之,在寫作教學中,要處理好寫作教學的五步曲,要立足于生活實踐,立足于課堂教材,要與學生一起走進作文的寫作中,讓學生參與講評參與修改,師生互動,講求實效,讓寫作成為學生流露感情的平臺。感受到寫作的樂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