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振興
(福建省龍巖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福建 龍巖 364012)
?
金玉有本質,焉能不堅強
—以《史記》為依據(jù)剖析劉邦的心理路程
蔡振興
(福建省龍巖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福建 龍巖 364012)
[摘 要]通過劉邦創(chuàng)建的漢王朝在中國漫長的封建時代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上承秦朝,下啟后世封建王朝,在后世都得到了廣泛的稱贊和肯定。在歷史的長河中,他從一個普通人,迅速崛起為一個開國皇帝,順應并且推動著歷史的潮流,曲折地前行著。劉邦憑借著非凡的勇氣和智慧,聚攏人才和民心,團結和駕馭各方面勢力,在秦末混亂的局勢中白手起家,不斷地完善著自己和國家,流芳青史。
[關 鍵 詞]《史記》;劉邦;志向
在我國文學史上,中國著名思想家梁啟超在 《李鴻章傳》中提道:時勢造英雄,英雄亦造時勢。若李鴻章者,吾不能謂其非英雄也。雖然,是為時勢所造之英雄,非造時勢之英雄也。時勢所造之英雄,尋常英雄也。天下之大,古今之久,何在而無時勢?故讀一部二十四史,如李鴻章其人之英雄者,車載斗量焉。若夫造時勢之英雄,則閱千載而未一遇也。此吾中國歷史,所以陳陳相因,而終不能放一異彩以震耀世界也。吾著此書,而感不絕于余心矣。中國作為一個五千年的文明古國,有著自己獨特的周期律—“黃炎培歷史周期律”,在久分之后,就有大合,也就是從割據(jù)重歸大一統(tǒng),許多有志之士順應著這個客觀規(guī)律,成就一番千古功業(yè)。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看,時勢造英雄是說,一個英雄的出現(xiàn)是由于他當時身處的社會客觀環(huán)境造成的,就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
劉邦是沛縣豐邑里的一個相對富裕的平民家庭的孩子。首先,《高祖本紀》中講道,劉邦任職亭長的時候,經(jīng)常請假回家到田里去,當時呂后和兩個兒子就在田里鋤草。劉邦家有田產(chǎn)而且全家下田勞作,自然是農(nóng)民出身。其次,據(jù)《齊悼惠王世家》記載,西漢初年,當時實際掌權者呂雉在宮中擺宴,她對劉邦的孫子朱虛侯劉章笑道:“想來你父親才知道如何種田啊,你一生下來就成為王子(劉章的父親是劉邦的庶長子劉肥,而劉肥是齊悼惠王),怎么會知道如何耕田呢?”這充分說明了劉邦的農(nóng)民身份。再次,劉邦剛起事的時候帶朋友賓客回家吃飯,而被大嫂嫌棄,這證明這個家庭至少不是貧困家庭,不僅自給自足,還有富余來經(jīng)常招待賓客。然后,劉邦嘗試去做官吏,任職為泗水亭長?!痘搓幒盍袀鳌酚涊d過,韓信“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所以,要在當時入仕要么有錢,要么品行好。秦國在商鞅改革之后,重農(nóng)抑商,禁止游宦,不事生產(chǎn)、四處游歷的劉邦按標準絕對來看屬于品行不好,那么劉邦只能通過錢來滿足入仕的條件了;劉邦為人少有大志卻不愿從事生產(chǎn),就沒有穩(wěn)定收入,那么我們可以得知劉邦的家庭拿出一筆錢來讓劉邦入仕。在最后,根據(jù)《楚元王世家》的記載:“楚元王交字游,高祖同父少弟也。好書,多才藝。少時嘗與魯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詩經(jīng)》干浮丘伯。伯者,孫卿門人也。及秦焚書,各別去?!边@就是說,劉太公有納妾的可能,還供養(yǎng)了一個游學的兒子。由此四點可以推斷,劉邦的家庭雖然是農(nóng)民家庭,但是可以經(jīng)常招待賓客,又能同時提供三子劉邦花錢入仕,四子劉交常年游學在外,這種家庭如果按照我國以前的階級劃分,至少是較為富足的自耕農(nóng),就是“富裕中農(nóng)”。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不僅為劉邦提供了讀書的機會,還為他喜歡施舍,具有干大事業(yè)的氣度,不干平常人家生產(chǎn)勞作的行為,提供了客觀的物質條件。
