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偉紅
(湖南師范大學 湖南 長沙 410000)
簡析《詩經》中“山”的意象特征
師偉紅
(湖南師范大學 湖南 長沙 410000)
在《詩經》中,“山”的意象頻繁出現(xiàn)。作為一種壯闊的自然景觀,“山”在詩歌的運用中有著豐富的譬喻。借助于山,先民表達著路遠難見的思親,傳遞著明快幸福的愛情,象征著萬民來朝的家國。自然界的山在《詩經》中經過豐富的意象表達,被賦予了人性與生命的特征,構筑了多樣的色彩與意蘊,傳達著美好的感情與希冀,為后世的文學創(chuàng)造留下了豐富的資源寶藏。
《詩經》;山;思親;愛情;家國
意象是指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經過了創(chuàng)作主體的主觀加工與感性渲染,具有了獨特藝術特性的物象。此時的物象雖然仍具備客觀的特性,但更多的體現(xiàn)了加諸其上的個性表達與情感訴求[1]。在《詩經》之中,山的意象多次出現(xiàn),它表達著思親,傳遞著愛情,象征著家國,經過先民豐富的創(chuàng)作延伸,山與多種情感發(fā)生了獨特的鏈接,傳達著先民真摯樸素的情感與情懷。
登高抒懷一直是文人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種獨特的“情結”,當跋涉荊棘、歷盡艱險,登上山頂而極目四望時,一種別樣的情愫涌上心頭,或思親、或懷人、或悲歌,山的高巍險峻帶來了人與自然抗爭時內心的渺小與孤獨。山是一種冰冷、一種障礙,離愁別緒因遭遇山的阻隔而催生出難于言說的困苦。與山有關的文學作品,在這一層意義上,不免帶有寂寥與感傷的情懷。
在《詩經》中,登高的篇目大多有望遠懷人,抒發(fā)思親不得見的傷懷情愫。如在《周南· 卷耳》中:“陟彼崔嵬”,“陟彼高岡”,山高路遠,道阻且長,遠征的男子在旅途勞頓之中,咀嚼心中略帶苦澀的思念,獨自就著杯酒澆心中塊壘,留下“維以不永懷”、“維以不永傷”的千古嗟嘆[2]。又如在《召南·草蟲》中,獨留家中的妻子,唯有反復的“陟彼南山”才能排遣心中無盡的思懷,數(shù)次以“言采其蕨”、“言采其薇”之名獨自登山遠望,采摘新鮮的野菜不過是一個徒勞的幌子。當即使跨越高山阻隔,也無法望見思念的人時,那種“憂心”的“忡忡”、“惙惙”與難以抑制的“我心傷悲”,才真的讓讀詩的人也如身臨其境地體會那一份無法為登高所排遣的傷悲[3]。又如《魏風·陟岵》中,征途苦役之中雙肩孱弱的少年“陟彼岵兮”,登上高崗,“瞻望”親人,離家之時父母兄長的細聲叮嚀似乎還響在耳畔,一面是“陟彼屺兮”、“陟彼岡兮”的反復登臨懷鄉(xiāng),一面是“夙夜無已”、“夙夜無寐”的勞役困苦之嘆,一個獨自離家,在服役艱難與思親憂愁間掙扎的弱質少年形象,借助山的阻隔而躍然紙上[4]。
山路迢遞,險峻難逾,《詩經》中的“山”,在思念的情愫面前,是一種繾綣無著的阻礙,又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傷悲,山的意象將思情強化,將思情凝練,成為今人詠讀時,一杯滿飲之后沉沉壓于心間的離郁悲歌。
在《詩經》中,有為數(shù)不少的愛情詩,場景生動,情緒明快,借助“山”這一媒介傳遞男女之間脈脈流轉的幽情。當?shù)巧讲辉倥c孤獨時的茫然與酸澀相勾牽,陽光正暖,心情正好時的登山也能帶來別樣的喜悅與快樂?!对娊洝分信c山有關的愛情詩,大多通過“山隰對舉”的自然呼應來傳達男女之間黯黯升起的情愫。在山與隰的對舉之中,山是隆起的高地,而隰是低濕的矮丘,陰陽的地勢象征著男女的對應,相關的愛情詩多以“山有……,隰有……”的句式為起興,借由山隰這種壯闊的自然風景所抒發(fā)的情愫也自然而然的帶上了大氣而爽朗的風范[5]。
如在《邶風·簡兮》中,抒情的主體是一個大膽表達心中所愛的女子,這首描述舞師在表演之時神武有力,風度翩翩的抒情詩,由一個女子的視角書寫這名超然出群的男子,“赫如渥赭”、“有力如虎”,當女子用無盡的溢美之詞,描述了她心中傾慕的對象之后,用“云誰之思”的語句表達女子熱切愛戀的思緒,用“西方美人”明確的指代自己心中的佳人。而“山有榛,隰有苓”的表達,則成為主動拋出的橄欖枝,有如宣言般篤定和有力,不僅抒發(fā)的女子愛戀的情懷,更有一種坦然剖白自我的大氣與自信,將先民時期愛情表達的奔放與狂野鮮明的刻畫[6]。同樣是山隰對舉,《秦風·晨風》中的愛情則別有一種小女子的輾轉與嬌嗔,通過“山有苞櫟,隰有六駁”與“山有苞棣,隰有樹檖”的反復表達,暗暗的傳達出一種“我在思念你,而你在哪里”的情感問話,最后通過“如何如何,忘我實多”的自我排遣,揣度自己思慕的男子是否已經將自己忘卻,忐忑卻又抱有無盡的熱切[7]。在這類反復的起興中,山與隰成為愛戀傳達的道具,成為表達情愛的象征,由于隰的低洼的意象代表了女子,那么此處山的巍峨高峻自然代表了被愛慕被思念的男子形象。這類山隰對舉的表達,在《詩經》的情愛類作品中頻繁出現(xiàn),其中最著名的還是那句廣為傳頌的“山有扶蘇,隰有荷華”,此句出自《鄭風·山有扶蘇》:“山上挺立著茂盛的扶蘇,池中盛開著嬌艷的荷花”,男子與女子正如高高的扶蘇與搖曳的荷花一樣相般配,美好的愛情在山與隰的對應中生動明快的流轉[8]。
