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 鵬(江蘇省美術館)
域外美術館 Oversea Art Museums
圣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所藏歐洲繪畫淺識
□ 劉鵬(江蘇省美術館)
2016年年初,由俄羅斯著名導演亞歷山大·索科洛夫(Alexander Sokurov)執(zhí)導的紀錄片——《德軍占領的盧浮宮》(Francofonia)帶來了不同的回應,其中資深電影批評家托尼·皮皮羅(Tony Pipolo)的觀點值得一提。在他看來,對索科洛夫本人來說,一座博物館不僅僅是一座博物館,它是人類審視自身并對自我進行反思的推動力,也是我們儲存集體記憶的所在。事實上,早在十余年前,確切地說是2001年12月23日,索科洛夫涅瓦河畔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進行了一次大膽的嘗試,就是用一個不被打斷的長鏡頭,拍攝了時長將近90分鐘的《俄羅斯方舟》(Russian Ark)。當時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僅僅給了他們兩天的拍攝時間,其中有26個小時花在了布光上,40個電工在三十多個展廳內忙活著。近二千名演員,使用了一萬三千多件套跨越400年的服飾,三個樂隊的演奏營造出一種歷史感。一位未曾出現(xiàn)的電影人邂逅了來自19世紀的詩人、外交官德·古斯汀侯爵,二人在這座繆斯神殿中結伴而行,見證了彼得大帝用鞭子抽打他的將軍、葉卡捷琳娜女皇的個人生活場景、1913年最后一場輝煌盛大的宮廷舞會、1917年“十月革命”前夕沙皇一家最后的晚餐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導演索科洛夫選擇的場景掛滿了來自歐洲的繪畫、雕塑珍品。
圖1 涅瓦河畔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圖2 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內的“約旦樓梯”
圖3 拉斐爾長廊
有意思的是,正如皮皮羅一針見血地指出的那樣,索科洛夫將納粹相對人道地對待巴黎的方式,與德軍轟炸列寧格勒并致使其人口陷于饑荒時對藝術和生命的漠視相對比。本文從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建館歷史及館藏形成,尤其是歐洲繪畫藏品的形成為切入點,結合其中一些歷史細節(jié),嘗試探討這些來自歐洲西部的大師杰作對這座博物館機構的趣味“生成”所起到的歷史作用。
1936年12月22日,曾三度出任美國財政部長的安德魯·梅?。ˋndrew Mellow)向羅斯福總統(tǒng)申明自己的意圖:“經(jīng)過多年收藏,我獲得了一些重要而珍貴的畫作和雕刻作品。我的心愿是使它們最終能夠成為美國人民的財產(chǎn)。希望能夠以此為基礎在華盛頓特區(qū)建立國家美術館,以鼓勵和發(fā)展對藝術的研究與學習?!憋@而易見,梅隆十分明確地提出了建立國家美術館的意圖,結果1937年的最終法案取消了史密森學會國家美術館的稱號,此稱號為梅隆美術館所有,國家美術館的館址、建筑、收藏的所有權歸史密森學會,但管理權卻由國家美術館的董事會來支配。梅隆創(chuàng)立的國家美術館得到了很多贊揚,上至羅斯??偨y(tǒng),下至記者和普通民眾,他們對梅隆給予美國的慷慨禮物——歐洲藝術品表達了深深的感激之情。比如,藝術評論家阿爾弗雷德·M·法蘭克福特(Alfred M. Frankfurter)如此評價梅隆的捐贈:“這是歷史上最為慷慨的藝術品禮物?!睙o獨有偶,在發(fā)表于1941年6月《柏林頓鑒賞家雜志》(The Burlington Magazine for Connoisseurs)的一篇題名為《華盛頓的國家美術館》(The New National Gallery of Washington)文章里,作者G·M·里希特(G. M. Richter)對國家美術館更是贊賞有加。他指出,如果將華盛頓的國家美術館與歐洲的博物館相比是不公正的,因為這些博物館畢竟存在了數(shù)個世紀。他深信還會有更多歐洲藝術珍品進入該館的收藏之列。盡管國家美術館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無疑,這座美術館的成立會引起世界各地藝術愛好者的注意力,他相信,戰(zhàn)爭結束之后會有很多歐洲人赴美國欣賞梅隆美術館的歐洲藝術作品。