劉邦的青年生活是在戰(zhàn)國晚期度過的,而戰(zhàn)國晚期各國權貴興起了養(yǎng)士的風氣,蓄養(yǎng)了大量門客。社會上商人、游俠及游說之士十分活躍,四處交友闖蕩、行俠仗義、投身權門,游說諸侯是當時平民階層一夜之間躋身上流社會的常見途徑。在這種銳意進取、勇于博取功名時代風氣的影響下,年輕的劉邦向往游俠的生活,并曾經(jīng)去追求過。在這個人生階段,他有了第一個偶像信陵君——劉邦在身為平民的時候,就多次聽別人說魏公子無忌的賢德有才。等到他登基為皇帝后,多次在經(jīng)過大梁的時候祭祀公子無忌。還在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為公子無忌安置了五戶守墓人,并讓他們世世代代祭祀公子無忌。這種推崇足以看出劉邦對信陵君的崇拜 。他很向往信陵君與侯贏、朱亥的故事,希望能在那個時代遇到愿意賞識他的人,讓他能大有一番作為??上?,年幼的劉邦只能在家里的安排下,和鄰居家的盧綰一起去進學。等到劉邦成年開始游俠生活時,信陵君已經(jīng)故去了,不過信陵君過去的門客張耳在外黃網(wǎng)羅游士、蓄養(yǎng)門客,于是劉邦從地處在楚魏兩國邊界的沛縣,跋山涉水,不遠數(shù)百里之遙到外黃,多次去拜會張耳,在張耳的門下停留了幾個月。而且他還在沛縣像兄長一樣侍奉耿直的游俠王陵(后來的西漢丞相)。這段時間他為了踐行夢想和信仰,不計旅途風霜,可見其意志之堅定。即使信陵君去世,他還是爭取去拜會張耳,試圖取得晉升,這正是有志于世的野心,正因為他心中有大志,所以他才這么堅持不懈。他這種艱苦游歷、博取功名的精神,和后面的反秦戰(zhàn)爭和楚漢戰(zhàn)爭中不畏艱辛、屢敗屢戰(zhàn)的精神如出一轍。不僅如此,長期與流動性強的游俠接觸,使得他豪放大氣又富有社會經(jīng)驗,磨煉出了一定的眼色和氣度 。
這樣我們就理清了,年輕的劉邦有一定的家庭背景而且有過短暫的游俠生活,有一顆有志于世的野心。等到劉邦32歲時,沛縣被并入秦國,秦國自商鞅之后,嚴厲打擊游手好閑的人和游俠,使得劉邦不得不結束他的游俠生涯,走向了另外一條道路——胥吏之路。
通過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的秦墓葬中出土的《為吏之道》中對官吏的嚴格要求和束縛以及監(jiān)察的描寫,我們可以得知,在嚴謹而嚴厲的秦法下,劉邦在泗水亭磨煉了八年。這時候,劉邦的社會身份開始轉變,從鄉(xiāng)間游俠頭目變?yōu)榍爻聦庸倭牛@使得他的人脈圈產(chǎn)生了重大變化——官府中的官吏都跟他親近,經(jīng)常在一起玩鬧。和蕭何、曹參、任敖、夏侯嬰這些縣里的其他胥吏關系好。《史記·高祖本紀》還隱晦地提到劉邦在當?shù)赜杏绊懥?,常年賒酒不還,但酒家自愿將賬目銷毀。
劉邦在沛縣為吏的這段時間是他前半段人生的重點—不僅完成了早期起義的班底的構建,還和來沛縣避難的外來豪強聯(lián)姻??途优婵h的外來豪強呂公為了躲避仇家,盡快適應和融入沛縣,他有意向將女兒嫁給沛縣有影響力的人。當時劉邦已經(jīng)快四十歲了,還有個私生子(庶長子劉肥),而呂后還很年輕,之前連縣令都想讓自己的兒子娶她,如果不是呂公對劉邦發(fā)自真心地格外欣賞,估計是不會做出這個決定的,這一段經(jīng)歷幾乎和張耳流亡外黃,但被丈人看重一模一樣。就在呂公將要聯(lián)合劉邦,在沛縣崛起的時候,歷史的車輪開始轉動了—劉邦在一次押送役徒去驪山的路上,因為役徒逃亡過多,導致任務無法完成,于是義釋剩下的役徒,亡命芒碭山。
