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曉萌南京體育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民國學校體育官制管窺
祖曉萌
南京體育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在中國體育的發(fā)展史上,民國時期可以算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發(fā)展時期。運用文獻資料法,梳理這一時期學校領域具有體育職能的職官,包括教育行政部門的和學校內部的體育職官,窺視民國時期學校體育官制的基本架構。研究得出,民國時期在學校體育方面形成了相對比較完整、連貫的體育管理體制,在一些非體育管理部門中也存在部分體育職能,這部分具有體育職能的部門與職官就很容易在研究中被忽視。
民國;學校體育;官制
中華民國時期,是我國學校體育發(fā)展的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各級學校均設有體育課程。《中等學校體育實施方案》規(guī)定“體育正課,為學校課程之一種”。在高中或高中相當以上之學校則須“以體育為必修科,與前經公布之軍事教育方案同時切實奉行,如無該兩項功課之成績不得舉行畢業(yè)”。民國十八年四月頒布中華民國教育宗旨,在實施方針中規(guī)定“各級學校及社會教育應一體注重發(fā)展國民之體育”[1]從上述我們可以看到,體育一直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民國時期,并沒有專門的體育管理部門,體育在大部分時間是歸屬教育部統(tǒng)轄的。
1.1 中央教育行政機構
自中華民國成立以來,中央政府一直設有教育部,作為全國教育行政的最高領導機構。隨著國民政府的幾次遷都、改組,教育部經歷了撤銷、恢復的過程。
1.1.1 教育部(民國十四年以前)
民國元年八月,臨時大總統(tǒng)袁世凱頒布《修正教育部官制》,規(guī)定教育部設總長一人、次長一人、參事四人、視學八人。部內設總務廳、普通教育司、專門教育司和社會教育司。其中社會教育司下第二科掌管公共體育事項。一九一四年修正公布的《教育部官制》規(guī)定,該部直隸于大總統(tǒng),設總長1人,承大總統(tǒng)之命負責本部所有事務,監(jiān)督所屬職員以及轄內各官署。司長3人,分管各司事務。這套中央教育行政制度一直沿用到十四年七月廣東國民政府成立。[2]
1.1.2 教育行政委員會
民國十四年七月,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后,設立教育行政委員會,行使教育行政領導職權,在作用上取代了北京政府時期的教育部。
根據民國十五年二月廣州國民政府公布的《國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員會組織法》規(guī)定,教育行政委員會掌管中央教育機關,對地方教育行政事宜有指導監(jiān)督的責任。其日常工作由兩名常務委員主持。委員會下設行政事務廳,內分秘書、參事、督學3處。
1.1.3 大學院
所謂大學院制,就是將全國最高的學術領導機關和教育行政領導機構和為一體。民國十六年六月,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政治會議決定組織中華民國大學院作為全國最高學術教育行政機關,以大學區(qū)為教育行政單元。隨后任命蔡元培為大學院院長。根據《中華民國大學院組織法》,中華民國大學院承國民政府之命,負責管理全國學術及教育行政相關事宜。設院長一人,綜管全院事務。大學院下另設中央研究院、教育行政處、秘書處、國立學術機關及各種專門委員會。
為發(fā)達全國體育起見特設立體育指導委員會專負計劃及指導全國關于衛(wèi)生上軍事上及童子軍等體育之職。本委員會委員由大學院院長聘任之委員9人至11人,大學院社會教育組主任及校外教育股股長為當然委員。
1.1.4 教育部(民國十七年以后)
民國十七年十月,國民政府實行五院制后,將大學院重新改為教育部,直隸于行政院。十八年修正的《教育部組織法》規(guī)定,教育部管理全國學術及教育行政事務。部長一人,總理部務,并監(jiān)督所屬職員及各機關。即教育部長為全國教育界之首領。部下置總務司、高等教育司、普通教育司、社會教育司、蒙藏教育司、編審處。設司長五人分掌各司事務。其中社會教育司掌管關于公共體育的事項。