應該提及的是,梅隆是一位狂熱的藝術收藏家,自19世紀、20世紀之交以來,他是著名畫廊——克內德勒(M. Knoedler and Company)的重要主顧之一。在該畫廊主人C·R·亨切爾(C. R. Henschel)的指引下,梅隆獲得了不少稀世珍品,如揚·凡·??耍↗an Van Eyck)的《受胎告知》(Annunciation)、波提切利的《三王來拜》(Adoration of the Magi)、佩魯吉諾(Perugino)的《基督受難》(Crucifiction)、拉斐爾的《阿爾巴圣母》(Alba Madonna)、《圣喬治戰(zhàn)龍》(St George and Dragon)、提香的《持鏡維納斯》(Venus with Mirror)、委拉斯開茲的《教皇英諾森十世》(Portrait of Pope Innocent X)習作等等。
圖4 喬治·吉西 《拉斐爾之夢》 銅版畫 1561年 37.7cm×53.5cm
圖5 安東尼·凡·戴克 《自畫像》 1622年—1623年 布面油彩116.5cm×93.5cm
需要在這里指出的是,梅隆藏品中有一部分精品來自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早在1919年冬天,當局組織了一個由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Maxim Gorky)掛帥的“專家委員會”(expert commission),從彼得格勒的藝術珍品中選取一部分進行拍賣,不少出自教堂和修道院,為的是應對當時的大饑荒。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藝術品也被出售,這種風氣一直持續(xù)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其中不得不提到的一個人物就是美國醫(yī)生和商人阿曼德·哈默(Armand Hammer,1898—1990)。早在1921年,哈默就遠赴蘇聯(lián)參與援助該國的瘟疫和饑荒并在彼地呆了近十年。在出版于1932年的《羅曼諾夫寶藏探秘》(The Quest of the Romanoff Treasure)一書中,哈默如同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筆下的偵探一樣,高潮迭起般描述了其藏品的形成過程。對艾爾米塔什博物館來說,最大的損失就是梅隆所開列的購藏清單。
圖6 米開朗琪羅·卡拉瓦喬 《魯特琴演奏者》 1595年 布面油彩 94cm×119cm
圖7 安東尼·卡諾瓦 《美惠三女神》
圖8 阿爾布雷希特·丟勒 《圣母子》 1514年紙本色粉筆 42cm×24cm
1928年9月,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收到了一份來自莫斯科的“清單”,這份清單出自當時一個負責進出口古董和藝術品的組織——“Antikvariat”。應該強調的是,其中涉及到的畫作大多為世界級藏品,而且大部分歸梅隆所有。當時該名單涉及到的名作達21幅,最終被抽調了5幅:迪爾克·鮑茨(Dirck Bouts)的《受胎告知》(Annunciation)、倫勃朗的《持花女子》(Woman with a Flower)、魯本斯的《老年女子肖像》(Portrait of Elderly Woman)、華托的《令人尷尬的求婚》(An Embarrassing Proposal)。當時的繪畫部主管發(fā)出了令人痛心的感嘆:“抽掉其中的任何5幅畫作都會使得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主要藏品蒙受巨大的損失!”最終,名單中有13幅作品進入梅隆的藏品。此外,4幅安東尼·凡·戴克(Anthony Van Dyck)肖像畫、2幅出自弗朗斯·哈爾斯(Frans Hals)的肖像畫、夏爾丹的《紙牌屋》(House of Cards)、拉斐爾的《圣喬治》(St. George)、委羅內塞(Veronese)的《被尋到的摩西》(Moses Found)等其他來自該館的名作也悉數(shù)成為梅隆的囊中之物。我們在這里可以算一筆小賬,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梅隆所聚集的歐洲“老大師”(“old masters”)藏品在當時的價值約為三千五百萬美元,而他為此僅僅支付了六百萬美元左右。其中最貴的一幅畫當屬上文提及的拉斐爾名作——《阿爾巴圣母》,當時他為得到此名作支付了一百一十多萬美元。附帶一筆的是,這幅名作在近五百年的時間內先后八次易主,輾轉數(shù)個國家,最后棲身于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有意味的是,2004年,籌備已久的特展——“來自世界博物館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杰作”(Masterpieces from the World’s Museums in the Hermitage)在圣彼得堡如期舉辦,當時俄羅斯的大量媒體以“圣母子回來了”為主題進行了大量報道,影響可謂空前,不難想見當時盛況。在某種意義上,歐洲、尤其是西歐的繪畫珍品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繪畫珍藏的重中之重,由此引出館藏核心形成過程的問題,或者說是這座藝術圣殿締造者們的趣味問題。
