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世友
(貴陽市白云區(qū)職業(yè)技術學校,貴州 貴陽 550014)
?
正確評價和對待職校學生中的非正式群體現(xiàn)象
胡世友
(貴陽市白云區(qū)職業(yè)技術學校,貴州 貴陽 550014)
[摘 要]分析了非正式群體的成因、雙重作用,并對如何正確地評價和對待非正式群體提出了看法。
[關 鍵 詞]非正式群體現(xiàn)象;成因;作用
群體理論認為:按照群體的原則和方法的不同,群體可分為正式群體和非正式群體。正式群體是據(jù)一定的章程,按一定的程序組織起來的同組織明確承認的群體。非正式的群體是人們在共同的生活活動中自發(fā)形成的,以個人感情、友誼、興趣或共同的利害關系為基礎而形成的群體。非正式群體中的人際關系叫非正式關系。
職業(yè)學校是一種具有教育環(huán)境的組織群體,其中的學生大都是十七八歲的青少年,他們具有重友誼、講儀表、興趣愛好廣泛等特點。這種特定的教育環(huán)境和年齡特征,決定了他們較之普通中學更容易形成非正式群體。如何正確地認識和對待這些群體,是搞好班級工作的關鍵問題。
產生非正式群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職校學生來說,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一)自我意識的增強和獨立人格的逐步形成
隨著年齡和知識的增長,職校學生對身邊的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并在這些看法的支配下付諸行動,再也不像小時候那樣是父母的“乖孩子”、老師的“順從者”了。他們對展現(xiàn)自己的特長,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有強烈的愿望。班集體的正?;顒硬豢赡軡M足他們心理上多方面多層次的需要,班級活動中必要的約束、限制,使他們感到不自在、不盡興等等。因而他們無時不在尋找自己的用武之地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自己,以期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如在某校的一次運動會上,有個專業(yè)班無一名次,該班幾個學生很不服氣,決心在下次校運會上為班上挽回“面子”。于是他們每天堅持鍛煉。果然在次年運動會他們奪得了長跑一、二名,跳遠第二名的好成績,為班上獲得了榮譽。他們因此也成了很要好的朋友,也可以說,成了非正式群體。
(二)需要的互補和情感的轉移
職校學生閱歷淺,心理生理尚未發(fā)展成熟,往往在情緒上偏激、在理智上片面、在人生態(tài)度上幼稚。這些特點導致的心理不平衡,易使他們投入非正式群體的懷抱。有的學生因學習基礎差而厭學,因此受到同學和老師的“白眼”、家長和親友的埋怨,這些學生聚在一起,互訴心曲,同病相憐,從中得到安慰;有的學生在校內受到欺負,于是向校外尋求“保護”,這種保護作用,使其自尊需要得到滿足,從而與校外的“保護”人結成非正式群體。
(三)共同的興趣愛好
職校學生盡管有畢業(yè)后“雙向”選擇的后顧之憂,但畢竟不像普通中學生那樣一心一意地去過“獨木橋”。他們的課余活動相對自由些,展示自己興趣愛好的機會相對多一些。如愛打扮的女生可以聚在一起研究時裝、討論發(fā)型;喜歡某一學科的幾個學生可以自發(fā)組成興趣小組。
(四)相似的性格、背景和地位
人都是有歸宿感的。這種歸宿感決定了職校學生因性格相似,脾氣相近而組合在一起;有的原因是同鄉(xiāng)而彼此幫助乃至袒護,即所謂“親不親,故鄉(xiāng)人”。在學生中我們經??吹叫愿駜认虻膶W生是一伙,性格外向的學生又是一幫,班上的學優(yōu)生和學困生彼此很少往來。有的班主任由于工作方法簡單,片面地對待學生,好的抬上天,差的一無是處,結果往往使受到表揚或受批評的學生形成截然對立的兩個非正式群體。
非正式群體的存在有其客觀必然性,它對班級管理工作產生的直接影響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乃至破壞性的。
(一)積極作用
一般說來,當非正式群體的目標或需要與組織一致時,它就會成為組織的一部分,對目標的實現(xiàn)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1.能協(xié)調關系溝通思想。非正式群體往往是學生展示個性,交流思想的場所。我們的思想、言行、情感在正式群體中可能是隱晦的,而在非正式群體中卻不加以掩飾,沒有心理障礙,從而實現(xiàn)歡樂有人同享,壓抑、挫折有人同情、幫助的心理平衡。學生的某些思想問題乃至隱私,在正式群體中可能是難以解決的,而通過非正式成員的一番朋友式的交談勸導,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2.能及時地為成員排憂解難并滿足其需要。群體成員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某些需要不可能在組織中得到滿足,而在非正式群體中卻能得以實現(xiàn),如豐富業(yè)余生活、人際關系等。非正式群體成員由于經常相處在一起,對彼此間的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困難能及時察覺,并能以對方接受的方式加以解決。比如突發(fā)事件,難以啟齒的一些困難等。
3.對群體成員有控制作用。非正式群體有很強的凝聚力,成員的組合是以感情為基礎的,彼此在心理上相容,情感上信賴。每一成員在其中都能產生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尤其是群體中的核心人物,更能起到控制其他成員的作用,這些都是正式群體想辦而又難以辦到的。