1.1.4.1 中央教育部體育委員會
教育部體育委員會,是南京國民政府依照教育部組織法而成立的一個主管全國體育工作的領導機構。
民國二十一年九月,教育部為統(tǒng)一全國體育行政及促進全國體育發(fā)展起見,設立了教育部體育委員會。作為主管全國體育工作的領導機構,該委員會主要負責關于全國體育設施計劃、指導全國體育研究工作、督促各級行政機關落實體育計劃、審核各級學校體育課程及成績、各類體育機關的組織情況及計劃、體育界工作人員的資格審查等。該委員會由教育部聘任組織的委員15人至21人組成,并由教育部長于其中指聘5至7人為常務委員。所有聘任的委員均為名譽職,任期為一年,期滿后可繼續(xù)延聘。[3]
1.1.4.2 教育部督學
視學又名“視學官”,后改稱“督學”。近代中國各級教育行政機構設置的專任視察各地教育事宜的職官。體育是教育的組成部分,自然也就是督學視察督導的一部分。并且在教育部及各省市制定的督學視察要點中,也都明確規(guī)定了體育為督學視察的內容之一。另外,督學處還專門設置了體育督學,郝更生從民國二十三年開始兼任教育部體育督學,主管全國體育工作。在體育方面,督學視察的具體內容包括:學校體育發(fā)展狀況、學校體育設施配備、學生軍事訓練及童子軍組織等。
二十年,國民政府頒布《教育部督學章程》,要求教育部設督學四人至六人,視察所屬教育行政機關工作及全國教育事宜。關于其任用資格亦有明確規(guī)定,“有簡任或薦任文官資格且曾任教育職務二年以上者得任用為簡任或薦任督學。”[4]
1.2 地方教育行政機構
1.2.1 省市(行政院直轄市)教育廳
民國六年公布的《教育廳暫行條例》,令各省設教育廳,直隸于教育部,受教育部指揮監(jiān)督承省政府之命管理省市教育事宜。設廳長一人,由大總統(tǒng)簡任。從這時開始,省教育行政機關,處于獨立狀態(tài)。就性質而言,教育廳為中央教育部的分權機關。
以江蘇省為例, 教育廳設廳長一人,管理全省教育行政,并指揮監(jiān)督所屬全省教育行政長官。下分五科,其中第三科掌理關于民眾教育,公共體育,衛(wèi)生教育,及其他社會教育等事項。各科置科長各一人,承廳長之命,分掌各該科事務。
1.2.1.1 省市教育廳體育委員會
奉教育部訓令,各省市教育廳組織體育委員會。
以江西省為例,為提倡全省體育并促進其發(fā)展起見,江西省教育廳設立了體育委員會。其職權包括調查全省體育實施狀況、計劃全省體育改進事項、指導全省體育及衛(wèi)生事項、籌劃各種運動會事項等。委員會設委員15人至17人,除教育廳長、主管科科長及主管體育督學或指導員為當然委員外,另聘請體育專家若干人。設常務委員5人,除教育廳長及主管科科長為常委外,其余三個常委名額,由教育廳長于委員中指定。所有委員均為無給職,任期一年,期滿后可繼續(xù)指派或聘任之。
1.2.1.2 省市督學
在二十年教育部頒布的《省市督學報告要點及呈部用表》中,明確指出省市督學報告要點包括體育衛(wèi)生、童子軍及軍事訓練事項。
根據省市督學規(guī)程規(guī)定,各省教育廳設督學四人至八人,由省政府薦任。十七年,廣東省教育廳將全省劃分為八個督學區(qū)和一個特別督學區(qū)。設督學八人,秉承廳長分別處理所管學區(qū)學務。督學分赴各區(qū)視察完畢后,還須呈報視察總報告書至廳長處。另外,廣東省教育廳還在二十二年特別增加了一名體育督學,這有利于推動體育工作逐步實現(xiàn)制度化、規(guī)范化,使體育活動的普及和提高兼有發(fā)展。
根據《省市督學規(guī)程》規(guī)定,有下列資格之一者可被任用為督學:第一,國內外大學教育學院或文學院教育學系畢業(yè)曾任教育職務二年以上者;第二,國內外專門以上學校畢業(yè)曾任教育職務三年以上者;第三,高中師范科或師范學校畢業(yè)曾任教育職務七年以上者。并且督學不得兼任學?;蚱渌麢C關職務。[5]
1.2.2 縣市教育局
依據《縣組織法》規(guī)定,縣市教育局設局長一人,其職權為核定全縣學校及其他教育事業(yè)之計劃及設施、視察指導學校及民眾教育等。
各省縣市教育局內部組織基本相同,不存在太大的差異。以浙江省縣教育局為例,縣教育局掌理全縣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及其他文化事業(yè)。設局長一人,受教育廳長及縣長之指揮監(jiān)督,綜理局務并指揮監(jiān)督所轄教育機關。督學一人至三人,視察及指導教育事宜。
