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恬(云南民族大學文學與傳播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
試析狄更斯早期作品中的大團圓結(jié)局
——以《霧都孤兒》為例
田恬
(云南民族大學文學與傳播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霧都孤兒》是狄更斯的第一部社會小說,寫于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當時的英國,工業(yè)革命剛剛完成,整個社會開始邁入資本主義工業(yè)化時期,并正在經(jīng)歷一場轉(zhuǎn)變。此時出現(xiàn)的新《濟貧法》在提高窮人階級的生活水平上沒有任何有效措施,卻對最無助和無奈的下層階級施以無形的懲罰:“鑒于民法博士會館收費太貴,他們便大發(fā)慈悲,準許已婚的貧民離異;以前他們強制男方贍養(yǎng)家庭,現(xiàn)在卻讓他擺脫家累,使他變成光棍!”因為對英國政府1834年所通過的新《濟貧法》不滿,作者執(zhí)筆書寫該小說開始了對社會現(xiàn)實的批判。
關(guān)鍵詞:大團圓;狄更斯;樂觀主義
《霧都孤兒》是狄更斯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寫成于作者的青年時期,這個時期的作者善惡分明,嫉惡如仇,“站在人道主義的一邊,對社會的罪惡勢力加以冷嘲熱諷,暴露它們的丑惡面貌,出它們的洋相,使它們在讀者眼里,顯得既可鄙又可笑”,他是一位站在正義一邊的戰(zhàn)士,縱使社會有種種的不幸,有種種的罪惡和丑陋,但他仍然相信,充滿希望的明天站在未來等著我們,“要有信心,永遠樂觀,誰胸有成竹,高高興興的去征服世界,世界就是屬于誰的?!?/p>
小說的主人公奧利弗·退斯特就“出生”在作者這樣的一個思想背景之下,從他誕生的那天起,就注定了他的童年是多難和不平凡的。母親在生下他以后就去世了,從記事開始身邊就是一群同樣苦難的小伙伴和習藝所兇神惡煞的育管員以及同育管員沆瀣一氣的教區(qū)干事,育管員本著上帝的旨意來克扣政府下發(fā)給救濟院孤兒的資金。孤兒們不但吃不飽還要忍受繁重的勞動和無情的打罵,但就是在這樣一個環(huán)境下,主人公的心靈依舊純潔,絲毫沒有受到丁點兒污染,“不能指望這種寄養(yǎng)制度會結(jié)出什么了不起或豐碩的成果,然而,天性或遺傳卻在奧利弗的胸懷里播下一顆善良而堅毅的心靈”。
他的樂觀主義精神間接造成的影響在作品中體現(xiàn)出來就是大團圓的結(jié)局,小說的每個主人公在故事的結(jié)尾都獲得了一份完滿的歸宿。除了《霧都孤兒》的小主人公奧利弗以外,狄更斯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匹克威克外傳》同樣以非常圓滿而又幸福的結(jié)局為匹克威克先生和他的社團歷時兩年的游歷畫上了一個完整的句號。這些都形象地表達了狄更斯的善良終將戰(zhàn)勝邪惡、好人終有好報的道德信念。不難看出狄更斯是個充滿樂觀主義精神的人,他把這種精神帶進了其早期的小說之中,雖然包裹“我”的是外面的黑暗現(xiàn)實,但是卻不影響“我”用自己的樂觀去看待事物去感染身邊的人,用“我”的樂觀去對抗現(xiàn)實的黑暗,“我”盡“我”的力量去揭露社會現(xiàn)實,哪怕最后改變的只有一點點,但對“我”來說都是勝利。