(二)消極作用
當非正式群體的目標或需要與組織發(fā)生沖突時,就會成為實現(xiàn)組織目標的障礙,產生消極乃至破壞的作用。
1.會產生抵觸情緒。當非正式群體成員的某些需要得不到組織的滿足或受到組織領導批評責難時,該成員就會產生不滿情緒,這種不滿情緒極易引起群體其他成員對該成員的同情或抱不平。發(fā)展的結果必然是該群體對組織和領導的不滿抵觸乃至行動上的對抗。
2.易滋長自由化思想,產生小團體主義。非正式群體的形成是自發(fā)自愿的,它沒有明確的權利、義務和規(guī)范。由此決定其結構是松散的,其活動是按群體成員自身的方式進行的,有很大的隨意性。這種隨意性是自由主義產生和發(fā)展的基礎,這對組織目標的實現(xiàn)必然產生干擾和障礙。由于非正式群體是建立在成員愛好、利益、情感的一致性的基礎上,因而彼此間關系密切,情感融洽,這勢必減少或降低成員與組織的聯(lián)系程度,久而久之成員就會疏遠組織乃至在思想上脫離組織,形成團伙,影響團結。
由于非正式群體在組織中不占主導地位,在學校往往被忽視或得不到正確對待,有的簡單地將其一律看成是不正當?shù)摹罢硤F伙”,拉幫結派,有損團結而予以限制或取締;有的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采取回避或放縱的態(tài)度。這些都不利于成員的團結和組織的鞏固發(fā)展。其結果既不能發(fā)揮其積極作用,又不能限制其消極作用,一方面給做學生思想工作設置了障礙,另一方面又給組織目標的實現(xiàn)帶來了困難。所以學校組織領導必須對非正式群體予以高度重視,正確地評價和對待非正式群體。
(一)加強溝通,聯(lián)絡感情
一般組織中的成員,往往又是各種非正式群體中的一員。組織領導能否處理好與非正式群體成員的關系,是搞好人際關系,鞏固組織,實現(xiàn)組織目標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作為組織領導,對組織非正式群體的多少、能量大小、產生的背量、結合的基礎、成員的構成、核心人物、活動的內容與方式等等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這樣才能主動地、有針對性地加強同非正式群體的聯(lián)系與溝通。比如,有意識地參加非正式群體的一些有益的活動,并予以肯定鼓勵,主動地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困難,為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條件等。通過這些活動,聯(lián)絡感情,得到非正式群體成員的認同,有了感情基礎,問題就容易解決了。
(二)利用非正式群體中的核心人物
美國著名管理學專家藍斯登在《有效的經理》一書中指出:如果蔑視某一位“重要人物”,他就有可能暗中扯你的后腿和中傷你,使你推行的方案遭到失敗”。非正式群體中的核心人物是由于個人的能力、威望、品質、人際關系等因素的作用下自然產生的,對群體成員能產生很強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對這種人應加強教育引導,增強其正向作用,所以有意識地吸收他們參加一些組織活動,還可以讓其在組織中擔任某些職務并賦予一定的責權 。
(三)用核心人物帶動其他成員
重用核心人物,使其能力得到盡可能地發(fā)揮,通過他們去調動群體成員的積極性,這樣既有利于組織的鞏固和穩(wěn)定,又可以協(xié)調群體間、成員間的人際關系,從而使群體效率得到提高,組織目標得以實現(xiàn)。反之,會增加非正式群體成員對組織的不滿抵觸,甚至對立,結果非但不能有效地發(fā)揮非正式群體成員的作用,反而會將更多的成員推向組織的對立面,從而助長了非正式群體的消極作用。
(四)掌握非正式的形式時機,盡可能地減少形成率。
群體動能理論認為:群體動力來自于群體成員對目標的認同。組織中存在的非正式群體越多,組織間的碰撞機會越多,非正式群體對組織的反作用力就越大,組織前進的動力就越小。組織協(xié)調這些關系,消除因碰撞造成的反作用力又要花去大量精力。因而必須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限制非正式群體的形成率。比如評優(yōu)、表彰、獎懲這些環(huán)節(jié)上容易形成非正式群體,有時還表現(xiàn)出活躍的態(tài)勢。組織應不失時機地對與組織目標相近的群體予以鼓勵并支持其形成,創(chuàng)造條件,擴大其核心人物在組織中的影響。對中間狀態(tài)的群體,宜采取引導、督促的方法使其向組織靠攏。對起消極或破壞作用的群體,經勸導無效時,必須果斷地制止其形成或采取措施予以分化瓦解,必要時可采用行政的強制手段。
總之,職業(yè)學校學生中非正式群體的存在有其客觀的必然性。只有正確地對待,認真地研究,并采取積極的對策,充分發(fā)揮其積極作用,限制和消除其消極破壞作用,才能確保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喻莉丹.大學生非正式群體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
[2]陳靜.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干預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4.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8854(2016)02-00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