圖9 托馬斯·庚斯博羅 《藍衣女子》 1810年-1811年 布面油彩 71cm×58cm
圖10?。╒igilius Erichsen)《鏡前的凱瑟琳二世肖像》1762年 265cm×263cm
2014年12月,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迎來了建館250年慶典。為慶祝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成立250周年,大型3D數(shù)字投影秀“歷史的球”(The Ball of History)于12 月7日晚在圣彼得堡皇宮廣場舉行,巨幅3D數(shù)字投影吸引無數(shù)觀眾前來,圣彼得堡皇宮廣場聚滿人群。這也是本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成立250周年慶典中最大型的公共活動。時隔兩日之后,250周年慶的最后一個大展——“女皇陛下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Her Imperial Majesty’s Hermitage),全面呈現(xiàn)了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收藏是如何建立起來的。2014年9月,由該館和BBC聯(lián)合拍攝的紀錄片《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揭秘》(Hermitage Revealed)公映,它作為250周年館慶系列活動的預熱,觀后令人印象深刻。一位帥氣的小男孩在開場之初便大方地打開艾爾米塔什和博物館面對涅瓦河的大鐵門,后來不時地在博物館的樓梯、展廳、辦公區(qū)等場所露面,與年逾古稀的館長米哈伊爾·鮑里索維奇·彼得羅夫維奇(Mikhail Borisovich Piotrovsky)的形象交相輝映,在標準的59分鐘紀錄片時間之內,導演為我們呈現(xiàn)了這座藝術圣殿的輝煌,其中對館藏的西南歐、中歐大師繪畫杰作著墨甚多。需要強調的是,紀錄片在開始不久時將鏡頭聚焦在一幅描繪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巨幅騎馬肖像上,顯然是為了凸顯這位女皇在艾爾米塔什和博物館歷史上所起到的舉足輕重作用。
圖11 艾爾米塔什博物館鳥瞰
圖12 萊奧納爾多·達·芬奇展室
就典藏作品來說,繪畫有16903幅,造型作品有622452件,雕塑作品的數(shù)量為12798尊,實用美術作品有357725件,古物751045件,善本書341卷,盔甲與兵器數(shù)目為13954件。館藏作品總數(shù)達3106071件之多!就博物館的建筑來說,整座建筑的面積達233345平方米,占地面積為46000平方米,僅展示面積就達66842平方米。由冬宮(The Winter Palace)、小艾爾米塔什(The Small Hermitage)、舊艾爾米塔什(The Great (Old) Hermitage)、艾爾米塔什劇院(The Hermitage Theatre)、新艾爾米塔什(The New Hermitage)五座建筑構成的長方形龐然大物矗立于涅瓦河畔。宮殿的總長度為280米,寬為140米,高為22米,一共分為三層,涵蓋了一千多個房間,1886道門、117個樓梯和1945個窗戶。在《艾爾米塔什和博物館揭秘》這部片子之中,鏡頭指引我們通向不同的展廳、樓梯和門,委實令人眼花繚亂,甚至頭暈目眩。四百多個展廳的布局構成了30000米的展線,實當“世界最長藝廊”之美譽。該館2014年的年度參觀總人次為3247956,2015年為3668031人次,位列全球最受歡迎美術館的第九位。
圖13 倫勃朗·凡·哈爾門松·凡·賴恩 《紅衣老者像》1652—1654年 108cm×86cm
圖14 倫勃朗·凡·哈爾門松·凡·賴恩 《花神》 1634年布面油彩 125cm×101cm
圖15 倫勃朗·凡·哈爾門松·凡·賴恩 《達那厄》 1636年 布面油彩 185cm×202.5cm
