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康麗
(武漢紡織大學(xué) 湖北 武漢 430073)
武生服飾“靠”的服飾特點探析
郭康麗
(武漢紡織大學(xué) 湖北 武漢 430073)
戲曲服裝“靠”是中國傳統(tǒng)戲曲服飾中的精華,扮相神氣威武。威風(fēng)凜凜、氣宇軒昂、充滿英雄氣概,它在動作戲里面既有觀賞性又兼具實用性。本文通過對戲曲服飾“靠”的外型、色彩、圖案、面料、工藝等特點的研究和探討,進一步向人們展示戲曲服飾“靠”的無窮魅力。旨在通過對傳統(tǒng)戲曲服裝“靠”的研究,挖掘其設(shè)計元素和設(shè)計思路,將繼承和創(chuàng)新并重,從而為傳統(tǒng)戲曲服飾文化的研究添磚加瓦。
戲曲服裝;傳統(tǒng);古代戎服
靠是一種在中國傳統(tǒng)戲曲表演中專用于武生的服飾,主要存放于二衣箱中。“靠”流傳至今,主要分為三種形制:男靠、女靠和改良靠。
宋俊華教授在其著作《中國古代戲劇服飾研究》一書中指出:“ 元明雜劇的武將除了戴頭盔外,基本上是‘曳撒’式文扮服飾,很少穿鎧甲,戎服特征不夠明顯。而明清傳奇的武將則除了戴頭盔外,還穿各式鎧甲,戎服特征十分明顯”。由此知道在此前的元雜劇中,文官和武將的服飾區(qū)別并不明顯,而武將基本穿的“曳撒”式服飾,但是筆者并不完全認(rèn)可“曳撒”是文扮服飾。據(jù)明朝王世貞 《觚不觚錄》中記載:“袴褶,戎服也。其短袖或無袖,而衣中斷,其下有橫摺,而下復(fù)豎摺之,若袖長則為曳撒……而士大夫宴會必衣曳撒,是以戎服為盛”。由此可推斷曳撒是明代戎服,只是戎服特征不夠明顯,而戲曲發(fā)展到明清傳奇中則由鎧甲取代了曳撒,根據(jù)現(xiàn)流傳的圖片,我們可以得知明清傳奇中的鎧甲則更接近現(xiàn)代的靠?,F(xiàn)代戲曲表演服飾中的靠最早起源于明清傳奇。
戲曲中的武將的服裝并不是從一開始就叫“靠”。龔和德教授在《清代宮廷戲曲的舞臺美術(shù)》一文中指出:“靠在民間舞臺上的廣泛運用,大概是明末清初的時候,不過那時候不叫‘靠’,而叫‘甲’或‘扎甲’。如崇禎刊本《占花魁》、順治刊本《兩須眉》、舊抄本《千鐘錄》,就是這樣記載的。直到《揚州畫舫錄》中也依然稱之為扎甲”。清代宮廷大戲《勸善金科》劇本中有記載武將需穿著“靠”的記錄。而《勸善金科》里的戲服服飾與之前雜劇和傳奇戲服在名稱有很大差別。由此基本可以推斷:“靠”這種叫法最早起源于清宮大戲。
靠是軍中最莊嚴(yán)的戰(zhàn)斗服裝,是綜合中國歷代鎧甲的形式創(chuàng)造出來的。齊如山先生《國劇藝術(shù)匯考》一書中指出:“靠之樣式,乃用緞子繡花,前后兩片,瘦袖,兩肩形如碟翅,多繡鱗甲,腹部繡大虎頭,此乃仿舊甲制成,但華麗多了?!?/p>
2.1 “靠”的形制分析
“靠”的形制采用了中國古代最為常見的上衣下裳制,即上套甲衣、下圍下甲。男演員穿著“靠”時先穿胖襖,內(nèi)戴護領(lǐng)并穿彩褲,然后圍上“下甲”,再把靠身套上,系好“靠肚繩”,最后是“靠領(lǐng)”和“靠旗”,并搭配約2寸、2寸半左右的厚底靴。
“靠”式樣:齊肩圓領(lǐng),方肩,窄袖,束袖口,左右護肩形似蝴蝶,前、后身由方肩相連,左右腋下各有一塊護腋??康男沃苿t借鑒皮甲和鐵甲的構(gòu)造方式。皮甲,把整塊皮革根據(jù)身體部位的不同裁剪成的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革片,再在片上穿孔,用繩聯(lián)綴,構(gòu)成可以活動的皮甲。我國古代的盔甲連接大多是用繩子和皮革。中國古代鎧甲從形制上大概可以分為“札甲”和“魚鱗甲”。戲曲服裝中的靠在形制上更接近“札甲”,此外,在明末清初的時候,當(dāng)時人們管靠叫“扎甲”,由此推斷“靠”的形制起源與“札甲”
