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日格圖
(內蒙古工業(yè)大學體育部 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
淺析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模式的比較①
朝日格圖
(內蒙古工業(yè)大學體育部 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發(fā)展,體育課程越來越受到教師與學生的重視,如何更有效地開展體育課程教學活動,是當前高校必須思考與解決的問題。高校應結合體育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不斷更新體育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科學鍛煉身體,增強學生整體素質。該文以全國各地共30所高校為研究對象,通過文獻查閱法、實地調查法等方式,了解當前大學體育課程具體的教學模式,重點探討體育教學模式的發(fā)展區(qū)域與特點。
大學體育 教學模式 俱樂部 身體素質
體育課程是大學生必修的課程之一,但受到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體育教學的效率仍不高,甚至部分大學的體育課程直接是自由活動,而沒有實質性地傳授學生相關體育知識,極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于體育的興趣[1]?;诖?,高校應加大對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模式的研究力度,結合學生實際發(fā)展需要,規(guī)范體育上課程序,從而提升體育課堂的有效性。
1.1 研究對象
調查北京、上海、浙江、湖南等省市共30所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模式,并對其進行分析比較。
1.2 研究方式
1.2.1 實地訪談法
利用學校教學評估的機會,實地走訪30所高校,通過采訪高校體育教師、體育教學負責人、學生的方式,了解高校當前實行的體育教學模式。
1.2.2 資料查閱法
利用互聯(lián)網、圖書館,查閱與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模式相關的論文、資料,了解近年來教學模式的改革方向,并總結高校體育課程的具體實施方案。
1.2.3 分析對比法
收集整理30所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模式,并分析對比不同高校體育教學目標、內容、形式、管理制度等,總結出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的發(fā)展趨勢。
2.1 大學開展體育教學的課堂模式分析
當前高校大多數都按照教育部要求設置體育課程,沿用“必修”+“選修”的模式,且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體育教學理念越來越先進,學生能夠參與的體育活動也逐漸增多,具體而言,其教學模式包括以下五種。
2.1.1 以班級為單位開展體育教學活動
以班級為單位開展體育教學活動的模式是最傳統(tǒng)的方式之一,主要是指按照學生所在行政班進行體育教學,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發(fā)揮著主體作用,掌握著整體教學節(jié)奏,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個體差異[2],不利于激發(fā)學生對于體育的興趣,因此,該種教學模式逐漸被淘汰,只在少數高校存在。
2.1.2 以年級為階段開展體育教學活動
以學生年級為階段,在學生不同年級開展對應體育教學活動的模式具備以下特征:分為兩段式開展教學活動,即大一學生必須將體育課程作為必修課程,而大二學生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選修[3]。但該種方式在大一階段沒有根據學生興趣愛好進行教學,因此到大二時,部分基礎薄弱的學生很難跟上教師節(jié)奏。該種教學模式的應用范圍較廣。
2.1.3 以選修為方式開展體育教學活動
以選修為方式開展體育教學活動的模式,按照學生的上課時段,將體育課程固定為兩個學期或者四個學期,且授課體育教師不改變,其具備以下幾方面的優(yōu)點:首先,選擇課程時,學生可根據自身興趣愛好選擇,自由度較高;其次,有利于集中培養(yǎng)體育技能型人才,將某一體育項目分成多個學期開設,使得學生能夠系統(tǒng)地接受學習,從而提升學生體育技術水平[4];最后,可充分發(fā)揮體育教師的作用,課程整體組織形式較為簡單。因此,該種教學模式的應用范圍較廣。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選項型”體育課程教學模式很容易打擊到體育基礎較為薄弱學生的學習信心,在系統(tǒng)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因不能及時掌握體育技能,很容易出現抵觸情緒,降低教學效率。
2.1.4 以學生為主體開展體育教學活動
