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立峰(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310012)
“技術、體能、運用”三維度構建單元策略在路上
余立峰
(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310012)
案例研析編者按:本期研討在上期“體育教學單元計劃的合理性探尋”的基礎上,針對構建單元的方法、策略等方面進行探討。如何制訂單元教學計劃的理論并不缺乏,但一直以來受到項目技術教學的束縛,單元教學計劃制訂過程中課時內容的分配更多的是從技術到技術,即“教教材”的痕跡明顯?!墩憬×x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即《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標準》)所要求的地方課程實施方案,提出“技術、體能、運用”三維度構建單元的方法,旨在以技術教學為載體,讓學生在學習、掌握體育運動技術的基礎上,運用掌握的技能與學生已有的運動技能相組合,通過“組合”練習來提高體能和鞏固所學技能,實現(xiàn)“用教材教”的教學理念。本期所刊用的稿件分別從不同的視角對本期研討主題進行了闡釋,其中余立峰老師從“文本概念理解差異造成的概念性疑問”、“體育教育觀念不同導致的理念性疑問”以及“操作性疑問”等方面進行了針對性地解答;俞志波老師在“在課堂教學實施中的觀察與反思”一文中針對本期話題提出了觀點,希望能夠為單元構建的系列研討添磚加瓦,啟發(fā)廣大的一線教師進一步的思考與實踐。
“案例研析”總第20期話題針對《綱要》中提出的“技術、體能、運用”三維度構建單元的策略進行了討論。從參與研討的教師們積極踴躍的討論中可以看出,對“技術、體能、運用”三維度構建單元的概念分別有怎樣的理解?在現(xiàn)行的體育教學中分別有怎樣的優(yōu)勢和不足?如果從“技術、體能、運用”三個維度的視角構建單元有哪些意義?構建單元時三個維度的課時分配比例怎樣合理?等問題都提出了各自的思考與見解,而且,許多老教師的理解已經(jīng)達到甚至發(fā)展了當初提出這個策略的本意,同時這些教師對“技術、體能、運用”三個維度構建單元在教學實踐中切實有效使用持認同態(tài)度。如,裘松杰老師所說:“‘技術、體能、運用’三維度構建單元更能讓我們明白體育課該教什么,更重要的是解決采用什么樣的手段、如何豐富地教的問題,讓學生更加快樂地學,學以致用,并發(fā)展學生的體能和多種運動能力。”然而,從對眾多的討論內容進行梳理后發(fā)現(xiàn),參與研討的教師們還是存在較多疑問,原因是思考的起點、出發(fā)點不同引起的。以下是本次討論中主要存在的疑問:對“技術、體能、運用”三維度構建單元中三個詞的文本概念存在不同認識;對“技術”、“體能”、“運用”三者之間的關系在理解上與本意不同的典型觀點是:技術沒有掌握如何運用,體能一節(jié)課能夠發(fā)展嗎;“技術”、“體能”、“運用”三者課時分配比例問題;單元構建與課時計劃不同層面在理解時把握不準;是不是每個單元構建都必須要有“技術、體能、運用”三維度;單元計劃文本呈現(xiàn)時內容、目標、重難點和教學策略與原來單元有何差異?等等。這些疑問如果進行分類,大致有三類,第一類是對文本概念理解差異造成的概念性疑問;第二類是體育教育觀念不同導致的理念性疑問,這其中有的也兼有操作性疑問;第三類是操作性疑問。雖然限于本人理論水平以及本策略實踐時間不長,許多概念性的界定沒有定論,需要進一步研究驗證,但抱著能更好地為廣大一線教師在教學中的實際操作服務,筆者結合這幾年實踐研究,對以上這些疑問作進一步探討,希望能夠給廣大一線教師帶來一些啟發(fā)。
在討論中仇小進老師說:“在義務教育階段,體育教學單元一般是5~6個課時,如何在這小單元里體現(xiàn)?”,這也許就是一直以來體育教學“教教材”的原因之一吧。同時由于單元課時量少,設計時更多的只是考慮這個學期的教學,容易忽視或者不重視前后學期甚至更長時間范圍的內容關系,從而不利于教師對某項技術教學的系統(tǒng)理解和把握?;陂L期以來單元設計存在的這些問題,我們在研制《綱要》過程中提出了用“技術、體能、運用”三維度構建單元的策略,期望能夠幫助教師解決這些問題,并改變學生喜歡體育不喜歡體育課的中小學體育教學現(xiàn)狀,從而能夠較大范圍地提高體育課堂教學質量。
