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楠
不知死 焉知生
——以弗洛伊德視角解析《入殮師》的人物塑造
李 楠
弗洛伊德創(chuàng)立了精神分析學派,在人格發(fā)展學說中,他認為成人的人格模型在童年時就已經(jīng)確定下來,不論在治療成年人的身體疾病還是心理疾病,都應該考慮患者的童年遭遇。
人格發(fā)展學說 生死觀 入殮師
村上春樹說:“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與之永存”。——題記
影片《入殮師》由日本導演瀧田洋二郎執(zhí)導,于2008年9月在中國上映。影片講述了男主人公小林大悟(本木雅弘飾)作為一名入殮師的心路歷程,由開始對入殮師的排斥轉為對崇高生命的尊重。小林大悟原本是一名大提琴手,在樂隊解散后,迫于生活壓力,小林與妻子美香決定返回老家山形。一次偶然的機會,小林在報紙上看到了NK事務所的招聘,沒有一技之長,為緩解經(jīng)濟壓力的小林決定前往應聘。剛開始接觸入殮師,小林心里是痛苦和拒絕的,但隨著一次次目睹社長為往生者梳洗,裝扮并送上旅程,目睹每一次的生死離別,他開始重新審視這個神圣的職業(yè)。
影片改編自日本作家青木新門的小說《門納棺夫日記》,劇情簡潔明了,由主人公小林對入殮師職業(yè)看法的改變,追問生與死的哲學命題?!罢婵杀?,拼命游上來就是為了去死,反正是死還這么辛苦”,“他們想回家呀,回到出生地”。這是電影里小林大悟在河邊與一位老人之間的對話。拼命往上游的兩條鮭魚象征著蕓蕓眾生,鮭魚活著的意義在于回家,回到出生地,同樣,對于我們人類來講,我們是否應該思索人類的終極意義,導演旨在以主人公的視角啟發(fā)觀眾思考生命的意義,思考死亡這一嚴肅的命題。影片在結尾表達了導演的生死觀,“死亡就是一扇門,它不意味著生命的結束,而是穿過它,進入另一階段,”正如村上春樹所說:“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與之永存”,這也正是日本推崇“死亡之美”的文化心理,死是生的一部分,從生到死沒有絕對的距離,充分反映了日本人骨子里對死亡的崇拜和對生命的尊重,導演瀧田洋二郎想要傳遞給觀眾的訊息,“不知死,焉知生”。
小林的童年生活是不幸的,父母在他年幼時離婚,父親有外遇,跟著別的女人跑了,母親依靠咖啡店把他養(yǎng)大成人。童年的不幸遭遇給他成年后的生活帶來很大影響,他是自卑,膽怯甚至是懦弱的,在樂團解散后,迫于經(jīng)濟和心理的雙重壓力,他選擇賣掉大提琴,帶著美香回家鄉(xiāng)生活,甚至他認為自己一度追逐的夢想,也許從來就不曾存在過。從小林不如意的現(xiàn)實生活中,能夠感受到他對待這個世界的悲觀與消極,他從排斥到欣然接受,并以入殮師職業(yè)為榮的過程中,他也完成了對自我的救贖。小林開始坦然接受死亡,他意識到“只有正視死亡,才能更好的生活”,他懂得珍惜生命,至此童年所受到的創(chuàng)傷才得以慢慢治愈。就像NK事務所的社長佐佐木所說,“你生來就是做這個的”。在影片的結尾,小林在事務所上村百合子的勸說下,決定去漁夫協(xié)會領取父親遺體,并親自為父親梳洗,裝扮,送最后一程。在裝扮遺體的過程中,他發(fā)現(xiàn)父親手中緊握的小石頭,這是小林年幼時與父親交換的,石頭是親情的象征,代表了父親對小林深深的愛。在父親死后,小林腦海中的父親臉龐由模糊漸漸變得清晰,小林在內心深處原諒了父親,他在童年時所受到的傷害,在這里得以痊愈。他把小石頭放在了妻子微微隆起的肚子上,對于這個家庭,代表了新生,對于小林,也意味著重生。前蘇聯(lián)導演塔科夫斯基將電影比喻成雕刻時光的藝術,從光影的藝術語言中,我們體悟到了生命的真諦.
音樂是一部電影的靈魂,它能為影片的局部或整體感覺創(chuàng)造出一種氣氛基調,它的作用是配合畫面,渲染氛圍,營造情景,該影片中的背景音樂《Memory》是由音樂大師久石讓所創(chuàng)作,以大提琴為主要表現(xiàn)樂器,這樣符合主人公小林大提琴手的身份,而且大提琴的音符時而激蕩,時而舒緩,也契合了影片要表達的主題——生與死。《Memory》在影片中共出現(xiàn)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小林初次接觸尸體,夜里輾轉難眠,這時他只想拉大提琴,以音樂作為轉場,鏡頭呈現(xiàn)出小時候的大林在父母的陪伴下練琴,與父母開心的洗澡,在河邊撿石頭的情景。音樂表達了主人公的郁郁寡歡,也流露出與父母在一起歡樂時光的懷念。第二次音樂的出現(xiàn)是在小林對入殮師這個職業(yè)越來越熟悉,梳洗、化妝的手法越來越嫻熟時,他對入殮師有了重新的認識,他對生命也有了新的定義。音樂的第三次出現(xiàn)是在他為父親梳洗過程中,他發(fā)現(xiàn)了父親手中緊握的小石頭,在這里,他完成了對自我的救贖,他原諒了父親,也從童年的陰影里走出,聲畫對位的表現(xiàn)形式,他看清了父親的面龐,認出了“爸爸”。
導演瀧田洋二郎以高超嫻熟的影視語言,向觀眾娓娓道來講述了一個關于親情的故事,我們在欣賞電影的同時,也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一部好的電影至少應該具備這樣一個價值體現(xiàn),能夠影響我們看待世界的眼光和態(tài)度,能夠從中獲得心靈的滿足。
(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
李楠(1993-),女,山西長治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戲劇與影視學。