山巒的起伏與險峻激發(fā)著先民探索的情懷,而“山”的形象與家國之思,則與山的自然表征最為接近,高峻的山脈在先民的世界中代表著神秘,代表著威嚴,因此一些“山”的意象的出現(xiàn),自然的表達著“國家”、“政權”、“統(tǒng)治”等等。
在《周頌·天作》一詩中,“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傳達了周朝征戰(zhàn)創(chuàng)業(yè)的夙夜艱苦與建立國家的磅礴豪邁,這首周王朝祭祀岐山的詩篇傳達了深重的家國情懷,以“文王康之”、“子孫保之”等回顧了國家初建的艱辛與希望功業(yè)傳之后世的美好期待。在這里,高山指代岐山,詩句用“天作高山”表達了周王朝的統(tǒng)治,順遂天意與民意,山的意象在這里成為公正、權威的代表,通過對山的意象的運用,鮮明的表達了周王朝建設國家,傳承基業(yè)的眾志成城[9]。又如《周頌·般》一詩中,“於皇時周,陟其高山”用簡練的語言表達了山川的宏大意象,以山川河流譬喻周王朝的巍然統(tǒng)治,自帶一種雄渾與壯闊的氣魄。這種天下歸心、萬民臣服的大一統(tǒng)氣勢,借助山的超拔出群與自然偉力來傳達,在這類詩篇中,山的意象最接近其自然的本意,山是難于征服的險地,是在對抗時存在神秘與野性的潛藏危險,因而對山的駕馭就成為了對政權掌控的象征,正如仍在《周頌·般》中所用,“嶞山喬岳,允猶翕河”的表述,用高山連綿,江流入海的意象表達著王朝子民的萬眾歸心[10]。在《商頌·殷武》中,“陟彼景山,松伯丸丸”傳達的是伐木興建祖廟的歡欣場面,通過景山的松柏參天,來隱喻王朝政權的強大與威嚴,因此,這首詩中用“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表達了殷武伐楚時征服四海的壯闊豪邁與駕馭王土的不朽業(yè)績。山在先民時期有著艱險困阻、難于征服的特性,因此以山的意象來象征家國,即是對已取得功績的認同,表達了勵精圖治的拳拳之心,又是對未來政權的期待,希望王朝的統(tǒng)治能如同億萬載矗立的高山一般功業(yè)不朽,江山永固[11]。
對于古代先民而言,“山”的形象既親近又神秘,于登高望遠,抒發(fā)情思的意義而言,山是思念的阻隔,它象征著路遠且長,象征著不知歸人何處,《詩經》中用山的意象表達著思情,傳遞著不斷想要翻越山巒與思念之人相見的躍躍情思。于山高聳巍然、挺拔入云的特性而言,山常常象征男子,山巒的俊秀與風景明麗一如女子心中心上人的完美,因此,先民用山來譬喻男子,用隰來表述女子,通過山隰對舉的起興表達,及山與隰間豐富景物的譬喻,傳遞著愛情的美好與幸福、羞澀與甜蜜。于山難于征服,險峻神秘的特性而言,山的意象又是征服力、統(tǒng)治力的代表,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山又代表著家國,通過對山的描述,先民期待著統(tǒng)治政權的穩(wěn)固,傳達著對于平靜安穩(wěn)的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对娊洝分械摹吧健庇兄S富的意象表達,作為早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為后世文學留下了豐富寶貴的資源,對歷代的文學創(chuàng)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 王丹.中國古詩詞意象的翻譯研究[D]. 內蒙古師范大學, 2015.
[2] 賈月風. 《周南·卷耳》詩旨平議[J]. 資治文摘, 2015(10):3-3.
[3] 俞志慧. 從意象鏈看《詩·召南·草蟲》的禮俗內涵[C]// 古代文學理論研究. 2004.
[4] 趙逵夫. 心理投影生幻覺——讀《魏風·陟岵》[J]. 古典文學知識, 2012(1):122-127.
[5] 由娜. 國風詩中的山意象[J]. 雞西大學學報:綜合版, 2014(8):101-103.
[6] 林宜瑾. 《詩經》舞樂探源——以〈邶風·簡兮〉為中心[C]// 詩經研究叢刊. 2015.
[7] 楊世理. 《詩經·秦風》新解[D]. 蘭州大學, 2006.
[8] 劉洋. 試析《山有扶蘇》和《澤陂》中的愛情描寫[J]. 文學教育:上, 2009(10).
[9] 胡子軒. 《 詩經》:中國詩歌不祧之祖[J]. 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5.
[10] 李樹軍. 試論《詩經·周頌》中的祖先崇拜[J]. 中共桂林市委黨校學報, 2004, 4(4):33-35.
[11] 韓建蘭. 《詩經·商頌·殷武》綜考[D]. 山西大學, 2013.
師偉紅(1990.03-),女,漢族,河南開封尉氏人,碩士研究生,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yè)。
I207
A
1672-5832(2016)11-00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