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慶
7月7日至11日,印度總理莫迪出訪了東南非國家莫桑比克、南非、坦桑尼亞和肯尼亞。莫迪此次訪非是短期內,自今年5月末6月初印副總統(tǒng)安薩里訪問北非國家和6月中旬印總統(tǒng)穆克吉訪問西非國家以來,印度高層政要對非洲大陸的第三次訪問。印度高層在如此之短的時間就完成了對非洲各區(qū)域重要國家外交訪問的事實充分顯示出了這個正在崛起的新興大國對非洲大陸的重視。無論是近期印度高層對非洲大陸的密集出訪,還是2015年10月有41個非洲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參加的印非峰會的召開,都折射出了印度在非洲影響力的迅速增長。
2016年7月8日,印度總理莫迪拜謁位于南非約翰內斯堡憲法山的圣雄甘地塑像。上世紀初,甘地曾被囚禁于此山的監(jiān)獄中。
印非合作機制日益充實
印度對非合作機制開始于冷戰(zhàn)期間,當時受中印邊界沖突,非洲多數國家對印度態(tài)度冷淡的刺激,印度決定加大對非拉攏力度。繼1964年1月中國提出中國對外援助八項原則,同年9月,印度啟動印度技術和經濟合作計劃(ITEC),援助發(fā)展中國家的技術培訓與能力建設。印度由此加入到發(fā)展中國家援助國的行列。之后,印度在ITEC下又引伸出英聯邦非洲特別援助計劃。冷戰(zhàn)結束后,為適應國內經濟改革與經濟區(qū)域化的需求。印度從1995年起開始在非洲市場推出“印度制造展”。1997年,印度聯合南非等國家組建環(huán)印度洋聯盟。
新世紀以來,出于大國地位、拓展市場與能源安全等方面的需求,印度加快了與非洲國家的合作步伐。在國別層面,2003年,印度、巴西、南非組建三國對話論壇,加強在安理會改革等議程上的合作。在地區(qū)層面,2003年,印度與南部非洲發(fā)展共同體舉行首次部長級會議,制定基于中小企業(yè)等領域的合作行動計劃。次年,印度啟動“技術經濟指標非洲印度運動計劃”,提供5億美元信貸,推動印度與科特迪瓦等八個西非國家的經貿合作與技術轉讓。2006年,印度不但主辦首次聚焦東非的商業(yè)伙伴關系會議,還參與首次印度—南部非洲發(fā)展共同體論壇會議,就工業(yè)等領域合作進行協(xié)商。2009年,印度工商聯合會聯合中部非洲國家開發(fā)銀行,舉辦首屆“印度—中非貿易論壇”會議,鼓勵印度企業(yè)投資中非地區(qū)。2010年,印度工商聯合會與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共同召開首次印度西非商業(yè)論壇。此外,2007年,印度石油和天然氣部還主辦了第一次印非石油會議。
面對中非合作論壇后中非關系的迅速發(fā)展,印度在2008年聯合14個非洲國家召開首次印度非洲論壇峰會。峰會通過《德里宣言》和《合作框架協(xié)議》,第一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確定了印非伙伴關系的基本原則、性質與基礎。同年,印度發(fā)布《對最不發(fā)達國家的免關稅優(yōu)惠計劃(DFTP)》,非洲34個最不發(fā)達國家的一些商品出口從中受益。2014年8月,莫迪政府修改DFTP,使其覆蓋約98%的印度關稅細目。次年10月的第三屆印非論壇峰會頒布《德里宣言》、《戰(zhàn)略合作框架》,表示印非將繼續(xù)致力于推動印非人文和貿易聯系,將峰會召開的周期由每三年調整為每五年,將印非關系提升至戰(zhàn)略層面。
印非合作成效令人矚目
印非貿易日趨密切。2004?2015年的12年間,印度對非貿易由86.6億美元增至588.64億美元;非洲從印度進口的比重占非洲進口貿易的比重由2.32%升到4.74%;而非洲對印度的出口占非洲出口貿易的比重則從1.6%增加到6.77%,印度成為僅次于歐盟、中國與美國的非洲第四大貿易伙伴。而印非貿易在印度對外貿易中的比重則從4.95%增至9%。在此期間,印度從非洲的石油進口額從1.26億美元增長到162.05億美元,非洲進口能源在印度能源進口中的比重由7.4%增加到22.16%。2014年6月,印度取代美國,成為尼日利亞最大的原油進口國。2004?2015年,非洲最不發(fā)達國家對印度的出口從7.9億美元增至73.8億美元,在非洲對印度出口中的比重從20.5%增加到28.6%。
