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政然
(揚州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江蘇 揚州 225002)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識字環(huán)節(jié)的個性化朗讀初探
王政然
(揚州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江蘇 揚州 225002)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重視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展,需要思考積極有效的實踐方式。針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識字環(huán)節(jié)詞語朗讀存在的不足,探索以“有感情地朗讀”為升華點,基于學生的認知和經驗,進行個性化理解與朗讀,以激發(fā)學生興趣,發(fā)展學生思維和創(chuàng)造力。教學策略包括:選擇相關詞語,對比朗讀;聯(lián)系生活,表演朗讀;借助多媒體,情境朗讀。同時還需要注意:選擇合適的詞語;教師范讀;鼓勵學生描述感情;善于發(fā)現(xiàn)并引導消極情感;積極評價與反饋等。
詞語朗讀;有感情朗讀;個性化朗讀;識字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十分重視學生獨立性與自主性的培養(yǎng),尊重學生差異,關注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展,要求“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1]小學語文課堂作為學生學校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充分挖掘學習資源,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式,滿足學生的興趣與需要,激發(fā)個性潛能,促進其主動化、全面化的發(fā)展。
閱讀教學,學生初識課文時,首先要解決“生字詞”這個攔路虎,一般語文課在課時安排上,總會在第一課時,學生初讀課文或自學的基礎上,進行生字詞的教學。這一環(huán)節(jié)傳統(tǒng)的做法即教師出示生字詞,學生朗讀,糾正讀音,理解生字詞的意思,再次正確朗讀詞語,鞏固強化,時間安排上占10-15分鐘。教學中為了改變單調的學習方式,教師在朗讀生字詞時會采用齊讀、指名讀、分組讀、小老師領讀、開火車讀等,但一定程度上只是朗讀形式的改變,難以創(chuàng)新。而筆者認為,生字詞作為課文和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筆寶貴的資源,思考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識字環(huán)節(jié)的深度,讀不是形式,更不是目的,教師應更多地讓學生發(fā)揮個性,促進學生發(fā)展。
語文課文的朗讀,強調的是“正確、流利、有感情”,三個要求循序漸進,“有感情地朗讀”是基于學生課文內容理解與思想感情內化的基礎上的外顯性表現(xiàn),學生投入而認真地朗讀,往往是閱讀教學的“高潮”部分。對比識字環(huán)節(jié),學生詞語的朗讀似乎更多地強調正確性,局限于滿足詞語讀音的“正確”,停留在知識技能階段,對于新課標提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目標在這一環(huán)節(jié)顯得薄弱。參考課文朗讀的要求,筆者建議學生的生字詞個性化朗讀以“有感情”作為升華點,在傳統(tǒng)環(huán)節(jié)中加入“在正確理解讀音和詞義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詞語”。
課文受到作者想傳達思想感情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朗讀的感情基調具有預設性,在要求上,對于全體學生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與確定性,不便于作為發(fā)揮學生個性化朗讀的素材,而單個的生字詞,學生進行個性化朗讀正可以彌補這一缺失。因為在沒有上下文的情況下,對詞語的理解具有開放性、想象性與創(chuàng)造性,給予學生充足個性化解讀的空間。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對事物的認知基于已有的經驗或理解,是在這個基礎上為世界賦予意義。可見,即使是同樣的詞語,學生由于有不同的經歷或喜好,對詞語的感情色彩也可以是豐富多彩的,而不同的詞語所表達不同的含義或感情,也可以通過讀來表達體悟。從而不至于課堂中讀生字詞時“異口同聲”,只是干巴巴地讀,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
詞語作為語言的組成單位,具有有鮮活的生命力,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詞語,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語文積累,而且促進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學生基于個性化理解后進行朗讀,也是語文人文性與工具性結合的體現(xiàn),使生字詞這一看似單一的“符號語言”,在朗讀中獲得生命力,可以作為感情的載體,同時,學生讀出的是自己對這個詞語的理解,讀出的是自己獨特的感情,將字詞的視覺形象變?yōu)槁犛X形象,并進一步內化于內心感覺,通過讀音的輕重緩急等,進一步促進詞義的理解,另一方面,學生的個體差異與生活經歷得到尊重,使讀詞語不再枯燥乏味,可以讀出自己的“味道”,增加學生的興趣與體驗性,發(fā)展學生思維與創(chuàng)造性。
3.1 選擇相關詞語,對比朗讀。如教學“酸味”(蘇教版五年級上冊《伊索寓言》)時,教師一般會重視“酸”平舌音的朗讀,在正確讀音的基礎上,教師可進一步進行啟發(fā)。
師:平時你們喜歡吃“酸”的東西嗎?