正如開篇所言,劉邦只比秦始皇小三歲,他前30多年的生涯都是在楚國度過的,楚地有著濃重的巫文化。如大澤鄉(xiāng)起義中的魚肚里的丹帛“陳勝王”和在夜間模仿狐貍叫“陳勝王,大楚興”,這都折射出楚地對“鬼怪”之類的原始迷信。劉邦清楚并利用了這一點。在逃亡路上,劉邦乘著醉酒殺死了一條擋道的大蛇,這原本只是一件體現(xiàn)劉邦勇敢的事而已,后來傳出了“赤帝斬白帝”的謠言,劉邦聽了以后立馬意識到這種謠傳對自己有利,暗中喜悅。秦始皇常說“東南有天子氣”,因而巡游東方,借以鎮(zhèn)伏東南的天子氣。劉邦懷疑這件事與自己有關,就逃跑藏了起來,蟄伏在芒山、碭山一帶的山澤巖石之間。隨著時間的流逝,謠言越傳越多,比如《高祖本紀》里的:“呂后與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問之。呂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氣,故從往常得季?!眲盥牭揭院笮睦锓浅8吲d。沛縣子弟有的聽到這件事,很多人都想歸附他。劉邦開始通過謠言傳播迷信,導致沛縣中的年輕人開始傾向他了。這僅僅是天下還沒有動亂的情況,等到真正動亂了,劉邦就能憑借自己的影響力振臂高呼,揭竿起義了。這時候,蟄伏的劉邦的志向和野心達到高峰了,開始窺視天下。
劉邦在平定天下后,仍然虛心納諫。漢朝一開始還是如同周朝一般,諸侯分封割據(jù)。在洛陽登基后,他就打算長期定都洛陽,劉敬和留侯張良勸說高祖定都關中,高祖從善如流,當天就起駕入關,去關中建都了。在應對韓信可能叛變的時候,劉邦采納了陳平的計策,假裝去云夢澤游玩,趁著在陳縣召見諸侯的機會,拘捕了前來迎接的楚王韓信。還有,聽從田肯的話,任用嫡親子弟鎮(zhèn)守齊地,并且在后來的戰(zhàn)略要地都分封給了自己的嫡親子弟,維護了漢朝的戰(zhàn)略穩(wěn)定。然后逐步鏟除異姓諸侯,將國家和歷史的軌道重新拉向秦朝開創(chuàng)的中央集權封建帝制。
當然,這里也有劉邦悟性高于普通人的原因。無論是以前輕松地理解張良講的兵書,還是后來理解天下的情況后,堅定地信奉黃老學說,都是他悟性高的體現(xiàn)。悟性高的人目光會很深遠——積貧積弱的天下只能休養(yǎng)生息,培養(yǎng)自耕農(nóng)階層和“徙陵”都是很有效的恢復經(jīng)濟和維護穩(wěn)定的措施。劉邦的悟性和長遠目光為漢朝的延續(xù)和強盛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劉邦的識人之明,虛心納諫,目光深遠,心懷天下,為他自己的人生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在安排完后事后,劉邦就看病,平靜地去世了,他雖然離世,但他的智慧仍然影響著他的繼承人和天下。
總之,劉邦有志向和器量,仁而愛人,粗俗但是善變而狡猾。雖然生性灑脫,隨口說的話往往被人抓住把柄作為攻擊他的理由,如連蕭何都批評他:“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钡S著時間流逝和經(jīng)歷的豐富,大多時候他都能控制好自己的脾氣,寬和待人而且有度量,做事不計較利害,就像頗有修養(yǎng)的長者,讓四方的人都折服于他,如王陵的母親、酈食其等人用性命相信他。同時知人善任、能屈能伸、從善如流,提拔默默無聞的韓信,鴻門宴后讓出關中,數(shù)次聽從張良的勸告,最終平息了戰(zhàn)亂,怎么能因為一點點的瑕疵而對他有偏見呢?劉邦是一個有志于世,有器量的偉人。
參考文獻:
[1]梁啟超.李鴻章傳[M].北京:中華書局 , 2012:3.
[2]班固.漢書[M]. 北京:中華書局 , 2002:23.
[3]司馬遷.史記[M]. 北京:中華書局 , 2005-05:543.
[中圖分類號]K2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8854(2016)02-0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