狄更斯早期的兩部作品都是以連載的形式開始的,沒有提綱,根據(jù)讀者的反應(yīng)來書寫或者想到哪寫到哪,并且都是大團圓的結(jié)局結(jié)尾,這跟他的人道主義關(guān)懷、充滿樂觀的精神和理想的思想是分不開的,而這些思想或者說價值觀的形成又離不開他的童年經(jīng)歷。在奧利弗的身上我們也能看到屬于狄更斯的童年時期的影子。狄更斯認為,一個幸福的童年需要這些條件:無憂無慮的生活、有一個充滿書籍的屋子、可以自由自在的讀書。這些在奧利弗的結(jié)尾,在奧利弗的身上體現(xiàn)了出來,布朗勞先生屬于狄更斯認同的中產(chǎn)階級,有滿屋子的書,可以供小奧利弗在其中遨游,老先生也能帶給奧利弗無憂無慮的生活。而狄更斯的一生也可以說是苦盡甘來的:年少成名,徹底擺脫了過去那種貧苦的生活和學徒的生涯,進入了中產(chǎn)階級,在狄更斯的思想里他既同情下層階級和貧窮的人們——因為他自己也體驗過那種生活——但是又渴望擁有物質(zhì)上的滿足,為自己也為子女,使他們能避免自己童年時期的經(jīng)歷。
狄更斯“用溫暖的筆調(diào)、喜劇性的手法贊美英國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間,特別在困難面前所流露出來的樂觀主義精神”。富于風趣的狄更斯,善良的狄更斯,在小說中表達了一種英國式的樂觀的民族精神。
在《霧都孤兒》中,狄更斯通過一系列非比尋常的巧合來達到最后的大團圓結(jié)局,用這些巧合諷刺現(xiàn)實社會的黑暗不堪和墮落:奧利弗第一次上街去行竊,被偷的人就是他父親的老朋友;被賽克斯和托比脅迫去入室偷盜,選中的目標就是姨媽露梓小姐寄養(yǎng)的梅里太太家。有人認為這些巧合安排的很牽強,但是,這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這是屬于狄更斯的小說,也是屬于普通大眾和貧民的小說,他們希望看到這樣的巧合和由于這些巧合而成的完滿結(jié)局。人人心中都有一片自由善良和理想的天地,當發(fā)現(xiàn)在自己的身上這些無法實現(xiàn)或者行不通的時候,他們愿意看到這些降臨到一個跟他們一樣擁有純潔心靈的人身上,來代替他們享受這一切,來代替他們過上理想中的生活,來代替他們身處一個理想的社會。
狄更斯的童年是不幸的,從他的經(jīng)歷來看,他認為英國社會對孩子們是殘酷和苛刻的,政府從不去真正關(guān)心孩子,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或者利益的那一面去對待他們。貧窮人家的孩子才十一二歲就過早的被逼無奈的進入殘酷的社會中“磨練”;童年時期在鞋油作坊的學徒經(jīng)歷始終是狄更斯內(nèi)心一塊揮之不去的陰影,導致多年以后,作者本人都幾乎不曾提起過。當時的社會對兒童心靈上的殘害影響有多大。既然現(xiàn)實社會給不了人們溫暖,那“我”就創(chuàng)造一個溫暖來彌補人們破碎失望的心靈,并再一次強烈的襯托出現(xiàn)實社會的骯臟。
在奧利弗出逃倫敦之時,路過曾經(jīng)待過的如噩夢和地獄般的習藝所時,他遇到了小狄克,同樣善良卻又同病相憐的多苦多難的小伙伴,“我要跟你告別了再走,我還會來看你的,狄克,我知道我們一定能見面,你一定會好起來,你一定能幸福快樂。”“希望能這樣,吻我一下吧,再見,親愛的奧利弗!愿上帝保佑你!”這是奧利弗生平第一次聽到別人對他的祝福。從此以后,即使生活充滿艱難困苦,無論命運如何多舛善變,奧利弗始終沒有忘記這句話。這是來自孩童的最純潔的祝福。為了這樣的一句話,作者給自己筆下的人物——這個人物還帶有自己的影子——一個最適合最好的結(jié)局,來完成自己的夢想。
參考文獻:
[1]狄更斯.奧利弗·退斯特.榮如徳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
[2][法]安·莫洛亞.狄更斯評傳.王人力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
中圖分類號:I16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013-01
作者簡介:田恬(1991—)女,漢族,河北邢臺人,現(xiàn)為云南民族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方向:世界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