1762年6月的政變使得索菲亞·弗里德里克·奧古斯特(Sophie Friederike Auguste)順利登上王位,即我們所熟知的葉卡捷琳娜女皇?!癏ermitage”源自法語,意指“隱士居所”(hermit’s dwelling)、“獨居之處”(place of solitude)。時至今日,“Hermitage”指的是冬宮及附屬建筑群,成為約定成俗之觀念。但是,在18世紀的宮廷文化之中回溯起來,“Hermitage”專指統(tǒng)治階層和上層人士休閑的私密空間。由華盛頓史密森研究院(Smithsonian Institution)推出的“博物館的秘密”(The Secret of Museums)系列紀錄片中專門就此問題進行了“復原”。葉卡捷琳娜女王的私人聚會經(jīng)過嚴格審查,獲準進入的人見不到一位侍者,秘密就在于地板底層的活動裝置,使得賓客們的一切所需皆借助這個裝置出現(xiàn)在餐桌上,夏宮完整地保存了女皇的私密空間。1703年,彼得大帝在此建立圣彼得堡,開辟了“通往歐洲的門戶”。在伊麗莎白女皇(Empress Elizabeth,1709—1762)當政時期(1741—1762),確切地說是在1752年,女皇指定建筑師弗朗西斯科·巴托洛門奧·拉斯特雷利(Francesco BartolomeoRastrelli)主持修建冬宮。如今在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所涵蓋的五座主體建筑中,有三座是在葉卡捷琳娜大帝當政期間(1762—1796)完成的。
圖16 讓·弗拉戈納爾 《偷吻》 1787-1789年 布面油彩 45cm×55cm
圖17 意大利畫派展室
圖18 伊萬·希什金 《松林的早晨》 1889年 布面油彩139cm×213cm
興建宮殿與園林、推行法國的宮廷文化和藝術、鼓勵興辦各類學校、撥巨款發(fā)展俄國科學院、大力支持文學家和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使俄羅斯迎來第一個文化創(chuàng)造高峰。出于對“上流社會”的設想,葉卡捷琳娜女皇直接效仿法國貴族的生活方式,并力圖創(chuàng)建一個符合俄羅斯貴族標準的行為規(guī)范。在此大背景下,葉卡捷琳娜對寶石、歐洲名家畫作的搜羅更顯得勢在必行了。應該說,女皇是一位狂人的“寶石迷”,在漫長的34年執(zhí)政期間共收集了超過一萬件寶石和3.4萬件雕刻寶石的復制品,甚至專門開辟“寶石展室”來存放這些珍寶。上文提及的紀錄片《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揭秘》專門展示了女皇在這方面的癖好。鏡頭在館長彼得羅夫維奇的指引下來到了專門存放寶石的庫房,一層層小陳列柜逐步被打開,里面完好無損地存放著琳瑯滿目的寶石。據(jù)說,女王在萬機之暇每天仍花幾個鐘點把玩這些藏品。
圖19 1944年新艾爾米塔什十二柱大廳被轟炸后的場景
圖20 博物館外立面
在通常意義上,艾爾米塔什博物館作為一座博物館的標志是1764年葉卡捷琳娜女皇所購藏的225幅歐洲繪畫從柏林抵達圣彼得堡。這批藏品本來是普魯士商人約翰·恩斯特·戈茨科夫斯基(Johann Ernst Gotzkowsky)為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準備的。腓特烈大帝在“七年戰(zhàn)爭”(“the Seven Years’War”)中被俄國戰(zhàn)敗,不能支付昂貴的收藏款項。此時的戈茨科夫斯基也面臨破產(chǎn),經(jīng)由當時的俄國駐普魯士大使弗拉基米爾·多爾戈魯柯夫(Vladimir Dolgoruky)將畫作轉手以償還債務。雖說這批畫作的品質參差不一,但有重要意義:其一,這個偶然的購藏事件為女皇“獵取”歐洲名家名作開了一個頭;其二,藏品之中也不乏像弗朗斯·哈爾斯和揚·斯廷(Jan Steen)等名家之作。總體而論,此次購藏為此后的大規(guī)模收藏行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值得在這里深究的是如下幾個個例:
首先是1769年海因里?!ゑT·布魯爾藏品(Count Heinrich von Bruhl’s collection)入藏。曾經(jīng)擔任薩克森選帝侯奧古斯特三世(August III)首相的布魯爾,可經(jīng)常品鑒皇家藏品,加之當時著名藝術鑒賞家卡爾·海因里?!ゑT·海凱寧(Karl Heinrich von Heikenen)為之掌眼,搜集到不少杰作。不幸的是,布魯爾深陷巨大的債務危機之中。在他歿后,這批藏品被沒收。數(shù)年之后,時任俄國駐德累斯頓全權公使的安德烈·別洛謝爾斯基(Andrei Beloselsky)從布魯爾后人手中以18萬荷蘭盾的低價購得這批藏畫,其中包含超過六百幅出自荷蘭、弗蘭芒、德國、意大利藝術家之手的畫作、一千五百多幅版畫和素描作品。倫勃朗的《紅衣老者像》(Portrait of anOld Man in Red)、魯本斯的《帕修斯和安德羅墨達》(Perseus and Andromeda)、5幅出自荷蘭風景畫名家雅各布·凡·魯伊斯達爾(Jacob van Ruisdael)的畫作,還有喬凡尼·巴蒂斯塔·提埃波羅(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所作的《米西納斯向奧古斯都呈現(xiàn)七藝》(Maecenas Presenting the Liberal Arts to Emperor August)。在這當中出現(xiàn)了一段插曲,這批藏品由漢堡駛往圣彼得堡的一艘輪船運送,由于運輸時日較久遠,濕度較大,一些作品受到了嚴重損害,不得不延請修復師進行了長達半年的修復工作。