印度愈加被非洲視為重要發(fā)展伙伴。2004年,印度對非援助與信貸達10.68億盧比,非洲為印度第二大對外援助地,僅次于印度對不丹的援助。2015年,非洲為印度第七大對外援助地,但援助金額增至200億盧比。2004年,印度對非投資僅為2.3億美元,截至2016年7月印度總理莫迪訪非之際,印度在非洲的投資額約為320億美元,為非洲第五大外國直接投資來源地。毛里求斯、蘇丹等國為印度在非洲的主要投資地,投資領域集中在油氣、電信等部門。2010年,印度最大移動運營商巴蒂電信公司斥資107億美元,收購科威特電信公司扎因電信(Zain)在非洲加蓬、塞拉利昂等15國的通信業(yè)務,為迄今印度在海外第二大、在非洲最大的商業(yè)并購業(yè)務。2009年,印度與非洲聯盟共同啟動泛非電子網絡計劃,迄今,已有近50個非洲國家加入該計劃。
印非文化聯系更趨頻繁。根據印度技術和經濟合作計劃與英聯邦非洲特別援助計劃,每年超過1000名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官員,在印度接受信息技術、衛(wèi)生等課程的培訓。印度已在埃及(開羅)、南非(德班、約翰內斯堡)、毛里求斯(路易港)、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等國設立印度文化中心。2008年,南非金山大學啟動非洲印度研究中心,是非洲首個“聚焦印度”的研究中心。2015年1月,印度莫迪政府主辦第十三次海外印度人大會,與以往海外印度人大會不同,此會議首次針對毛里求斯、塞舌爾等法語國家舉辦特定主題的討論。截至2015年12月,印度大學有近5萬名非洲留學生,其中1.5萬名依賴于印度提供的獎學金。
印非安全與防務合作不斷深入。早在1960年,印度就參加了聯合國在剛果執(zhí)行的首次維和行動。截至2016年6月30日,在非洲的印度各類維和人員總數為6100名,占印度參加海外維和人員總數的79.2%。2008年,為擴大在印度洋的防務存在,印度與巴西、南非三國舉行首次聯合海軍演習。印度還以促進印度洋沿岸國家反恐合作為名,倡導成立印度洋海軍論壇。2008年10月以來,印度在亞丁灣保持著至少一艘戰(zhàn)艦的軍事力量,參與對索馬里海盜的打擊行動。2014年9月,莫迪政府發(fā)起首次印度洋對話會議,加強印度與環(huán)印度洋國家在災害風險管理能力建設等方面的合作。
印非關系發(fā)展路徑獨具特色
印度一再強調要在對非洲關系上另辟蹊徑。在對非合作的動因上,印度一直強調印非關系存在獨特的歷史基礎,當前印非關系僅是對印非歷史的自然延承,而不是僅出于對市場與能源等因素的需求。在印度看來,印非是印度洋相連的“鄰居”,影響印度獨立的“非暴力”思想源于甘地在南非反抗白人政權的實踐。莫迪總理認為,在非洲的270萬海外印度人是非洲發(fā)展的貢獻性力量,是印度發(fā)展對非關系的“催化劑”,是構建現代印非廣泛伙伴關系的良好基礎。在發(fā)展對非關系的主導力量上,印度重視私人部門的參與。印度認為中國等國家在非洲進行的經濟援助、直接投資等“向來”是由政府主導,其目標“非常集中明確”。而印度盡管也重視與非洲國家在政府層面的交流,但印度私人企業(yè)家在發(fā)展與非洲關系中的主體作用更明顯。印度的私人企業(yè)家更加注重企業(yè)的社會責任,更能融入當地社會,他們與任何地區(qū)的接觸往往是分散的,較少受政府的控制。印度認為這意味著印度對非政策是基于更廣泛的基礎并有著更強的持久性。
就印非合作的主要內容而言,印度強調其競爭優(yōu)勢在于它的科技水平更適合非洲當前的經濟發(fā)展。印度還認為其援助非洲的顯著特點是這種援助基于平等和尊重非洲人的愿望,強調能力建設和人力資源發(fā)展并集中于轉移“中等技術”,以推進受援國的農業(yè)和相關工業(yè)發(fā)展。此外,印度還突出其注重的“民主人權”等理念,強調其與非洲國家在價值觀上的一致性,凸顯其“民主大國”形象?,F任印度總理莫迪強調印度在民主、人口和需求等方面具有“獨一無二”的優(yōu)勢。作為聯合國民主基金的第二大捐助國,印度表示將更重視在印度、巴西、南非對話論壇等機制中,宣揚其民主進程的成功經驗。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