生:喜歡/不喜歡。
師:酸味和我們平時所吃的“甜味”、“苦味”、“辣味”有什么不同呢?
生(思考)
師:大家可以試試,比如你喜歡吃酸的,你會讀出怎樣的感情?不喜歡吃呢,會讀出什么樣的感情?試一試。
教師選擇與生字詞相關的詞語,可以是近義詞、反義詞、關聯(lián)詞等,學生通過朗讀,對比不同詞語的含義,結合自己的感受進行閱讀。如案例中,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口味的不同讀出不同的感情,害怕吃酸的同學可以讀出痛苦糾結的感情,而喜好酸味的同學可以讀出快樂滿足的感情。此時的課堂不再是拘束,而是活潑生動的,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而其他同學又可以從朗讀中判斷感情,其樂融融。
3.2 聯(lián)系生活,表演朗讀。如教學“依偎”這個詞(蘇教版六年級下冊《明天,我們畢業(yè)》),理解詞義后,可進一步進行有感情地朗讀,鼓勵學生邊讀邊演,加上動作,品味這個詞表達的濃濃的眷戀與愛意。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讀這個詞語時,并不愿讀出感情,相反顯得冷漠,這可能與其家庭破裂的經歷有關,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允許其保持自己的感情,但注意潛移默化的引導,使其能不斷豐富自己的感情,個性化發(fā)展并不意味著一味縱容,應把握好個性發(fā)展的方向。且在在初次接觸時就細細品味詞語表達的感情,并通過朗讀外顯出來,使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也為更好地理解課文打下基礎。
3.3 借助多媒體,情境朗讀。圖片、聲音、視頻等多媒體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在教學詞語時,一些難以理解的詞語,可借助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感情。如教學“矯健”時,教師出示劉翔跨欄的圖片,配以激昂的音樂,學生立刻心領神會,不僅讀得響亮有力,有的還讀出了自豪的感情,潛移默化中增進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有的同學還指出,自己讀的時候,頭腦中想象的是班級某某同學參加運動會的情景,讀出對同學的贊揚之情。學生在有感情朗讀詞語時,不局限于教師的提示,進行聯(lián)想與想象,進行個性化解讀,并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4.2 教師激情范讀。學生由于習慣了以往語調平平地讀生字詞,初次接觸時會存在害羞或不適應,不能很快進入狀態(tài),此時教師應主動示范,與學生分享自己對詞語的感悟,進行有感情地范讀,引發(fā)學生共鳴,激發(fā)學生的朗讀欲望。
4.3 鼓勵學生描述感情。學生個性化朗讀,增進了對詞語的理解,在一遍遍朗讀中,內心的情感呼之欲出,此時詞語已變成具有學生獨特建構意義的,教師應給予充分的機會,讓其進行表達與分享,比如,你為什么會這么讀?從他的感情朗讀中,你聽出了怎樣的“背后的故事”。
4.4 善于發(fā)現(xiàn)并引導消極情感。詞語的“有感情朗讀”強調的是個性化朗讀,學生從詞語中揣摩領悟到的是個體的情感體驗。有時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消極情感,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在尊重的前提下進行引導,以不斷豐富和提升個體感情,使其積極健康發(fā)展。
4.5 積極評價與反饋。通過教師的積極評價與反饋,學生在個性化朗讀時得到肯定與滿足,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意識到原來詞語也是可以有感情地朗讀的。使其在以后的學習與生活中,遇到的詞語不是孤立的個體,不僅僅追求讀音正確,不滿足于課文傳達的感情,會主動聯(lián)想應該怎么讀出個性化的感情,促進學生對詞語的靈活運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閱讀和寫作的能力。
[1]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Z].2001.
王政然(1990-),男,漢族,江蘇泗洪人,教育碩士,揚州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小學教育專業(yè),研究方向:小學教育(數(shù)學)。
G623.23
A
1672-5832(2016)07-0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