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緒良
【摘要】小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已是新時代的教學思想?,F在,各個領域都越來越注重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識,把合作看作一種比知識更重要的能力,它越來越受到大家的認同。在這種背景下,我們把“小組合作學習”引進我們的教學課堂,并進行不斷的探索、嘗試,已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小組 合作學習 問題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24-0115-01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目前的小組合作學習或多或少地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在指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很多活動的組織流于形式,小組活動停留在膚淺的你說我講的層面上,沒有實現學習伙伴之間真正意義上的交流、溝通、互動。本人多年來一直擔任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工作,對合作學習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作了一些探索,現對合作學習在語文教學中出現的常見問題提出解決對策,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小組合作學習中出現的常見問題
(一)教師缺少必要的講述和指導。
小組合作學習前,教師缺少必要的講述和指導。由于在課堂中,一有問題馬上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或任務布置過于簡單,學生沒有明確合作學習的目的,有的問題本身也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不理解將學習什么,怎樣學習;同樣由于缺少必要的講述,無法幫助學生迅速、準確地把未知信息與已有的認知經驗聯系起來,選擇最佳的學習起點,盡快地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問題一出現,教師不引導學生認真讀書,深入思考就組織小組討論。學生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匆忙展開討論,結果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隨從,對小組內的不同見解根本無法提出真正意義上的贊同或反對,也無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己的觀點。
(二)各抒己見,合作能力差。
教師在設置的合作學習環(huán)節(jié)中,沒有把合作任務、要求布置清楚,加上學生合作技能欠缺,不能圍繞重點積極有效地討論,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各行其道,談論與學習無關的話題。往往是教師一宣布小組合作交流,前排學生唰唰地回頭,滿教室都是嗡嗡的聲音,每個人都在張嘴,誰也聽不清誰在說什么,有的甚至在談論題外話。小組成員間缺乏必要的人際交流和小組合作技能,學生不知道怎樣與他人進行有效的互動。
(三)學生參與度不均衡。
剛開始時,學生覺得討論這種形式比較新鮮,于是每個人都會爭先恐后地發(fā)言,以表明自己的觀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基礎好的同學慢慢地成了小組內的“權威”,基礎差的同學受到了排擠,沒有了自己的觀點,只能跟著別人走,別人說什么他就說什么,或者是坐在旁邊聽別人說、看別人做,漸漸地也失去了發(fā)言的勇氣,這樣導致優(yōu)生參與的機會更多,困難學生成了聽眾,往往得不到獨立思考的機會而直接從優(yōu)生中獲得信息,致使困難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獲益比在班級教學中的獲益還少,同時也使小組合作學習失去了原有的意義。
(四)討論時間給得不夠。
小組合作剛一開始,就草草收場,教師急于歸納總結。之所以這樣做,還是因為教師觀念陳舊,怕耽誤教學時間,完成不了自己設計好的教學任務。這樣一來,合作學習只成為課堂教學的一種插花點綴,學生沒有足夠的合作交流時間。
(五)片面追求合作形式。
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被老師們廣泛采用。那種人人參與、組組互助、競爭合作、時有思維碰撞火花閃現的課堂確實能給人以享受與啟迪。有的教師為了讓學生能廣泛地參與,一有問題,不管合適與否,難易如何,都要學生合作討論,似乎只有讓學生合作討論,才能解決問題,造成:一是由于不能根據不同類型的教學目標而采用合適的學習方式,學習效果達不到預期目標。由于單一方式方法的刺激,學生逐漸感到厭倦。二是一些沒有思維容量,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值得討論的問題充斥其中,使學生沒有參與討論的興趣,教學時間大量浪費,教學效率事倍功半。三是既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還浪費學生的時間。
二、小組合作學習常見問題的解決策略
(一)教師要做好合作學習的有效指導。
合作學習開始前,教師要使學生明確合作學習的目的和任務,并對操作程序給予說明。要向學生交代清楚活動的意圖、要求、方法、步驟等,以免學生無所適從。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應深入到學生中去,傾聽并觀察各小組的行為,注意工作完成或合作過程中的問題,并為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和幫助。小組提前完成任務時,應檢查他們是否正確完成了任務;發(fā)現小組討論混亂無序時,要耐心講解,幫助學生盡快進入有效的討論;討論偏離主題時,要及時發(fā)現,及時制止,將學生引回到任務中來;討論受阻時,要及時點撥,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恰當方法和途徑。
(二)培養(yǎng)習慣。
1.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學習習慣。教師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積極動腦、認真思考、踴躍發(fā)言的習慣,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教學,主動探究新知的形成過程,并把自己的探究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在組內進行交流,既能發(fā)現與自己不同觀點的解決問題方式,又為學有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真正發(fā)揮團體的合作精神,這對于剛剛開始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尤為重要。
2.要培養(yǎng)學生虛心聽取別人意見的習慣。(1)讓學生簡要記錄別人發(fā)言的主要觀點,并與自己的意見相比較;(2)開展道德教育,使學生明確不認真聽取別人意見是一種不禮貌行為,也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逐步培養(yǎng)學生虛心聽取別人意見的習慣。
3.要培養(yǎng)學生積極實踐、善于動手操作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把實踐與思維結合起來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合作實踐的習慣。
(三)要合理搭配成員結構。
小組合作學習中成員結構應合理搭配,搭配的好壞直接關系著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教師對全班學生的分組要進行認真的研究設計,最好按照異質分組,就是說每個組中成員的組織能力、學習能力、學習成績、思維活躍程度、性別等都要均衡。
(四)實施評價,保持學生的積極性。
合作學習評價方式是以小組總體成績?yōu)樵u價依據,系統(tǒng)調節(jié)教學過程中各個動態(tài)因素間的積極互動關系,促使學生盡一切努力達到共同學習目標。德國教育家斯多惠說過:“教育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與鼓舞。”在教學中教師應堅持使評價貫穿于整個合作學習活動中,使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總之,合作、交往、共享、共處是21世紀人際關系的重要內容。學會合作交流是新課程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目標。如何使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更上一個層次,只有認真分析影響學生合作學習有效性的因素,并在教學中加以實踐和探討,并進行再一次反思和總結,再付諸于實踐,如此循環(huán)往復,持之以恒,才能不斷提升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教育之夢》(朱永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