1.2.2.1 縣市教育局體育委員會
各縣市教育局奉令于各縣市組織體育委員會,綜理各該縣(市)體育事務,在各縣(市)內提倡體育,促進體育發(fā)展。雖然在研究過程中并未找到關于縣市教育局體育委員會的詳細記載,但根據對中央教育部體育委員會和省市教育廳體育委員會的研究,基本可以推論出,縣市教育局體育委員會是由教育局聘任委員若干人組織之,教育局局長為委員會當然委員。負責的具體工作應該包括制定體育實施方案、計劃體育改進事項、組織各項體育競賽等。
1.2.2.2 縣市教育局督學
為了做好基層學校教育視導工作,各省縣市教育局按照規(guī)定均設置了督學人員。以廣東省為例,各縣市教育局設督學二至六人,由縣市政府選薦合格人員呈請省教育廳委任,承教育局長之命視察及指導全縣市教育事宜。其任用資格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之一:一、經教育行政人員高等考試或普通考試及格者;二、曾任市或縣督學五年以上者;三、國內外大學教育學院,或文學院教育學系,或師范大學,或大學師范部,或高等師范學校畢業(yè)者;四、國內外大學,或??茖W校三年以上畢業(yè),曾任教育職務一年以上者;五、優(yōu)級師范選科或??贫暌陨袭厴I(yè),師范學校,或高中師范科畢業(yè),曾任教育職業(yè)二年以上者;六、鄉(xiāng)村師范學校畢業(yè),曾任教育職務三年以上者。
1.3 學校內部的體育職官
在學校內部的體育職官中,存在自發(fā)組織中的管理人員,這部分應該是不能算在“官”的范疇,但在下文中還是對其進行了介紹,因為他們是學校中體育具體事項的執(zhí)行者,必須要有他們才能構成一個完成的體系。
1.3.1 校長
在各級學校的組織法中,都規(guī)定了學校設校長一人,總理全校事務。這其中必然包括體育課程、體育活動、體育競賽等所有體育相關事宜。所以就學校內部來講,校長是體育職官中的最高一級。
至于校長的任命,國立大學校長、省立市立大學校長分別由國民政府、市政府任命;國立??茖W校校長由教育部聘任、省立市立??茖W校校長由省市政府請教育部聘任;省區(qū)立中學校長由省區(qū)教育行政機關直接委任、市縣立中學校長由各該主管機關選薦呈由省區(qū)教育行政機關委任、私立中學校長由校董會選聘;小學校長由市縣教育行政機關選委合格人員充任、私立小學校長由校董會選舉。
1.3.2 體育委員會
十八年國民政府公布《大學組織法》,規(guī)定大學設校務會議,以全體教授、副教授所選出代表若干人,及校長、各學院院長、各學系主任組織之,校長為主席。校務會議下設各種委員會。據此,各大學于校長之下設校務會議,校務會議下一般都設有體育委員會,對本校體育事宜進行計劃和審議。
關于體育委員會的人員組織、職能等各學校有具體的規(guī)定。以私立嶺南大學為例,該校體育委員會由校長指派五人至七人組織,并指定一人為主席,各委員任期均為一年,但連委得連任;委員會的職責包括:規(guī)劃及指導全校體育事宜、監(jiān)督學生繳納的體育費用、保管全校各種體育用具、代表全校對外一切體育接洽等。
1.3.3 體育部
上文所述體育委員會的主要職能是計劃、審議學校體育事宜,那么下面就需要對計劃和審議事項進行具體執(zhí)行的部門。有的學校是在校長下設與教務部、事務部平級的體育部或體育課,有的學校則是在教務部或訓育部下安排體育部或體育股。
以私立金陵大學附屬中學為例,該校體育部的職務主要是商承校長負責編制各學期體育預算、設計運動法則及運動場、宣傳體育消息、保管運動用具、率隊參加競賽等。設體育主任一人,教練和助理員若干人。體育主任由校長聘任,負責商承教務主任編配每學期體育課程及時間、協(xié)助訓育處校醫(yī)督理學校衛(wèi)生等事宜。
1.3.4 學生自治會下設體育股
1928年全國教育會議上形成的《學生自治條例草案》規(guī)定:“各學校為實現(xiàn)學生自動自律之訓育方針,并養(yǎng)成其公共生活之習慣與組織能力,應由學生組織學生自治會。”而后,中央第六十七次常務會議通過了《學生自治會組織大綱》,明確指出,學生自治會的目的就是“以本三民主義之精神作成學生在學校以內之自治生活,促進其智育、德育、體育、群育之發(fā)展?!惫省皩W生自治會執(zhí)行委員會下應設德育組、智育組、體育組、衛(wèi)生組等八組?!?/p>
以私立廣州大學為例,該校學生自治會體育股負責組織各類體育活動,指導學生參加體育鍛煉,促進學生在體育方面的交流等工作。設正、副部長各一名,一年任期滿后進行改選。