其次是1772年的皮埃爾·克羅扎男爵藏品(Baron Pierre Crozat’s collection)的購藏。身為銀行家的皮埃爾·克羅扎(1665-1740)擁有極好的鑒賞力并與巴黎的藝術圈子有著廣泛的聯(lián)系。這批藏品后歸他的侄子路易-弗朗索瓦·克羅扎(Louis-Fran?ois Crozat)所有,此后留給其弟路易—安托萬·克羅扎(Louis-Antoine Crozat)。葉卡捷琳娜女皇的藝術顧問、伏爾泰的友人弗朗索瓦·特龍金(Fran?ois Tronchin)和狄德羅皆參與了此事,結果促成了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歷史上的最重要一次藝術交易。拉斐爾的《圣家族》(Holy Family)、提香的《達那厄》(Danae)、喬爾喬內的《猶滴》(Judith)、委羅內塞的《悲慟》(Lamentation)、倫勃朗的《圣家族》《達那厄》、魯本斯的《巴庫斯》(Bacchus)、《幼年的伊莎貝拉》(Infant Isabella)及其他16世紀—18世紀法國名家作品均得以購藏,這批藏品共耗資460000里弗赫,雖堪稱一筆巨資,但確實物有所值!
圖21 拉斐爾長廊
圖22 康斯坦特·特魯瓦永 《向集市出發(fā)》 布面油彩 1859年 261cm×211cm
再次是1779年的羅伯特·沃波爾爵士藏品(Sir Robert Walpole’s collection)的購藏活動。曾在喬治一世和喬治二世時期擔任英國首相的沃波爾可稱得上是18世紀上半期英國最重要的收藏家之一。1778年,沃波爾的孫子——喬治·沃波爾(George Walpole)經(jīng)由俄國駐倫敦大使阿列克謝—穆辛·普希金(Alexei Musin-Pushkin)從中斡旋,向女皇整體出讓這批藏品。盡管當時的英國民眾對此行為感到不滿,甚至組織募捐活動購藏這批畫作使之留在英格蘭,最終還是被葉卡捷琳娜女皇以40000英鎊購得,并于1779年運抵圣彼得堡。198幅畫作由17世紀意大利及弗蘭德斯的藝術家們的作品構成。
除上述而外,葉卡捷琳娜女皇的“獵取”還包括1781年的(Count Baudouin’s collection)所涵蓋的119幅畫作,還有1787年奧爾良公爵寶石珍奇室(Cabinet of carved stones of Duke of Orleans)。
還有一部分藏品不得不提及,那就是來自彼得·伊萬諾維奇·休金(Piotr Ivanovich Shchukin)家族和伊萬·莫洛佐夫(Ivan Morozov)兩個重要莫斯科收藏家族的法國印象派、后印象派及其他先鋒派藝術的作品。首先看休金家族。早在1892年,彼得·伊萬諾維奇·休金就在其私邸中開辟了一個館藏超過二萬四千件作品的博物館,其中莫奈、馬奈、畢沙羅、西斯萊、卡薩特等印象派名家的作品赫然在列。也有一些名聲不顯的藝術家的畫作雜陳其中。鑒于當時的保守習俗,像他自己戲稱為“美麗安娜”(Beautiful Anna)——雷諾阿的裸女(如今是普希金國立造型藝術博物館藏品)、德加《梳頭發(fā)的女子》(Woman Combing Her Hair)這樣的作品只能懸掛于其私人公寓的墻壁上,以避開公眾的批評,被定名為“有傷風化”。休金家族的其他成員均熱衷于藝術收藏,但趣味各不相同:德米特里·休金(Dmitry Shchukin)喜歡“老大師”繪畫,伊萬·伊萬諾維奇·休金(Ivan Ivanovich Shchukin)獨對埃爾·格列柯(El Greco)報以青睞,后來成為休金家族領導者的謝爾蓋·伊萬諾維奇·休金(Sergei Ivanovich Shchukin)則是將法國印象派、后印象派畫家引入俄國的重要推手。1897年對他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年份,因為他遇到了重要的法國藝術商人——保羅·達朗-呂埃爾(Paul Durand-Ruel),通過呂埃爾他逐漸搜羅到了不少印象派、后印象派名家之作。馬蒂斯的名作——《舞蹈與音樂》(The Dance and Music)也是應他的預定而來到俄國的,今天也已成為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閃亮明星。其次,看莫洛佐夫家族。莫洛佐夫家族以經(jīng)營紡織品獲得巨額財富。