靠的扎扮分硬靠和軟靠兩種:背部扎靠旗的叫硬靠,又稱“大靠”,不扎靠旗的為軟靠??康慕Y(jié)構(gòu)很復(fù)雜,男式靠在使用時插靠旗,即表示人物全副武裝,已處于臨戰(zhàn)狀態(tài),這叫“硬靠”;單用兩塊靠腿者,象征丟盔卸甲的敗將,具有符號意義。穿靠而不扎靠旗稱“軟靠”,用于非戰(zhàn)斗場合的武將。
2.2 “靠”的材質(zhì)分析
靠的材質(zhì)借鑒了畫甲和戰(zhàn)袍的特點,采用布帛制成。中國歷代鎧甲采用藤甲,皮甲,紙甲,棉甲,鐵甲,玉、石鎧甲。靠的主要材質(zhì)則為紡織面料,以錦料為面,綢料為里,內(nèi)襯絲棉。面料輕巧,方便圖案刺繡,外觀比鎧甲更加藝術(shù)。鮮艷的色彩,精致的刺繡,大氣的外觀使靠的舞臺表演效果更加震撼。
2.3 “靠”的色彩、圖案分析
色彩采用了中國古代階級制度中的色彩制度?!翱俊鄙实谋憩F(xiàn),不但和臉譜的形色緊密相連,而且能夠反映人物的身份、地位、職務(wù)和性別等,有著約定俗成的文化含義。戲曲服裝的色彩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幾千年來逐漸形成了一套比較穩(wěn)定的用色體系,即上五色:青、赤、黃、白、黑和下五色:紫、粉、藍、湖、秋香色或古銅色。五色體系是中華民族色彩美學(xué)觀的基礎(chǔ),戲曲服裝的上五色多屬“五色體系”中的顏色,為正色,大多為皇親國戚、權(quán)貴者穿。下五色多屬于間色,一般為地位卑微、貧賤者穿。
紋樣則是仿造魚鱗甲。靠周身滿繡表示甲片的圖案紋樣,主要紋樣為魚鱗形或丁字形,鱗甲的中部飾以團壽字,在甲紋四周飾以雙層裝飾花紋—“小邊”、“大邊”,分別為草龍,江牙連續(xù)圖案。上下及兩肩繡鱗紋或丁字紋,中部靠肚子繡有凸出來的虎頭或二龍戲珠等圖案,一般說武生或武老生用“雙龍戲珠”或“獨龍”。武花臉角色,性格粗?jǐn)U豪放,一般用大虎頭.
刺繡為甲紋平金繡,以其光澤度高表示金屬之燦爛。靠肚上的紋樣,或用絨繡或用平金繡再加部分絨繡,使紋樣的關(guān)鍵部位得以突出醒目。表示服孝中的白色靠,用平銀繡。
“靠”源于將士戎服,并經(jīng)過美化、夸張、加飾加工制成,從總體看并無實戰(zhàn)護身作用,而更象是一種禮儀用服,具有很強的裝飾性。
戲曲服飾靠并沒有實戰(zhàn)作用??糠奖阊輪T完成表演動作,與將士戎服相比則更加輕巧靈活,卻比戎服更加恢弘華麗,靠更加注重觀眾的視覺及舞臺的整體效果。
結(jié)論
戲曲服飾“靠”的分析對戲曲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輔助作用;同時也有利于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戲曲服飾靠也是中國古代服飾的衍生和發(fā)展,使中國古代服飾的活化石,戲曲服飾靠同樣也會對現(xiàn)代服裝設(shè)計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可以給現(xiàn)代服裝設(shè)計提供靈感。
[1] 馬強、于巧蘭著:《中國戲曲服裝圖集》,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1月
[2] 陳申著:《中國京劇戲衣圖譜》,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09年1月
[3] 黃天驥:《中國古代戲劇服飾研究》,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5月1日
[4] 《中國古代軍戎服飾》,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1日
[5]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商務(wù)印書館,2011年12月
j523
A
1672-5832(2016)11-026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