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文
花鳥畫,表達情志的載體
李 文
對于早期的花鳥畫,宋·《宣和畫譜·花鳥敘論》曰:“花之于牡丹芍藥,禽之于鸞鳳孔翠,必使之富貴。而松竹梅菊,鷗鷺雁鶩,必見之幽閑。至于鶴之軒昂,鷹隼之擊搏,楊柳梧桐之扶疏風(fēng)流,喬松古柏之歲寒磊落,展張于圖繪,有以興起人之意者,率能奪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臨覽物之有得也。”從宋代起,文人士大夫們開始參與繪畫,他們將自己的氣質(zhì)、性格、筆性融鑄于繪畫的技術(shù)技巧、形式結(jié)構(gòu)以及觀念情感的表達中,花鳥畫便在“能奪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臨覽物之有得“的層面上多了一層意趣,即依托自然物象,表達畫者的思想情感、志趣愿望,并將其體現(xiàn)在花鳥畫的形式特征、精神氣質(zhì)之中。因此,花鳥畫也就成為了畫者表達情志的載體。
瓷上的花鳥畫,最初是為了讓日常生活用具更加美觀而飾,唐代湖南長沙窯是最早以毛筆在瓷上裝飾紋飾的,初衷就是為了增加器物的美感。而到了元代,景德鎮(zhèn)的青花瓷上的紋飾則有了很明確的含義。元代青花紋飾用得最多的是牡丹和蓮花,牡丹寓意富貴榮華、繁榮昌盛,蓮花寓意清白廉潔、潔身自好。此后,人們還將自然物象組合起來表達更豐富的內(nèi)涵,如以蓮和魚組圖寓意“連年有余”,以牡丹和白頭鳥組圖寓意“富貴白頭”,以梅花和喜鵲組圖寓意“喜上眉梢”等。到了清代,瓷上的紋飾也就成了瓷上國畫,既有國畫的韻味,又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忠實地表現(xiàn)了皇家貴族們的情志。民國以后的瓷上花鳥畫開始有了文人畫的風(fēng)范。瓷上的花鳥畫也就從最初的以美觀為目的,而逐漸演變?yōu)榇僧媱?chuàng)作者表達情志的載體。
其實,以花鳥畫表達情志,不是易事。首先,畫者要了解大自然中物象的品格特征;其二,要能將自然物象之品格與自己欲表達的情、志相關(guān)聯(lián);其三,要構(gòu)思出最貼切的表達方案。做到一、二,比較容易,做到其三,要下功夫。這個功夫既要練習(xí)筆墨的用法,畫畫的章法,又要練就“遷想妙得”的表達方法。
如李方膺畫梅,“寫梅未必合時宜,莫怪花前落墨遲;觸目橫斜千萬朵,賞心只有兩三枝。”鄭板橋畫竹,“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币晃粊辛⒒ㄇ斑t遲不肯“落墨”,一位徹夜不眠苦苦思考,為何?李方膺是為了在“觸目橫斜千萬朵”的梅花中,捕捉出最能令人賞心悅目的“兩三枝”作為自己要表達的形象;鄭板橋則是為了削盡冗繁,留下最能表現(xiàn)竹之精神,又能寄托自己情感的“清瘦”部分??偠灾?,都是為了“遷想”之后的“妙得”。
此外,創(chuàng)作者還要在抓住物象特征的基礎(chǔ)上展開聯(lián)想,將自己的思想情感植入要表現(xiàn)的對象之中,在心中形成一個既具有獨創(chuàng)性,又具有典型性,且與自己的情、志高度吻合的藝術(shù)形象。
《前程似錦》60cm×22cm 李 文
鄭思肖的“無根蘭”,就是一個既具有獨創(chuàng)性,又具有典型性,且與自己的情、志高度吻合的藝術(shù)形象。鄭思肖為何要畫“無根蘭“呢?在于,鄭思肖是屈居元朝的南宋遺民,他為寄托“故國之思”和“失地之痛”創(chuàng)造了“無根蘭”,這種蘭,疏花簡葉,沒有根,不著土,既表現(xiàn)了蘭的高貴脫俗,也寄托著作者的身世和家國之情。
《紫氣東來》46cm×27cm 李 文