哥哥米哈伊爾·阿布拉莫維奇·莫洛佐夫(Mikhail Abramovich Morozov)僅享年32歲,早年畢業(yè)于莫斯科大學并獲得歷史和語文學學位。在歐洲其他國家頻繁光顧博物館、古跡圣地的經(jīng)歷使得他成為一位頗令人尊敬的贊助人。今天普希金國立造型藝術博物館的前身——亞歷山大三世藝術博物館(the Alexander III Museum of Fine Arts)的創(chuàng)立,與他的贊助不無關系。就他自己的藝術收藏行為來說,像凡·高、皮埃爾·博納爾(Pierre Bernard)、高更等人均是首先經(jīng)過他介紹給俄國公眾的。曾屬于其珍藏的德加的《浴后》(After a Bath)、莫奈的《罌粟地》(Poppy Fields)等重要作品如今屬于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藏品。米哈伊爾的弟弟伊萬·阿布拉莫維奇·莫洛佐夫(Ivan Abramovich Morozov)在瑞士接受教育,但在藝術收藏趣味方面受哥哥影響較深。他通過上文提及的法國畫商呂埃爾購得不少名家之作。幾年下來,超過五十幅出自法國藝術家(包括在法國生活的藝術家)之手的畫作成為其藏品,其中包括我們所熟知的凡·高的《阿爾的紅葡萄園》(Red Vineyards at Arles)、馬蒂斯的靜物、雷諾阿的《讓娜·薩馬里肖像》(Portrait of Jeanne Samary)、畢加索的《江湖醫(yī)生》(Saltimbanques)等等。除此而外,曾用于裝飾其宅邸的《普緒克故事》(The Story of Psyche)堪稱莫里斯·德尼(Maurice Denis)的巨制。“十月革命”的爆發(fā)使得上述兩個家族的藝術珍藏遭遇浩劫。彼得·伊萬諾維奇·休金的兩萬余件藏品被運送到歷史博物館(The History Museum),數(shù)年后這批藏品在藏品室內被盜,僅有印象派繪畫作品保留下來。謝爾蓋·伊萬諾維奇·休金逃亡到巴黎并終老于彼地。他的私人美術館被當局命名為“第一西方繪畫博物館”(the First Museum of Western Painting)。上述伊萬·阿布拉莫維奇·莫洛佐夫的私人展室內的藏品則成為“第二西方繪畫博物館”(the First Museum of Western Painting)里的核心部分。1923年,兩座博物館合并,被定名為“國立西洋美術館”(the State Museum of New Western Art)。1948年,該博物館里的精華藏品歸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和國立普希金造型藝術博物館,其中前者獲得316幅繪畫,包括馬蒂斯的《舞蹈》(Dance)和《紅色房間》(Red Room)、畢加索的《三個女人》(Three Women)等。
圖23 瓦西里·康定斯基 《冬日風景一號》 1909年 布面油彩70cm×97cm
圖24 保羅·高更 《塔希提田園風景》 1892年 布面油彩87.5cm×113.7cm
圖25 亨利·馬蒂斯 《紅色房間》 1908年 布面油彩180.5cm×221cm
2013年,執(zhí)掌普希金國立造型藝術博物館(the Pushkin State Museum of Fine Arts)長達半個多世紀、經(jīng)歷過七任國家領導人的伊琳娜·安東諾娃(Irina. A.Antonova)隱退,創(chuàng)造了迄今為止最長的世界博物館館長任期記錄。值得一提的是,她堅持恢復“國立西洋美術館”的做法一度引發(fā)爭議,尤其是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彼得羅夫維奇對此舉頗不以為然。在安東諾娃的繼任者瑪麗娜·洛沙克(Marina Loshak)看來,任何一個關心自己博物館的館長都不希望失去博物館的完整性。但這一問題應由全面負責國家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的人來解決,即文化部長、總統(tǒng)、總理……博物館界在這一問題上只能起專家作用。此外,還有歸還博物館珍貴物品的問題。眾所周知,普希金國立造型藝術博物館中有的藏品屬于戰(zhàn)利品。這也是政府而不是博物館的問題。她認為,在這一問題上最重要的是最大限度的開放性,盡可能多地辦些展覽會,不隱藏任何東西,全部予以展出、加以說明,讓任何人都有機會看到這些畫作。
圖26 拉斐爾 《阿爾巴圣母》 1510年 布面油彩 94.5cm(直徑) 安德魯·梅隆藏品 華盛頓國家美術館