首先,變小單元為超大單元。在教學大綱時代,單元教學計劃是在學年和學期教學計劃編制完成后才進行設計的,而現(xiàn)在使用的《課標》中的單元教學計劃是在水平教學計劃編制完成后將要設計的。因此,雖然同為單元教學計劃,但是實踐中計劃的時間跨度發(fā)生了本質性的變化,教學內容的容量也大大增加。在《綱要》中,根據(jù)《課標》,課程內容采用水平內容標準和表現(xiàn)標準的呈現(xiàn)形式,明確每個水平教學內容的范圍和程度。這樣雖然由于課時量加大而增加了設計單元教學計劃的難度,但有利于促進教師比較系統(tǒng)地思考和把握教材,在實際教學中,對教材的整體性認識會加強,就會大大減少一節(jié)體育課試圖完成一個單元任務的現(xiàn)象發(fā)生。鑒于這樣的課程設計理念,為了解決單元課時量加大而增加設計難度的問題,就有了“技術、體能、運用”三維度構建單元策略,期望一方面通過化整為零分解課時量的方式降低設計難度,另一方面更好地挖掘教材的全面育人功能,實現(xiàn)系統(tǒng)而全面的教學。
其次,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促進學生學練的趣味性和有效性。以往單元課時量少且教材內容大多來自競技體育運動項目的客觀事實,單元教學設計被唯技術思想所禁錮是常態(tài),由此導致的結果是練習方法的設計局限性很大,基本采用的是競技運動訓練方法的簡單移植,而對于大多數(shù)普通教師而言,基本就是照搬,所以學練的簡單重復和枯燥無味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普遍現(xiàn)象,這就是學生對體育教學不喜歡的根源之一?!凹夹g、體能、運用”三維度構建單元策略的提出,就是要引導和幫助教師打開設計思路,通過不改變技術教學為核心的體育教學本質,借用教材作為一個教學媒介所包含的全面育人的價值,從一個不同的視角設計練習方法,一方面大大增加了練習方法的數(shù)量,另一方面使得教學的多樣性成為現(xiàn)實。學生在豐富的學練中既能夠保持積極主動的學習熱情,又能夠通過多種方法的學習,有利于從“學會”轉向“會學”,促進學生課外自學能力的提升。
由于“技術、體能、運用”三維度構建單元策略是《綱要》其中一個研究成果,限于《綱要》推廣、使用時間不長,并僅是浙江省內使用,因此,對這個策略的相關概念等問題存在疑問也就很正常,下面就本次討論中參與研討的教師們提出的問題結合設計的本意,作出進一步的探討,以供大家批評指正。
1.“技術”、“體能”、“運用”中的體能和運用與通常的概念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在本次討論中,部分教師由于不清楚“技術、體能、運用”三維度構建單元策略中關于三個維度的概念指向,僅從文本字面上理解,就出現(xiàn)了不同的觀點。如,有的教師一看到“體能”,就只想到“體能課”和如何發(fā)展體能,看到“運用”就只想到項目內的運用和比賽。實際上“技術”、“體能”、“運用”中的技術維度源于某個技術動作作為教材內容,分析其教學內容有哪些即教什么內容,其中“技術”本身就是要教的一個教學內容,除此以外,用這個“技術”發(fā)展體能的方法和這個“技術”的運用方法也是我們要教學的內容,因此,又出現(xiàn)了“體能”維度和“運用”維度。所以“技術”維度是將技術本身作為教學內容,“體能”維度是用“技術”發(fā)展體能的方法(更多的是從設計方法的視角思考,體能的增量是需要在掌握方法后利用課內外長時間的練習才能達成),“運用”維度是“技術”的運用方法。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體能”維度其實有兩個含義,一是要掌握“技術”需要具備的體能有哪些,那么發(fā)展這些“體能”的練習方法可以作為教學內容選擇;二是利用“技術”可以發(fā)展“體能”的方法作為教學內容;“運用”維度包含動作方法的運用、技戰(zhàn)術的運用、鍛煉方法的運用。
2.技術學習“會”的標準決定如何運用。討論中以及前期研究過程中,教師們提出疑問比較多的就是,技術沒有學會,怎么可以馬上運用呢?關于這個疑問,討論中一些教師的觀點與我們設計的本意相同,如,韓會軍老師說的:“技術掌握不好時,尤其是在籃、足球的學習中,完全可以‘運用’;這涉及到什么是‘會’,也就是說在一名教師眼中什么才是學會了下手發(fā)球的定性判斷,然后是依據(jù)不同的任務和環(huán)境來判斷學生的‘會’已經(jīng)達到了什么程度?!痹诩夹g學習達到何種程度才可以運用,關鍵是對“會”的標準理解,因為通常教師心中“會”的標準是教科書上或競技體育的那個終端標準,而過程中不同水平的“會”的標準往往不被引起重視,有的教師甚至根本沒有理解這個過程性標準的概念,因此,認為技術沒有學會怎么能夠運用的想法也就很正常了。而“運用”維度期望教師們在技術動作教學過程中,根據(jù)不同的掌握程度,設計相應的“運用”環(huán)境,讓技術更多的是在環(huán)境中學練,改變以往就技術而技術的單純重復操練模式。