相同的情況還有明宗室后裔清代畫家朱耷的魚鳥。朱耷因滿清入主中原十分不滿卻又無可奈何,便將這種情緒注入于花鳥畫中,遂成為眾多不合群的“野生命”。這些“野生命”或為寥禽孤鳥,或為疏花枯木,尤其是畫眼點睛,或漠然半閉,或白眼向人,大有孤傲憤世、冷峻待人的意緒,被人們視為畫家思想人格的象征,與鄭思肖的“無根蘭”一樣,都是畫家身世、思想感情與所表現(xiàn)的物象高度融合的形象,不但強烈地表現(xiàn)了畫家的個性特征,而且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
鄭思肖的“無根蘭”和朱耷“白眼向人”的魚、鳥,都是中國繪畫史上空前絕后的藝術(shù)形象,是畫家將全部情感注入藝術(shù),達到身心與所描繪的物象融合為一,也就是“遷想妙得”的結(jié)果。
我曾經(jīng)研讀過民國時期“珠山八友”成員劉雨岑先生的一幅瓷畫,題為《暖春圖》。劉先生在畫里呈現(xiàn)了一個非常溫暖的場景:高大茂盛的樹的最高處的樹杈里,鳥兒在那里筑了一個巢。鳥媽媽嘴里銜著還在掙扎的昆蟲站在巢邊的枝椏上,巢里有四只幼鳥,正一個個張著小嘴,嘰嘰喳喳地朝著媽媽歡鬧,等待媽媽的喂哺。這里要注意鳥媽媽嘴里那個似乎還在掙扎的昆蟲,它是這幅畫的點睛之筆,它給讀者以無限的想像空間,最直接的就是母親的無私大愛。這幅畫的場景很純凈,很簡單,卻令我非常感動:因為它讓我聯(lián)想到了家庭,聯(lián)想到了母愛,聯(lián)想到了祖國。這也應(yīng)該是劉先生想要傳遞的信息吧——家之小愛,國之大愛。
《暖春圖》給我的啟迪是:作者若是在創(chuàng)作之前,做好“心靈上的創(chuàng)造和溝通”,使內(nèi)心的情感與欲表現(xiàn)的景象交融,定能營造出可以引導(dǎo)和開拓人們審美想像空間的美妙意境,這樣的意境定能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情志,也定能讓讀者在獲得美好的視覺享受的同時產(chǎn)生情感共鳴。
我在創(chuàng)作瓷畫的時候,特別是花鳥瓷畫,都以繼承文人畫的精神為基礎(chǔ),在表現(xiàn)自然物象之美的同時,將情志寄托其中。如我的《前程似錦》,為了能準確地表達希望祖國永遠繁榮昌盛,希望自己的未來能更加美好的意愿,我選擇了紫藤和錦雞組圖,這是想借助紫藤和錦雞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已有的約定俗成的寓意“紫氣東來”和“前程似錦”來表達自己的情志。
為了能使構(gòu)圖與器型得到很好的結(jié)合,我選擇了以小口短頸長腹的瓶器為載體,因為這種瓶器的流線很美,能很好地表現(xiàn)紫藤的飄逸和靈動。構(gòu)圖時,我力求物象的姿勢與瓶器的曲線之勢相吻合,并追求物象間的互動感。我從瓶的肩部開始繪制,讓紫藤順著瓶勢向下舒展,刻求紫藤的蓬勃之氣和飄逸動態(tài);錦雞則布置于瓶的底部,設(shè)計了一個回首注視紫藤的姿態(tài),并將其美麗的尾羽上翹與垂至腹部的紫藤相觸,以表現(xiàn)錦雞姿態(tài)的靈動和其與紫藤間的互動。瓶體上除了該有的物象之外,全部留為空白,因為大自然是廣闊的。
這件作品,因為選擇了人們熟悉的有著美好寓意的物象,因為注入了祝福祖國的美好愿望,因為有了簡約而靈動的構(gòu)圖,深得人們的喜愛。
我的瓷畫《秋趣》、《和諧安康》能獲得金獎,或許是因為表達了有意義的情志,從而使畫的品質(zhì)也隨之自然提升了吧。
花鳥畫不僅為創(chuàng)作者提供了抒情言志的平臺,亦為讀者提供了在得到賞心悅目的視覺享受的同時,獲得精神慰藉和性情陶冶的機會。
我趕上了好時代,國家的繁榮昌盛,百姓的興業(yè)安康,為我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我要借瓷上花鳥之平臺,呈現(xiàn)當代中國人的美好夢想,反映當代人美好的現(xiàn)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