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穎(吉林大學,吉林 長春 130000)
?
從“小”看日本
申穎
(吉林大學,吉林 長春 130000)
摘要:本文是講日本人以“小”為美的性格特質(zhì)。從五個方面論述了這一觀點,列舉了一些日本的有象征意義的事物來詮釋日本人的以“小”為美這一特點。日本人的性格就是這樣,通過多種條件形成的。但如果不是這樣,也許這個民族就會被同化。因為輕易地接受別的國家,而且被文化侵略,最終會變得很危險。就是這樣的,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日本。在日常和社會生活中也會體現(xiàn)日本的性格。中國和日本自古就有頻繁的文化交流,在語言、風俗、文化等許多地方都存在共通性,這其中也有許多不同之處。本文便就此進行描述與分析。
關(guān)鍵詞:日本;文化;以小為美;性格
日本是一個以“小”為“美”的國度。這個國度給我們留下了神秘的印象。日本人在保守的同時追求革新,性格溫順卻又很固執(zhí),既致力于追求先進的文化,又能做到完好的保留傳統(tǒng)文化。
先說說日本人的性格。《菊與刀》是一個美國人描寫日本人的一本書,在這本書中對日本人日常生活細節(jié)的描述,分析了酷愛栽植菊花和佩刀的日本人。他們既文靜崇尚祥和,在身臨戰(zhàn)爭時又如刀劍般兇猛。若拿同時含有這兩種性格元素的日本人與歐美人像比較起來看的話,西方是罪惡感文化,而日本是恥感文化。西方人認同“人人有罪”,所以“罪感文化”其中一大特征是強調(diào)懺悔和贖罪。一個有罪的人,可以通過懺悔和贖罪,來減輕自身的罪,從而得到心靈的安慰。一個人有懺悔和贖罪的舉動,證明其本身已經(jīng)認識到了自己所犯的罪,已經(jīng)有了“罪感”。因此,這樣的文化是“罪感文化”。 與此相比,日本人日本人是更重視“恥感”的。日本人的恥辱感,來源于他們對名譽的高要求,來源于他們敏感的脆弱的自尊心。日本人永恒不變的目標是名譽,他們非常需要在世界上受人尊敬。
我們來從日本的扇子、人偶、便當、徽章這些存在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的東西來看日本文化中“小” 元素的體現(xiàn)。
首先是扇子,這是日本的國粹之一。他是用一根根的木條固定在一點做扇骨、用紙來做扇面,使用的時候打開,不使用的時候折起來收好。扇子在日本是很常見的物品,扇子還是日本風情文化的代表物。日本一般認為扇子其起源于京都,自古以來扇子很多事在京都生產(chǎn),而且京扇子一詞也是廣為人知的。京扇子的可以折疊成較小的形狀,這是需要制作扇子有很高超的工藝才能做到的。京扇子的制作分工細膩,需要經(jīng)過二十多道工序。將扇子這樣一個大物件,折疊證尺子般大小的程度,而且做的如此精密,這也是日本一絕。
再說說日本的人偶,在日本人偶不只是一種精美的手工藝品,更是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日本的人偶從開始出現(xiàn)就是與其他的傳統(tǒng)文化相結(jié)合而發(fā)展至今的。 它吸收了很多日本的民俗特征,像歌舞伎、文樂等,它和日本百姓的生活自然的融合從而形成獨特的日本人偶文化。在日語中,人偶的漢字就是“人形”就是在說它源于真正的人的“形”,并將這個“人形”凝縮到一個小小的人偶里。
日本料理世界聞名。除了像鐵板燒、回轉(zhuǎn)壽司這些遠近聞名美食,還有一樣是極具日本文化代表性的,那就是日本的便當。在當今的日本,便當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食品,它更是日本飲食文化的一個縮影。便當不僅是一種充饑的食品,更是了解日本的窗口。在日本,便當有很多種類。像車站便當、航空便當、特產(chǎn)便當?shù)鹊?。一個個便當仿佛是一面鏡子,它照出了日本的日本人的文化,照出了日本人的習慣。日本的便當已經(jīng)變成了一種文化,便當盒是日本人以小為美、以便捷為好的一個載體。像這樣,把美味統(tǒng)統(tǒng)裝在一個便當盒里,裝的美美的、滿滿的,甚至多一點的空間都不留下,這便是日本人意識的一個縮影。在這樣小的空間里填入令郎滿目的食材,這是日本人一種對精致的追求。
有這樣一個事物是極具日本文化特征的,那便是日本的徽章。它將宏大的世界觀、呆板的歷史、集團式的世界都凝聚成一種形態(tài),變成一種視覺上的東西。這是日本獨有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徽章文化徽章。它象征了一個集團的圖騰,主要裝飾在衣服、建筑物、酒杯以及燈籠等處,以便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這在日本的影視劇乃至動畫中都有體現(xiàn)。
還有一種事物,可以說它濃縮了日本文化的精華那便是是本的俳句。日本俳句作為一種獨特的韻文形式,短小精悍,被視為世界上最短的定型詩。俳句是日本的一種古典短詩,由十七字音組成,要求嚴格,受“季語”的限制它源于日本的連歌及俳諧兩種詩歌形式。作者通過短小的詩型簡潔的描寫出事物,讀者就可以發(fā)揮自己無限的想象力來充分享受詩歌殘缺的意境之美。有人說過俳句與一般的表達形式不同,寫俳句的人是少言的。俳句這種表達形式是用僅僅17個之承載者作者當下復雜的心境的。這便是日本人將事物凝練于一點的體現(xiàn)。有一種說法是,周圍環(huán)境對一個人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一個國家的國民的性格也如此。這個四面環(huán)海的島國在古代的時,就其他國家的交流甚少,處于相對孤立的狀態(tài),統(tǒng)治者也以地理條件為由營造出與外界隔離的形式。在這種環(huán)境下
自古以來日本人都是有一種孤立感的。而且日本是地震、臺風多發(fā)的國家。在這種環(huán)境下生活的國民是很敏感并且有跟強的憂患意識的。像這樣以小為美的一個集體,自然也會有注重細節(jié)、謹慎的性格,從而在生活中的許多細節(jié)都能看到是本人以小為美的縮影。
雖說當今中國已經(jīng)成為了制造大國,但我國現(xiàn)在是一個鋼鐵產(chǎn)能過剩卻生產(chǎn)不了圓珠筆的“圓珠”國家。一個小小的圓珠筆的圓珠都要從日本進口。這是很大的一個反差,這是因為我們在技術(shù)上沒有達到像日本那樣的精密。雖說我們中國地大物博,但這也讓我們過度的依賴自然資源。從而造不出那圓珠筆上最小、但是最重要的“圓珠”。日本人性格上細心周到、專心致志、做事認真并且有集團意識。正是這樣的精神才能做出那精密又重要的“圓珠”。這與日本人不斷追求完美,不言棄的精神十分不開的,不得不說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學習。
參考文獻:
[1]安岡正篤,『日本精神の研究』,致知出版社,2005年
[2]ルイス·フロイス 『ヨーロッパ文化と日本文化』巖波書店,2012年
[3]劉笑明,《日本國家概況》,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年
[4]李御寧,《日本人的“縮小意識”》,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
中圖分類號:G13/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0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