以學生為主體開展體育教學活動的模式主要是指按照體育不同項目,設定對應的教學班,通過學校教學系統(tǒng),每個學期對所有學生開放,學生可根據實際興趣進行選擇。部分學校還分普修班和特長班,其中普修班的體育學習項目較簡單,特長班可由體育教師選出學生,進行針對性培養(yǎng)。該種教學模式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特征:首先,同一體育項目不同教學內容、不同體育項目能夠在同一學期開設,學生的選擇自由較大[5];其次,可依據學生實際情況設置不同的體育項目,極大程度上提升了體育場地的利用率。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體育教師的工作量較大,需要全面監(jiān)控教學過程和教學質量,并制定不同的考核標準,同時,基于操作的角度分析,須以選課系統(tǒng)為基礎,對于部分規(guī)模較小的高校而言,該種教學模式開展困難。
2.1.5 以俱樂部為形式開展體育教學活動
俱樂部形式的體育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tǒng)的年級、專業(yè)之間的限制,是當前比較先進的教學模式。學校根據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開設對應的體育課程,且學生上課時間比較靈活。該種教學模式主要有以下幾個優(yōu)勢:體育教學目標依據學生實際情況而定,具備多維度、多層次的特征[6];學生自由練習的時間較多,轉變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但受到高校師資力量等方面的影響,以俱樂部形式為主的體育教學模式仍沒有被廣泛運用。
2.2 大學體育課堂模式的特征
從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模式的分析可知,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體育課程越來越受到高校的關注,高校正不斷創(chuàng)新體育教學模式與理念,就當前發(fā)展形勢而言,其主要具備以下兩方面的特征。
2.2.1 學生選擇體育課程的自由度較大
體育教師逐漸意識到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地位,因此,在開設體育課程時,學生能夠依據自身愛好,自主選擇上課教師、上課時間,給予了學生充分的發(fā)展空間。同時,在上課過程中,也多以學生自主練習為主,學校也不斷加大對體育器材的投資力度,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體育學習環(huán)境,對培養(yǎng)專業(yè)型體育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2.2.2 體育教學模式逐漸增多
教育部提出高校的體育教學目標應涵蓋身體素質、運動參與情況、心理素質、運動技能、社會適應等方面,基于此種背景,高校的體育教學模式逐漸增多,體育教師應結合學生認知水平,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營造出良好的運動氣氛,引導學生參與到體育教學過程中,更好地培養(yǎng)體育技能型學生。
綜上所述,當前體育課程教學模式共有五種,每一種教學模式都有自身獨特的優(yōu)勢,高校在選擇體育教學模式時,應結合學校規(guī)模、教學目標等方面的因素,從而更好地激發(fā)學生體育學習興趣,同時,高校應建立健全體育教學體系,綜合考慮學生認知特點,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開展針對性體育教學活動,充分發(fā)揮體育教學的作用,增強學生整身體素質。
[1]張曉林,陳新鍵,毛振明,等.我國大中小學體育課程有效銜接現存問題及改進思路[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49(2):78-83.
[2]楊小明,邵斌,柏慧敏,等.大學“公共體育專業(yè)化”教學改革理論與實踐探索——以上海大學為例[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50(1):64-68.
[3]王健,萬義.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測評的歷史演進與生態(tài)重建——我們需要什么樣的“體質”[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50(2):5-10.
[4]李欣,韓新君.中外大學體育教學模式分析與我國大學體育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5,35(6):111-114.
[5]毛振明,席連正,劉天彪,等.對校園足球的“八路突破”的理解與深入——論“新校園足球”的頂層設計之三[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49(11):5-10.
[6]戴霞,謝戴西,秦春波,等.高校體育“課內外一體化”課程環(huán)境的優(yōu)化配置——以深圳大學為例[J].體育學刊,2015,12(6):75-79.
G807.4
A
2095-2813(2016)11(a)-0119-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1.119
①朝日格圖(1986—),男,蒙古族,內蒙古呼和浩特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