1.3.5 軍事訓練部
民國成立伊始,政府就十分重視以軍國民教育培養(yǎng)學生。民國元年九月教育部部令頒布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6]為了鍛煉青年身心,養(yǎng)成服從、耐勞等品質,提高國民獻身為國的精神,增進國防實力,十七年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宣言通過了實施軍事教育的議案:凡高中以上,應以軍事教育為必修科。
實施軍事教育以來,各校紛紛設立軍事訓練部,以專司學生軍事教育訓練之職。如國立山東大學,該校對于軍事訓練素為注重,在教務處下設軍事訓練部,每學期除了日常訓練外,還安排了野外操練、檢閱、會操等項目,軍事訓練頗有成效。
1.3.6 訓育部
雖從名稱上來看,訓育部與體育無關,但深入研究其構成和職能后發(fā)現(xiàn),訓育部有部分體育職能。
訓育制度是國民政府的核心教育政策,影響了民國時期的教育面貌。訓育的意義在于塑造健全品格,即培養(yǎng)學生德、智、體三育共同發(fā)展。之所以將訓育部放在體育官制中來講,從二十年通過的《三民主義教育實施原則》就可以看出端倪。該原則內容為三民主義教育原則在各級教育中的體現(xiàn),其中在訓育方面的體現(xiàn),多涉及到體育內容。如在中等教育中,三民主義教育原則體現(xiàn)在訓育方面,就要求用體操、游戲、競技運動來鍛煉青年強健的體格。除此之外,部分學校將體育課(組)設于訓育處下,則更直觀的體現(xiàn)了訓育與體育的關系。如廣西省立醫(yī)學院,訓導處設生活管理、體育衛(wèi)生及課外活動三組。訓導處設主任一人,統(tǒng)管本處所有事宜。其下三組各設主任一人。體育衛(wèi)生組主要負責辦理早操、課外運動、各項比賽事宜、管理運動場地及設備、檢驗及統(tǒng)計學生體格體能等事宜。
2.1 充滿軍事色彩
1912年中央教育行政機構教育部成立,為了滿足強國強民、抵御外侮的社會需求,時任教育部長的蔡元培主張實行軍國民教育,各級學校學生普遍實行軍事訓練。在未專設軍事訓練部的學校,軍事訓練往往由學校主管體育的體育部統(tǒng)一負責。由此,在各級學校體育委員會、體育會議中,軍訓教官均作為常任委員出席會議,擁有參與各項體育計劃提出、審議的資格。
2.2 主管體育的行政組織及職官日趨規(guī)范化和專業(yè)化
辛亥革命后,學校沿襲清末的軍國民教育,開設體操課。在實際中,擔任體操課的教員大多是退役的士兵,體操課實際上是軍事訓練課。1928年,提出三民主義的教育宗旨,對各級學生的教育都力求德育、智育、體育全面發(fā)展。體育課逐漸受到重視,不再僅僅停留在軍事訓練層面。這一時期對體育行政主管人員及體育教員的專業(yè)素養(yǎng)要求越來越高,各類行政組織及職官呈現(xiàn)越來越規(guī)范化和專業(yè)化的趨勢。
2.3 體育與衛(wèi)生結合緊密
民國時期民眾的體育活動都是以增強體質為目的的,體育運動必然要合乎生理與衛(wèi)生要求。在很多學校,衛(wèi)生和體育歸在一起由體育職官進行統(tǒng)一管理。如江蘇省立松江女子中學,該校體育委員會內分運動、衛(wèi)生、緊急三組,討論體育衛(wèi)生清潔等一切事宜。其在制定體育實施方案時主要分為兩方面,一是以運動鍛煉其體格的積極手段,有體育課,早操,課外運動等形式;二是以衛(wèi)生預防及醫(yī)藥治療等為消極手段,包括身體檢查、種痘苗打防疫針等防病方式。
另一方面,從中華教育改進社歷屆年會的分組中也可以看出體育與衛(wèi)生關系密切的端倪。在第二屆年會上體育與國民游戲作為一組,學校衛(wèi)生則自成一組,并且提出了“學校衛(wèi)生組與體育組試行合并”案。到了第四屆年會時,體育與衛(wèi)生就合并為了一個組。[7]
2.4 督學具有極高的行政權威性
從“視學”到“督學”,在職能上有一個從只是視察到既視察又指導的轉變。督學是代表政府和教育行政機關行使教育督導權、監(jiān)督執(zhí)法的執(zhí)行者,督學對各個學校的體育狀況進行視察,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改進意見。教育局一般會在督學視察后會舉行分科教學討論會,各科視察員于討論會上報告本科視察情況并提出建議。與此同時,督學反映的各學校體育發(fā)展情況,也為教育決策提供了現(xiàn)實依據。不管從哪個角度講,都對學校體育的發(fā)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從計劃的提出、審議,到具體的組織、執(zhí)行,學校體育職官在其中起到的決定性作用,對一個學校體育的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從這個角度來說,對學校體育職官的設置、職權等的研究有著極大的應用價值。
