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春婭 孟慶凱 韓增菊
1)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兒童康復醫(yī)學科 鄭州 450000 2)鄭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兒科 鄭州 450006
?
平足穴承山穴藥物注射治療痙攣型腦性癱瘓患兒尖足的療效觀察
蘇春婭1)孟慶凱2)韓增菊2)
1)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兒童康復醫(yī)學科 鄭州 450000 2)鄭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兒科 鄭州 450006
目的 觀察平足穴與承山穴藥物注射治療痙攣型腦性癱瘓患兒尖足的療效。方法 120例痙攣型腦癱尖足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60例和對照組60例,2組均予以綜合康復訓練,治療組加用平足穴與承山穴藥物治療,2組均治療3個月。采用改良的 Ashworth 痙攣評定量表評定腓腸肌的肌張力及結合足背屈角測量綜合判斷其臨床療效。結果 治療組尖足的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平足穴與承山穴藥物注射治療能有效改善痙攣型腦癱患兒尖足的狀況,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藥物注射;平足穴;痙攣型腦性癱瘓;尖足
腦性癱瘓是一種以運動障礙為主的難治性疾病,我國發(fā)病率高達1.8%~4‰[1]。痙攣型腦癱是腦癱的常見類型,占腦癱患兒的60%~70%[2]。尖足是痙攣型腦性癱瘓最常見的異常姿勢之一,為小腿三頭肌痙攣所致,輕度者姿勢不協(xié)調(diào),行走不穩(wěn),平衡差;重度者難以獨走,易導致殘疾,嚴重影響患兒的自理能力、生活質(zhì)量及心理。我中心自2002年以來采用平足穴與承山穴藥物注射治療痙攣型腦癱尖足效果良好,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01—2015-01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腦癱康復中心收治的痙攣型腦性癱瘓雙下肢障礙患兒120例,均符合2010年全國小兒腦性癱瘓專題研討會診斷標準[3]。120例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分法分為治療組60例,對照組60例。治療組男32例,女28例;年齡10個月~2歲29例,2~3歲31例。對照組男31例,女29例;年齡10個月~2歲32例,2~3歲28例。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康復運動治療,2次/d,30 min/次;推拿按摩療法2次/d,30 min/次;配合家庭訓練綜合康復。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方案基礎上,選取平足穴(腓腸肌肌腹最高點)、承山穴應用維生素B1注射液、維生素B12注射液,每個穴位注射1~2 mL,1次/2 d,10次一療程,療程間休息10 d。3個療程后評估療效。
1.3 療效標準 治療3個月后進行療效評定,評定方法運用修訂的Ashworth痙攣評定量表評定肢體痙攣狀態(tài)及結合足背屈角測量綜合判斷。Ashworth痙攣評定量表:0:無肌張力的增高;Ⅰ:肌張力稍有增高,受累部位在關節(jié)活動范圍內(nèi)被動屈曲,或伸展時出現(xiàn)“卡住”和“突然釋放”感,或在關節(jié)活動范圍的最后出現(xiàn)最小的阻力;Ⅰ+:肌張力增高,表現(xiàn)為輕微的卡住感,且在剩余的關節(jié)活動范圍內(nèi)(小于1/2 關節(jié)活動度)一直伴有最小的阻力;Ⅱ:在大部分關節(jié)活動范圍內(nèi)肌張力明顯增高,但受累部位被動活動容易;Ⅲ:肌張力嚴重增高,被動活動困難;Ⅳ:受累部位僵直于屈曲或伸展位。為統(tǒng)計方便,將量表中等級評價的0、Ⅰ、Ⅰ+、Ⅱ、Ⅲ、Ⅳ級分別定為1、2、3、4、5、6分。若出現(xiàn)陣攣或短暫性陣發(fā)性收縮,待其消失后再測。療效評定標準[4]:(1)正?;邯毿小?3 m,走路姿勢基本正常,足背屈角70°~ 75°;(2)顯效:足背屈角減少> 10°;(3)有效:足背屈角減少5°~ 9°;(4)無效:足背屈角無變化。
2.1 2組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 [n(%)]
注:與對照組比較,χ2=4.227,P=0.040
2.2 2組治療前后 Ashworth 分級比較 2組治療前 Ashworth 痙攣分級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Ashworth 分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Ashworth 分級均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 Ashworth 分級比較
肌肉痙攣是造成腦癱運動發(fā)育遲滯、運動姿勢異常的重要原因之一。痙攣型腦性癱瘓尖足是由于大腦足運區(qū)損傷對下肢控制失調(diào)所致[5],是腦性癱瘓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之一,其中小腿三頭肌痙攣是主要肌群,局部治療的目的為緩解小腿三頭肌痙攣。由于腓腸肌的位置表淺,肌肉解剖位置明顯,經(jīng)過多年臨床實踐,我中心將經(jīng)驗取穴命名為“平足穴”,定位為雙側腓腸肌肌腹粗隆處,局部解剖為腓腸肌肌腹。小腿三頭肌痙攣后常明顯異常隆起,觸之僵硬,收縮狀態(tài)更易于觸摸,故臨床易于定位。配合人體承山穴,定位于小腿后面正中,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xiàn)的尖角凹陷處。局部解剖為腓腸肌與比目魚肌。在腓腸肌兩肌腹交界下端;淺層分布有小隱靜脈和腓腸內(nèi)側皮神經(jīng)。深層有脛神經(jīng)和脛后動、靜脈。
中醫(yī)學對腦癱的認識有悠久歷史,常將其歸入“胎弱”、“胎怯”、“五遲”、“五軟”、“五硬”等范疇,病機多為先天稟賦不足、肝腎虧損、精血虧虛,或后天脾土失養(yǎng)、氣血不足,以致腦髓失充、筋肉失養(yǎng)、經(jīng)脈瘀阻。治療尖足所取的承山穴歸屬足太陽膀胱經(jīng),經(jīng)驗穴平足穴為足太陽膀胱皮部,《類經(jīng)》注曰:“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溪之間有所結聚,故當節(jié)之會處索而刺之”。通過穴位注射刺激局部肌肉和穴位,藥物浸潤營養(yǎng)局部肌肉,以緩解局部肌肉痙攣,到達治療療效。將藥物注射到人體特定的位置,將局部刺激與藥物對機體的雙重刺激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藥物的藥理作用營養(yǎng)神經(jīng)肌肉,加強局部作用,降低肌張力,改善痙攣,增強肌肉功能,以期糾正異常姿勢。穴位注射治療方法操作方法簡單,價格低廉,減少患兒家庭經(jīng)濟負擔的同時減輕社會負擔,值得臨床推廣。
[1] 李曉捷.實用小兒腦性癱瘓康復治療技術[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3.
[2] 李曉捷.實用小兒腦性癱瘓康復治療技術[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7.
[3] 李曉捷,唐久來,馬丙祥,等.腦性癱瘓的定義、診斷標準及臨床分型[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4,29(19):1 520.
[4] 高永嘉,周亞芳,張引幸,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小兒痙攣型腦癱尖足臨床研究[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4,13(13):1 709- 1 710.
[5] 盧慶春.腦性癱瘓的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349-350.
[6] Veltink PH,Ladouceur M,Sinkjer T.Inhibition of the triceps surae stretch reflex by stimulation of the deep peroneal nerve in persons with spastic stroke[J].Arch Phys Med Rehabil,2000,81(8):1 016-1 024.
(收稿2016-04-03)
R742.3
B
1673-5110(2016)21-00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