3.“技術”、“體能”、“運用”三者課時分配比例取決于教材功能價值和教學對象特征。本次研討中關于課時分配比例大家疑問較多,這也是我們在實踐研究中感到比較困難的一個點。因為教學對象的復雜性決定了一個單元構建時三個維度課時量分配的不確定性,而我們在《綱要》中提出的有關比例建議,即,田徑、武術等的比例是1:2:1,球類的比例是1:2:3,這是基于不同教材功能價值的考慮。實踐中最終比例如何確定,在考慮教材的功能價值定位同時要結合學生年齡特征靈活執(zhí)行,當把教材內容的功能價值定位為發(fā)展學生的基本活動能力為主時,特別是在低年齡階段,無論是田徑、體操還是球類,都建議采用的比例為1:2:1,也就是更多的是從用技術動作發(fā)展體能的方法維度設計練習方法,而把這些練習方法作為教學內容,是要在練會技術動作本身(復習)的同時,掌握如何用這些練習方法發(fā)展體能的知識(課外自學能力和知識的儲備)。如果到了高年級,體能儲備已經(jīng)足夠學練復雜技術動作即球類時,那么就要采用的比例為1:2:3,這也是項目特征決定的,要改變以往球類教學中存在的學生喜歡體育但不喜歡體育課的教學現(xiàn)象,單個技術動作的學習盡快轉入有環(huán)境的學習中,不一定要等每個技術動作學精細了才讓比賽,完全可以技術粗糙但更多地在環(huán)境中學練,讓學生樂在其中,享受運動快樂,這樣就能促使學生主動學練技術動作。
4.“技術、體能、運用”三維度構建單元是單元設計層面的策略?!凹夹g、體能、運用”三維構建單元,針對的是課程層面(相對于課堂教學),即單元設計時的一種策略,主要目的是在于通過這樣的方式,確立一條實現(xiàn)用教材教的操作路徑,期望教師用這種思維去構建單元,然后到課堂教學實踐時自然實現(xiàn)用教材教。所以,到了課堂教學,這三個維度是一體的,我們在實踐中或本次討論中大家出現(xiàn)的諸如“本節(jié)課以‘體能’發(fā)展為主”或“本節(jié)課主要以‘運用’為主”、“其他維度為輔”或“這個維度顯性一些,另外兩個維度隱性一些”等等這些提法都是不對的。不能簡單地說成是技術課、體能課、運用課,無論哪個維度,在課堂教學實施時,技術一定是主線,因為“體能”維度是“用該技術發(fā)展體能的方法”作為教學內容,技術還是在的,同樣運用是該技術的運用方法作為教學內容,技術也在,因此技術始終是教學的核心。
5.每個單元是否必須都有“技術、體能、運用”三個維度要視教材特征而定?!凹夹g”、“體能”、“運用”三者之間的關系是:“技術”是新授、“體能”是復習技術、“運用”是更高層次的復習技術?!毒V要》在水平一和水平二的內容標準描述中,基本采用“多種形式某某方法與游戲”、“多種形式的某某方法”等呈現(xiàn)方式,這是基于這個階段的教材內容是以發(fā)展基本活動能力為主的,如,走、跑、跳、投等,而這些簡單的教材內容,常規(guī)的動作方法學生都是會的,只是會的程度不同,因此在教學時并不需要專門的技術新授,通過教學改進動作方法,提高動作質量是主要目標,由此,在單元構建時,“技術”維度就不需要分配課時。還有,體育教育教學中有一個明顯的特征,某個技術動作會在不同學期重復出現(xiàn),這就決定了重復出現(xiàn)該技術動作的單元時,也就不用分配技術維度的課時。
首先,自2013年6月提出“技術、體能、運用”三維度構建單元策略以來,雖然經(jīng)過近3年我省廣大一線體育教師的共同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和經(jīng)驗,但隨著事物的發(fā)展和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必將繼續(xù)完善和改進,更期待通過這次《中國學校體育》平臺的研討,得到全國各地專家和教師們的智慧指點,為形成更加成熟的操作策略奠定堅實的基礎。
其次,“技術、體能、運用”三維度構建單元的策略,在實踐中從思路轉變?yōu)閷嵺`操作時,仍然有許多具體問題需要研究解決。
從本次提供給大家討論的案例也可以明顯看出,在單元目標的描述、單元中課時內容的描述以及單元教學策略的呈現(xiàn)方式,多少能夠體現(xiàn)出“技術、體能、運用”三維度構建單元的理念和要求。但是課時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仍然沒有很好地體現(xiàn),特別是“體能”、“運用”兩個維 度的課時,跟原單元設計呈現(xiàn)方式?jīng)]有區(qū)別,主要是缺少了對練習方法學習的要求和標準,重難點缺少“方法”的指向,需要在后續(xù)的研究中重點尋找解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