研究民國學校體育,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當時的學校體育與訓育有著極大的關系,體育往往被當做育人的一種手段。在今天,不論各級學校,始終應該把“育人”作為體育最基本的職能之一。學校體育相關管理人員必須要重視體育的這一職能,使學校體育承擔起“體”和“育”的雙重任務。
[1]蔡鴻源. 民國法規(guī)集成 第五十八冊[M]. 合肥:黃山書社,1999:33.
[2]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北洋政府檔案 目錄四[M]. 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10.
[3]蔡鴻源. 民國法規(guī)集成 第五十九冊[M]. 合肥:黃山書社,1999:176.
[4][5]張燕京,張 研. 民國史料叢刊1034[M]. 鄭州:大象出版社,2012:46,49.
[6]蔡鴻源. 民國法規(guī)集成 第二十六冊[M]. 合肥:黃山書社,1999:212.
[7]吳相湘,劉紹唐. 民國史料叢刊 第一種 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鑒 第五冊[M]. 北京:傳記文學出版社,1971:1858.
On the School Sports Official System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Zu Xiaomeng
(Nanji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Nanjing Jiangsu 210000, China)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sports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a key period. This paper, using literature method, ha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school sports bureaucratic system establish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carding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 school sports official system in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After the study we know that, the Republic of China formed a relatively complete sports official management system in school sports. And in some nonsports administrations, sports function is only a part of all management functions. It is easy to overlook this part in studies.
the Republic of China school sports official system
G831
A
2096—1839(2016)08—0138—04
南京體育學院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編號:2014024。
祖曉萌(1991~),女,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