1941年,希特勒打算“將圣彼得堡市從地球表面抹去”。在隨后長達900天的轟炸和封鎖期間,共有逾四十萬人死亡。其中有些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職員。正如《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揭秘》所再現(xiàn)的,德國人包圍了這座城市之后,藝術家、知識分子和博物館全體職員聚在一起,打算將博物館的一百多萬件藏品轉移走。冬宮博物館的屋頂上安裝了火警系統(tǒng),防空掩體建在深深的地窖里。約有二千人遷入這些掩體,包括“剩下的員工及其家人,學者、博物館工人、文化界名人和其他人及家人們”。還有藝術家將當時的場景描繪下來,成為永恒的文化灼傷。如今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不但成為俄羅斯,甚至成為整個歐洲的文化地標,這是葉卡捷琳娜女皇所未曾料到的。該館的“衛(wèi)星擴展計劃”將在符拉迪沃斯托克、鄂木斯克、葉卡捷琳堡、羅斯托夫等地啟動,可能還會包括加里寧格勒和莫斯科。2005年,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在俄羅斯喀山開辦了分館,作為喀山克里姆林宮的一部分,舉辦了多項大型展覽,并定期舉辦講座。2010年,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維堡分館開館——其前身是一座藝術博物館,提供導游、講座和各種教育項目等。阿姆斯特丹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分館始建于2004年,自2009年正式開放以來,已吸引了超過三百萬游客,成為荷蘭參觀人數(shù)最多的博物館之一。此外,美國紐約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基金會通過一系列活動來紀念建館250周年。該基金會已經(jīng)吸引了大量捐款,用以支持艾爾米塔什的現(xiàn)當代藝術收藏。
主要參考文獻及相關網(wǎng)站:
1. Oleg Yakovlevich Neverov, Dmitry Pavlovich Alexinsky, Dr. Mikhail Borisovich Piotrovsky , The Hermitage Collections(Volume I: Treasures of World Art; Volume II: From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to the Present Day), Rizzoli,2010.
2. Thierry Morel , Larissa Dukelskaya, Houghton Revisited: The Walpole Masterpieces from Catherine the Great’s Hermitage, Royal Academy of Arts,2013.
3. Dr. Mikhail Borisovich Piotrovsky, The Hermitage: 250 Masterworks, Skira Rizzoli,2014.
4. Dr. Mikhail Borisovich Piotrovsky, My Hermitage: How the Hermitage Survived Tsars, Wars, and Revolutions to Become the Greatest Museum in the World, Skira Rizzoli, 2015.
5.陳燮君《北方之星——葉卡捷琳娜二世與她的藝術品》,《上海工藝美術》2010年第4期。
6.任蘭新《傳奇的〈圣母子〉——拉斐爾〈圣母子〉赴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和博物館展出側記》,《美術》2005年第3期。
7.王曉梅《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的宮廷文化教育》,《教育評論》,2011年第6期。
8. http://artforum.com.cn/inprint/201604/9327
9.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Dc1MzQ 3MQ==&mid=202468444&idx=6&sn=7ac510.0118 6dd2f20ad79cd83e930f2ab0&scene=23&srcid=0405 xzFc4RmyJ97YZk2m7Vdy#rd
10.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jAyNjE 5OQ==&mid=203984367&idx=4&sn=a5592ce93ae d5b4ba93703273b604fee&scene=23&srcid=0407bYO 2FtkkJO9ZwDuanK2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